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试卷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只要你把它做透了,做成专家,你就能够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
祝你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成功!我整理了关于,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沪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一、积累与运用(45分)1、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8分)在清凉优雅、充满希望的九月,我们走进了初中语文的课堂,感受到了文学(人的思想、性格和习惯,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无形中起了变化)的力量:读着赵丽宏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在文学的殿堂里徜徉( ),明白了青年应该"发展你自己"、"奉献你自己"的道理;领听了于漪老师的淳淳教导——要多读书、读好书;......不经意间,散发着馨香的十月,值得憧憬的十月已走近你我,我们开始chōng jǐng( )着自己的未来。
(1)给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正确的汉字。
(4分)①徜徉( ) ②chōng jǐng( )(2)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2分)改成改成(3)将括号中的句子还原成一个成语。
(2分)2、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A、我校的教学成绩显著,多次受到上级教育部门表彰。
B、材料厂经过技术革新,成本下降了一倍,而产值却增长了百分之十。
C、当外国友人来到盐城游览时,受到盐城人民的热烈欢迎。
D、蒙古草原的八月,是一个天高云淡、绿草如茵的好地方,也是各地游人最佳的旅游季节。
3、选出句中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3分)A、辩论赛上,他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气势夺人,为赛队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B、去年秋天,x疆发生了一起危言耸听的恐怖袭击事件。
C、医学家屠呦呦从小就有自鸣得意的理想,这激励着她不断超越自己,成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医学奖得住。
D、人生不过短短数十年,何必事事锱铢必较?4、读下面这段文字,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在横线上。
(3分)读书是一种思维的训练,人格的修炼,内心的历练。
所以,爱读书的人,说话有 (1) ,掷地有声;为人有 (2) ,豁达淡泊;生命有 (3) ,深远厚重。
恰如季羡林先生所言,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A.质量B.分量C.雅量5、名句默写(14分)(1)多行不义,。
(《左传隐公元年》)(2)为者常成,。
(《晏子春秋》)(3) ,寸有所长。
(《楚辞》)(4) ,谬以千里。
(《礼记经解》)(5) ,楼台倒影入池塘。
(高骈《山亭夏日》)(6) ,自将磨洗认前朝。
(作者:《赤壁》)(7)等闲识得东风面,。
(朱熹《春日》)(8) ,各领风骚数百年。
(赵翼《论诗》)(9)苏轼的《浣溪沙》中,体现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性格的句子是:,。
(10)成功的花,,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6、仔细辨析例句的句式,在下面的横线上补写一个句子。
(2分)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 ,。
7、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6分)星期天,小林到响水湖公园去玩,路上他向一位老大爷问路:"喂,老头,到响水湖公园怎么走?还有多远?"老大爷看小林说:"顺公路走,有一千丈;选小路走,只六百丈。
"小林听了不解地说:"你这人怎么讲丈不讲里?"老大爷笑着说:"小同学,原来你也知道讲礼呀!"(1)老大爷的话外之意是什么? (3分)(2)如果你是小林,你打算怎样向老大爷问路? (3分)8、综合实践活动。
(6分)实验初中七(2)班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分组编辑"小小文学手抄报",请你帮助完成下列任务。
(1)给小报起一个富有文学色彩的名字:(2)再给小报增设一个栏目:如佳作欣赏、、名家简介等。
(3)在小报上的"读书名言"的栏目内,你选编的名言是:二、阅读理解(45分)(一)诗歌欣赏,完成9—11题(7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9.首联中总写北固山秀丽景色的两个词语是、。
(2分)10.颈联历来为人们所称道,任意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分)1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
(2分)(二)阅读《幼时记趣》,完成12-16题。
(共17分)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
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2.解释加点字词(4分)(1)留蚊于素帐中素: (2)项为之强强:(3)盖一癞蛤蟆也盖: (4)鞭数十鞭:13.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故时有物外之趣是吾剑之所从坠B、徐喷以烟以丛草为林C、又留蚊于素帐中于土墙凹凸处D、拔山倒树而来而剑不行14.翻译句子(4分)(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15.一位哲人说:"童年的趣,是梦中的真。
"请结合本文说说,看似琐碎的事物在"我"的眼里为什么会变得趣味盎然?(3分 )16.在你的生活经历中曾经有过"物外之趣"吗?说一件事给大家听听。
(不少于50字,3分)(三)阅读《往事依依》节选,完成17—19题。
(8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17.选段回忆了作者读书时听两位国文老师讲课的情形,抒写"我"听课的感受,请在选段中各找一句"我"当时感受的句子。
(4分)18.选段介绍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各用一词与"雕镂"相照应,请分别找出来。
(2分)(1)___ _____ (2)__ _____19."这种感情迅速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句中"传染"一次能否改为"传遍",为什么?(2分)(四) 阅读《我长大了》,完成20-24题。
(共13分)我长大了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
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
"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
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
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
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
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
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
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
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
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
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
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
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20.第一段"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指的是____ ______。
(2分)21.文中画线句子是___ 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2分)22.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
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2分)23.家里"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3分)2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