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解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2)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问题 苏联建成社会主义制度之后,斯大林对价值规律是否存在 和价值规律是否还起作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 为凡是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地方,价值规律就一定会 存在并且发生作用。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商品流通、个人 消费的商品交换都存在,因此,在这个领域里价值规律起 调节作用。但是,在生产领域,社会主义实行的是计划经 济,价值规律不起调节作用,起调节作用的是有国民经济 计划按比例发展规律,价值规律只发生影响作用。

对《苏经》的评价
主要贡献
承认了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承认了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的作用 阐明了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承认了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历史局限性
夸大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影响作 用 片面强调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忽视了生产力对生 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认为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只在生活 领域起作用,而在生产领域不起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规律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关系问题 城乡、工农及脑力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经济规律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与特点 斯大林指出如同自然规律一样,经济规律也具有客观性。认为 马克思主义把科学规律“了解为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 过程的反映,人们能发现这些规律,认识它们,研究它们,在 自己的行动中考虑他们,利用它们以利于社会,但人们不能改 变或废除这些规律,尤其不能制定或创造新的科学规律”。比 如,无产阶级革命是要彻底消灭一切私有制和剥削制度,这个 革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可能在旧的体制内部产 生,只能创造新的经济形式。社会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建立,正 是由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这一规律决定的。 斯大林认为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不同,他不是长久存在的,大部分 时候,它只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发生作用,经济规律随着客观 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在阶级 社会里受到不同阶级的影响。第三,既要尊重经济规律的客观 性,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
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是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 济问题》中论述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列宁肯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须利用商 品货币关系, 并制订了“新经济政策”。斯大林在 此基础上回答并加以全面论述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取 得全面支配地位后是否还有必要保留商品生产。

对《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的解读
第七小组成员
对《苏经》总体解读
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 问题》,是一部在特定历史时期和 历史环境下所写的经济著作,这部 著作基本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 学的主干内容,涉及的内容主要有 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问题、生产力 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问题、商品 生产问题等。
主要讲述《苏经》中的以下几个内容:
城乡、工农及脑力与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问 题
斯大林认为这三大差别问题是历史性问题,应当把 它分为“本质差别”和“非本质差别”。“本质差 别”表现在城市是工业的中心,乡村则主要经营农 业,工业中的生产资料和产品一般的属于全民所有 制,而农业则属于集体所有制。这种差别的消失, 只有在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整个社会生产 资料都归全民所有之后,才会实现。 斯大林认为“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本质差别消灭,不 能引导到它们之间任何差别的消灭。由于工业和农 业中的工作条件与差别,工业和农业之间的某种差 别无疑是会存在的,虽然是非本质的”,即使到那 时,“非本质差别”还会存在。同理,要消灭脑力 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工作条件,消除这种非本质 的差别是不可能的。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间的关系问题



斯大林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更多地强调生产关 系的作用。他批评了雅罗申科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 关系的独立作用在消失的观点。斯大林认为任何社会只要 进行生产,就会存在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关系, 就像人的手心和手背一样,社会主义与其他社会形态一样, 根本不存在谁“吞没”。 同时斯大林还强调了新的生产关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 决定性的力量,“新生产关系是这样一种主要的和有决定 性的力量,正是它决定生产力进一步的而且是强大的发 展”。生产关系的新与旧是相对的,新的生产关系不会一 成不变,当它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时,它就会被更新的 生产关系取而代之。 斯大林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为指导, 提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无疑是有的,而且将来也 会有的,因为生产关系的发展落后于并且将来也会落后于 生产力的发展”。





他在《苏经》这本著作中,对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相结合问题 中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 (1)在公有制全面确立后, 只要还存在着全民所有制和集体 所有制两种不同的所有制, 商品关系的存在就仍是必要的。 (2)把商品生产一般等同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认识。他认为:“不能把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混为一谈。 这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3)商品生产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要引导到而且一定会引导 到资本主义这种看法是不对的。他认为只有存在着生产资料 的私有制,只有劳动力作为商品出现于市场,商品生产才会 引导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总是为一定的社会制度服务的, 是从属于该社会制度的。 (4)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特种的商品生产。他认为,苏联的 商品生产并不是通常的商品生产,而是特种的商品生产,是 没有资本家参加的商品生产,它所涉及的基本上都是联合起 来的社会主义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