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word版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word版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斯大林著
历史背景:是对苏联三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概括和总结,是继马克思的《资本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之后,又一部历史性文献,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

十月革命胜利后,“社会主义制度下不存在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曾风靡于苏维埃大地,直到1929年列宁《对布哈林<过渡时期的经济>一书的评论》公开发表,这个观点才被否定。

斯大林坚持列宁的主张,非常重视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建设和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1936年,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改革政治经济学的讲授》的决议,批评了经济科学方面理论研究落后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现象,第一次提出:必须在广义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增加一个专篇—“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随后,组织了许多著名经济学家进行包括社会主义部分的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这项工作后来被战争所打断,直到战火平熄后才得以继续。

以经济学家康·奥斯特罗维季扬诺夫为首的编写组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终于在40年代末完成了广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未定稿。

1951年11月,苏共中央召开了评定教科书未定稿的经济问题讨论会。

1952年2月1日,斯大林在看过未定稿和讨论会材料后,写信给会议参加者,对会上讨论的有关经济问题,包括一些争论问题,以及教科书未定稿的修改问题,提出了10点书面意见,即《对于和1951年11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意见》。

这篇意见同“答亚历山大·伊里奇·诺特京同志”等几封信,最初发表在《共产党人》杂志1952年第18期上,同年10月3日、4日的苏联《真理报》加以转载,后来合成一书,以《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为题出版了单行本。

内容提要
《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包括斯大林对于和1951年11月讨论会有关的经济问题的10点意见和与此有关的论文、书信。

(一)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问题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

按经济规律办事,必须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三点:
(1)经济规律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客观的,经济规律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并发生作用的,只要这一客观经济条件存在,在这一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经济规律就必然发生作用。

只有当旧的经济条件已不存在,原有的旧的经济规律才退出历史舞台,失去效力,而在新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则会产生新的经济规律。

(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要求是客观的。

每一经济规律都有其科学的内涵,都有其特点和要求,人们可以认识和研究它们,但不能随心所欲改变它们。

(3)经济规律的作用和后果是客观的。

人们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使社会经济遭受损失。

2、经济规律的特点
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不同,它不是长久存在的。

在阶级社会里,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背景的。

3.人们对经济规律的认识和利用
批评了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的思想。

批评了某些人认为苏维埃政权可以“创造”、“改造”和“废除”规律的唯心主义认识。

4.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意义
否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质,“实质上就是否认科学,而否认科学,也就是否认任何预见的可能性,因而就是否认领导经济生活的可能性。


(二)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命运。

2.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

3.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特点。

斯大林指出:“决不能把商品生产看作是某种不依赖周围经济条件而独立自在的东西。

”商晶生产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一定的经济条件相联系。

①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的事业服务的。

②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范围大大缩小了,“它由于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雇佣劳动制度的消灭和剥削制度的消灭这样一些决定性的经济条件而受到严格的限制。


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会造成资本主义产生的条件,不会引导到资本主义。

(三)关予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
1.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2.社会主义制度下价值规律的作用。

斯大林批评了两种倾向:
一是批评了“对于价值规律的作用知道的很差,不研究这种作用,不善于在自己的核算中考虑这种作用”(第359页)的倾向;
二是批评了认为价值规律是社会主义生产调节者的倾向。

斯大林用较大篇幅,说明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生产不起调节作用。

(四)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问题
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斯大林第一次明确地论述了关于基本经济规律,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理论。

1.基本经济规律的性质和特点。

①基本经济规律是特有的经济规律,而不是共有的经济规律。

就是说,它是在某个特定社会形态下存在和起作用的经济规律。

②每一个社会形态,只能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

斯大林指出,如果说某个社会形态有几个基本经济规律,“这是和基本经济规律的概念本身相矛盾的。

”②(注:《斯大林选集》下卷,第595页。


③基本经济规律揭示了某个社会形态生产的目的和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以及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生产目的和实现生产目的的手段的统一。

因而,基本经济规律规定了某个社会形态生产的直接目的和主要任务。

④基本经济规律不是决定某个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个别方面和个别过程,而是决定这个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

⑤基本经济规律决定某个社会形态生产的实质,反映了这个社会形态生产的基本特点。

2.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和要求
用剥削本国大多数居民并使他们破产和贫困的办法,用奴役和不断掠夺其他国家人民,特别是落后国家人民的办法,以及用旨在保证最高利润的战争和国民经济军事化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的资本主义利润。

”(第36 5页)斯大林关于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论述,对于认识当代国
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特点和要求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①回答满足谁的需要。

斯大林指出,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整个社会的需要。

就是说,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

社会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是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而不是满足少数剥削者的需要。

这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区别。

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这样的生产目的,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②回答满足什么样的需要。

斯大林指出,要满足劳动者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即不仅要满足劳动者一时的需要,而且要满足经常增长的需要;不仅要满足物质需要.而且要满足文化需要。

就是说,要不断满足劳动者的全面需要,要不断地全面地改善和提高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③回答需要满足到什么程度。

斯大林指出,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者的需要。

所谓“最大限度”,是指在一定生产力水平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满足劳动群众的需要。

“最大限度”不是无限度,不能超越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即要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尽可能地满足劳动者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

斯大林对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手段,也作出了科学规定:
①社会主义生产必须建立在“高度技术基础上”。

就是说,生产力要现代化,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劳动群众的需要。

②要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完善。

所谓“不断完善”,包含很丰富的内容,不仅包括产业结构合理,部门齐全,产品供给丰富,流通渠道畅通,而且包括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不断完善,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③要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所谓不断增长就是持续、稳定地增长,不能停滞不前,也不能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被周期性地经济危机所中断。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实现。

4、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导作用
①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社会主义生产过程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它决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决定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在内的社会主义
再生产的全过程。

②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决定着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根本方向和主要任务。

就是说,社会主义生产的实质,根本方向和主要任务是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3、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

五、把握重点
(一)必须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二)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商品经济理论。

(三)自觉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