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脂质体阿霉素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脂质体阿霉素在肿瘤治疗中的优势

蒽环类抗肿瘤作用机制: 1,进入细胞核内迅速嵌入DNA核酸 碱基对间,嵌入作用使碱基对之间的 距离由原来的0.34nm增至0.68nm, 因而引起DNA的裂解,干扰转录过 程,阻止mRNA合成; 另外还能抑制DNA聚合酶及拓扑异 构酶Ⅱ活性,干扰DNA合成。 A:正常DNA B:蒽环类药物插入DNA使碱基对之间距离增加
传统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分类
急 性
蒽环类的药 物心脏毒性
发生在给药后的几小时或几天内 常表现为心内传导紊乱和心律失常 极少数表现心包炎和急性左心室衰竭 发生在化疗的1年内 表现为左心室功能障碍,最终导致心衰 发生在化疗后数年 表现心室功能不全、心衰、心肌病、心
慢 性 迟发性
律失常等
Drugs 2005; 65: 1005-1024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7; 20:1351-1358.;Circulation 1997; 96:2641-2648.
1971
Lauterbur提出了 MRI的概念
1973 1974 1989 1994 1999
Cotswolds会议.修改了Ann Arbor分期;CT引入疗效评价;提出CRu Townsend和Nutt发明了PET-CT IWG标准.首次提出了NHL疗效评价标准 International Harmonization Program(IHP). 修订了IWG评价标准
蒽环类药物对于心磷脂的亲和力较高,可进入线粒体,结合心磷脂从而抑
制呼吸链,造成心脏损伤; 心脏组织缺少过氧化氢酶,抗氧化活性较弱;
心肌细胞富含线粒体,也是产生ROS的根源。
心脏毒性反应的分型
可逆性与否
Ⅰ型
Ⅱ型
不可逆 剂量依赖性心肌细 胞损伤
药物中断后可逆 缺乏剂量依赖关系 和超微结构异常
过氧化氢酶,不能分解过氧化氢
心脏毒性是蒽环类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
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是其最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往往影响抗肿瘤 治疗和患者生活质量, 严重者甚至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脱发
心脏毒性
药物外渗
蒽环类药物 不良反应
骨髓抑制
膀胱局部反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3; 18(10): 925-34. 石远凯, 等. 中国临床肿瘤. 2018; 45(3): 110-2
传统蒽环类药物,5-FU 不可逆
Curigliano G,et al.Ann Oncol, 2012, 23 Suppl 7: vii155-66. Suter Tm,et al..Eur Heart J, 2013, 34(15): 1102-1111
曲妥珠单抗、贝伐单抗 可逆
D Cardinale ,et al. Circulation. 2015;131:1981–1988
甲磺酸伊马 慢性粒细胞 慢性粒细胞 TKI时代, 如高血压、
1946
1948
1960
1975
1997.11
发现氮芥对 白血病和霍奇金病有效
费城染色体的发现 开启分子靶向治疗之门
Rituximab 成为FDA获准 治疗肿瘤的 第一个单克隆抗体
淋巴瘤诊断发展历史剪影
霍奇金描述了7例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1832 1865
蒽环类药物是血液肿瘤和实体肿瘤 的基石类药物!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 • • • • • •
霍奇金淋巴瘤 非霍奇金淋巴瘤 乳腺癌 胃癌 骨肉瘤 软组织肉瘤 ……
蒽环类化疗药物的研发史
1995年 脂质体阿霉素 1990年 伊达比星 1979年 吡柔比星 1975年 表柔比星 1975年 阿柔比星 PEGylated Liposomal
FEC-T
TCH
DD ACT AC-TH
2010s
FE/AC-TH
疗效
安全性
生活质

BC化疗药物史
氮芥
1940s
CMF
1970s
蒽环类
1980s
蒽环类+紫杉类 化疗+靶向 分类治疗
1990s
10年获益4.3% (SE 1.0) Lorank 2p < .00003
CMF 31.3%
2000s
2011
2001 2007 2008
WHO分类,首个世界范围内的针对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病理分类
Lugano分期. 更新了分期及疗效评价的标准
2008版WHO分类,对一些亚型定义了新的病理诊断标准,同时包括了一些新的病 理类型 2016版WHO分类,更新了诊断的分类及分类标准 淋巴瘤免疫治疗评价标准(LyRIC). 更新了Lugano分期中淋巴瘤疗效评价标准.
蒽环类药物其他药理作用
2.与细胞膜结合
该作用影响了与磷脂酰肌醇激活偶联的细胞运输过程。
3. 脂质过氧化作用产生氧自由基
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cytochrome P-450 reductase)催化蒽环类药 代谢的同时,使氧分子变为超氧离子和过氧化氢,它们可以使DNA单链断 裂。 富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或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组织可免受超氧离 子的损伤,但肿瘤组织和心脏一般较少含有SOD。另外,心肌组织也缺乏
蒽环类药物
柔红霉素 (DNR)
阿霉素 (ADM) 表阿霉素 (EPI) 吡喃阿霉素 (THP) 阿克拉霉素 (ACM) 去甲氧柔红霉素 (IDA)
推荐最大心脏累积剂量
550mg/m2; 550mg/m2; 放疗或合并用药<350-400mg/m2; 900mg~1000mg/m2; 用过ADM,<800mg/m2; 950mg/m2; 2000mg/m2; 用过ADM,<800mg/m2; 290mg/m2;
紫杉类 25.9%

12.8 年 年 0 5 10 0 5
0
0 5 10 10
Peto R on behalf of the Early Breast Cancer Trialists’ Collaborative Group (EBCTCG). Presented at SABCS 2007, December 13, 2007. San Antonio, TX.
脂质体阿霉素 适应症
4
2
1999年增加卵巢癌适应症
3
2000年乳腺癌适应症在欧 洲被批准
2007年增加多发性骨髓瘤适 应症
NCCN指南推荐脂质体阿霉素治疗多种癌症
淋巴瘤
DLBCL MF/SS HL
多发性骨髓瘤 卵巢癌
多发性骨髓瘤
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
乳腺癌 软组织肉瘤 ……
Doxorubicin
Idarubicin Pirarubicin Epirubicin Aclarubicin
缩写:PLD
缩写:IDA 缩写:THP 缩写:EPI 缩63年 柔红霉素
Doxorubicin
Daunorubicin
缩写:ADM
缩写:DNR
蒽环类药物作用机制
50
10年获益4.2% (SE 1.0) Lorank 2p <0.00001
40
对照组 36.4%
10年获益5.1% (SE 1.6) Lorank 2p < .00001
蒽环类 31.0%
死亡率% + SE
30
20.5
20 17.8 10
CMF 32.2%
19.9
蒽环类 27.0%
16.5
15.3
消化道反应
传统蒽环类药物疗效肯定,但心脏毒性严重
蒽环类药物化疗是发生心脏疾病的最高危险因素 心脏毒性呈进行性加重,且不可逆,目前尚无有效救治手段 初期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通常在治疗结束5~10年后表现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传统蒽环治疗5年后心肌变化(尸检)
图1:心肌纤维化,坏死
图2:心肌细胞空泡化
脂质体阿霉素治疗恶性淋巴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修订稿)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机理
铁介导的活性氧簇 (ROS)的产生及促进心肌的氧化应激;
蒽环类药物螯合铁离子后触发氧自由基,尤其是羟自由基的生成,导致心 肌细胞膜脂质过氧化和心肌线粒体DNA的损伤
蒽环类药物具有亲心肌特性,更易在心肌细胞停留;
三阴性乳腺癌:化疗作为主要治疗手段。
ER阳性乳腺癌:内分泌耐药后
EBC化疗方案演变
A-C E-CMF FE(A)C/ CE(A)F TAC FAC-T AT TC
1970s CMF
蒽环
1980s
EC/AC
1990s
E/A-T-C
E/A-TCMF
E/ATCMF
T-EC EC-T
AC-T
2000s
心脏毒性并非蒽环类药物专利
药物种类 蒽环类药物 抗微管药物 单克隆抗体 具体药物 多柔比星 表柔比星 伊达比星 紫杉/多西紫杉 贝伐单抗 心脏毒性发生概率 3%~26% 7%~27% 5%~18% 2.8%~8% 1.7%~3%
曲妥珠单抗
拉帕替尼 伊马替尼 达沙替尼 舒尼替尼
2%~28%
1.5%~2.2% 0.5%~1.7% 2%~4% 2.7%~11%
小分子激酶抑制剂
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联用会增加心脏损伤发生率!
如何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
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方法包括: 限制累积剂量
改变用药方式及时间
使用药物预防
使用新的剂型,例如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
2013年蒽环心脏毒性防治指南
伊丽莎白·泰勒
皮肤癌,心衰,79岁
1
1995年FDA批准上市,适应症 为卡波氏肉瘤
Wilks首次命名了“霍奇金病” Trousseau首次提出了临床分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