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脂质体阿霉素技术简介

脂质体阿霉素技术简介

PC(EPC,HSPC,DSPC,DMPC,POPC) PG(DSPG,DMPG),PI, PS DOTAP
DSPE-PEG(2000), DSPE-PEG(5000),DSPE-PEG-
Maleimide
胆固醇
其它辅剂
中性磷脂化学结构
18:0 PC (DSPC) 1,2-distear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
硫酸长春新碱脂质体(Marqibo® ,美国Talon公司,2012) 阿胞糖苷+正定霉素脂质体(VYXEOS® ,Celator制药,2016.3)
国内 紫杉醇脂质体(力扑素®, 南京思科药业,2003)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立幸®,常州金远药业制造有限公司)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里褒多®,上海复旦张江生物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多美素®, 石药集团有限公司) 两性霉素B脂质体(锋克松®,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低 药物毒性
脂质体
提高 药物疗效
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患者
挽救或显著延长 癌症患者的生命
脂质体药物的优势
降低毒副作用 提高疗效 靶向性 药物稳定和保护 增加血药物浓度&半衰期 药物缓释作用 组织分布可控性 增加药物溶解
主要质量控制指标
平均粒径和分布 药物包裹率 药物释放率(vitro) 溶血磷脂含量 磷脂氧化值 磷脂含量及比例; 磷脂与胆固醇比例 残留溶剂 渗透压 含量、有关物质、pH值 无菌、热原等
D D Lasic Carl Alving(脂质体免疫) Leaf Huang (基因治疗载体) Teresa M. Allen/Christopher C. Benz/ Demetrios
Papahadjopoulos (抗体/主动靶向脂质体)
脂质体的分类
1.多室脂质体(MLVs):1-5μm,相对包裹容量低。 2.单室脂质体:
脂质体磷脂双层膜的化学结构
极性头部 (亲水)
非极性尾部 (憎水)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的结构图
(Doxil/Caelyx) 聚乙二醇 PEG2000
盐酸多柔比星 Doxorubicin
磷脂双层膜 Lipid bilayer
脂质体的主要成份
磷脂
-天然,合成,衍生 -中性,正电,负电 -饱和,非饱和
脂质体的主动靶向性
(第三代脂质体药物)
脂质体的主动靶向性
(第三代脂质体药物)
脂质体的主动靶向性
(第三代脂质体药物)
Structrue of Antibody IgG
主动靶向脂质体的传统制备方式
(免疫脂质体-immunoliposome)
DSPE-PEG-G* DSPE-PEG PC Cholesterol
已上市/批准上市脂质体药物
国际: 盐酸多柔比星脂质体(Caelyx® ,Doxil®, 美国Alza公司,1995) 盐酸柔红霉素脂质体 (DaunoXome® , 美国Gilead ,1996) 两性霉素B脂质体(Ambisome® ,美国Gilead , 1997 )
阿胞糖苷脂质体(DepoCyt® ,美国Skyepharma公司,1999 )
最初(1965年)是由英国学者Bangham和Standish将磷脂分散在水 中进行电镜观察时发现的。
上世纪70年代初期,Gregoriadis首先提出用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八十年代开始作为药物载体研究(见下页) 。 90年代开始有脂质体药物上市。 目前脂质体是一个运用非常广泛的药物输送系统,可用作一般化学药
免疫脂质体的作用机理和治疗效果
智能脂质体(The final liposome)
CAR-NK?
CAR-T?
肿瘤精准治疗?
?
Solution of cancer?
?
癌症免疫治疗?
DDS-脂质体技术的将 来
提高并发展脂质体药物的工业化生产能力(设备和技术) 降低脂质体的磷脂成本以及特殊磷脂的制备,关键辅料国产化 制备更多高疗效/低毒副作用的脂质体化学药物 脂质体生物药物的产业化开发 脂质体疫苗的产业化开发 主动靶向或免疫脂质体药物的产业化开发 智能脂质体药物的开发 创新性脂质体药物的开发(mixed drug entrapment、dual-
聚合物衍生(修饰)磷脂化学结构
18:0 PEG2000 PE 1,2-distearoyl-sn-glycero-3-phosphoethanolamine-N [methoxy(polyethylene glycol)-2000] (ammonium salt)
衍生(修饰)聚合物磷脂化学结构
18:0 PEG2000 PE-Maleimide
Target) 脂质体在化妆品和食品方面的使用
谢谢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技术特点-EPR
(Enhanced Permeability Retention)
2. Increased Permeability
脂质体的被动靶向性
(第一和第二代脂质体药物)
脂质体的被动靶向性
脂质双层膜保护 表面修饰保护
药物半衰期增加 血液循环时间延长
药物在肿瘤部位累积
肿瘤新增血管缺陷 (Defect)
脂质体药物载体技术的运用
脂质体药物载体技术的运用
一些纳米微粒和生物分子的大小
Size of naro-particles/bio-molecules
脂质体
聚合物
胶束
纳米粒
抗体
脂质体载体技术的发展分类
第一代脂质体:主要由磷脂和胆固醇组成的最基本、最简单 的脂质体。
第二代脂质体:表面有聚乙二醇修饰,提高了药物在体内的 循环时间,增加了药物的被动靶向功能, 使疗效明显提高。
脂质体和细胞结合的四种方式
吸附(Adsorption) 内吞入胞(Endocytosis) 熔融(Fusion)
脂交换(Lipid Exchange)
主动靶向脂质体的作用原理
6 4
1
7 3
lysosome
45
drug 靶向基团 靶点
2
endosome
nucleus
主被动靶向脂质体的效果对比
第三代脂质体:表面有聚乙二醇修饰并引入了靶向基团,提 高了主动靶向功能,使疗效显著提高。
第四代脂质体:通过表面修饰来达到主动靶向,释放控制等 各种可控性能,可称作智能脂质体。
脂质体药物载体的技术特点-EPR
(Enhanced Permeability Retention)
1. Longer blood circulation time
2.1. 小单室脂质体(SUVs): 一般在20-80nm,包裹 容量较低, 而且不稳定。
2.2. 大单室脂质体(LUVs): 一般在100nm-1μm,包 裹容量较高。
注:一般用做药物载体的脂质体多为大单室脂质体(LUVs)。
脂质体的膜层和粒径控制
技术处理
多室脂质体
单室脂质体
单室脂质体三维示意图
药物输送系统-脂质体
(Drug Delivery System-DDS:Lioposome)
-脂质体药物载体技术平台-
何为脂质体(Liposome)?
脂质体是磷脂分散在水中自然形成多层囊泡,每层均为脂质的双分 子层,囊泡中央和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类似生物膜结构的双层小 囊被称为脂质体。
脂质体技术简史-1
不饱和磷脂化学结构
18:1 (Δ9-Trans) PC 1,2-dielaidoyl-sn-glycero-3-phosphocholine
溶血磷脂化学结构
18:0 Lyso PC 1-stearoyl-2-hydroxy-sn-glycero-3-phosphocholine
胆固醇化学结构
Cholesterol
物和蛋白,多肽,核苷酸等许多生物药物以及疫苗的载体。
脂质体技术简史-2
Alec D Bangham(脂质体概念提出,英国剑桥Babraham Insitute ) Gregory Gregoriadis(提出使用脂质体做药物载体等) Pieter Cullis(pH梯度主动载药技术和挤出仪的发明等) Yechezkel Barenholz(发明硫氨梯度法等) Demetrios Papahadjopoulos(隐形概念的提出等)
带负电荷磷脂化学结构
18:0 PG 1,2-distearoyl-sn-glycero-3-phospho-(1'-rac-glycerol) (sodium salt)
带正电荷磷脂化学结构
DOTAP(18:0 TAP) 1,2-stearoyl-3-trimethylammonium-propane (chloride salt)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