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现代史—1917-1945年 通史复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6

世界现代史—1917-1945年 通史复习——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 26

●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 民展示了一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考点二 苏俄(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0)
(1)背景:①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②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
动叛乱。
(2)目的:
①集中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②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如下: 一、发放津贴补贴情况: 20PC年发放各类津贴补贴、奖金、福 利小计9 28886 元。其 中:参照 劳动法 发放星 期 天、节假日加班费526462元,依据县相 关工作 、福利 待遇文 件发放 双拥奖 28400 元, 计生岗责金82950元,住房公积金29107 4元。 20PC年发放各类津贴补贴、奖金、福 利小计1 588836 元。其 中:参 照劳动 法发放 星 期天、节假日加班费1026584元,依据 县相关 工作、 福利待 遇文件 发放双 拥奖250 0

有利于工业的发展。
2.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5)评价: 进步性:
①经济上: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政治上:巩固了工农联盟,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③理论上:表明列宁找到了一条在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局限性: 没有坚持实施下去。
5.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项目
在整顿财政金 融体系方面
在工业方面
(核心)
具体内容
整顿银行,恢复信用,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
2)过程:把分散的农民组织到集体农庄里;
(3)经济体制: 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3.斯大林模式
形成标志: 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4)特点: ①经济 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排斥市场。
所有制形式 经济体制
单一的公有制形式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流通体制
排斥商品货币关系
管理模式 经济模式
特点
(1)单 一的公有 制; (2)高 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 (3)以 行政手段 管理经济, 排斥市场。
苏联 苏俄
苏联(苏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探索线索图示
斯大林模式 1936— 1991
新经济政策
1921.3—1927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1920
资产阶级 临时政府
沙俄
1917年3月以前
苏俄
1.俄国十月革命:俄国十月革命的背景、历程及影响。
2.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2)新经
济政策。(3)斯大林模式。
3.经济大危机: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影响。
4.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内容、特点及影响。
基本线索:
(一)主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1917—1991)
福利待遇整治工作自查报告总结 认真开展了自查自纠,对照“三定”方案 、编制 卡、工 资表、 在岗人 员花名 册、考 勤 记录等相关资料,认真逐一排摸“吃空 饷”人员, 如实填 写报表 。清理 工作领 导小组 从 单位人员编制、干部档案管理、工资 情况统 计等入 手,各个 环节严 格监管, 确保清 理
国际: 帝国主义封锁包围
(3)目的: 迅速增强经济和军事实力
形成过程(途径): (1)开展社会主义工业化
1925年开始
1)目的: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
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由农业和轻工业为 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
(2)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1937年
1)目的: 促进农业自身发展;为工业化服务。
第四部分 世界历史
世界古代史:至新航路开辟前 世界近代史:新航路的开辟——1917年十月革命
(1)公元14世纪——16世纪 资本主义萌芽兴起阶段 (2)17世纪— 18世纪 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 (3)18世纪60s— 19世纪中期 蒸汽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 (4)19世纪70s———1917年 电气时代(第二次工业革命)
①直接: 为解决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根本: 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标志: 1921年俄共(布)十大通过新经济政策
2.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4)内容:
项目
内容
意义
农业 新 ①以在在固什公定么的有地粮方制食?前税提代替下余,粮允收集许制多
种关系所管有家制命形脉的式企存业在收归;国有,恢
(4)政策原因: 长期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结果,使供需矛盾得不到缓解。
2.具体表现:
①金融危机:股市崩溃 ,银行倒闭; ②工业危机:企业破产,生产下降; ③就业危机:失业人数激增,人民生活水平骤降; ④农业危机:农产品价格下跌,农民收入锐减,很多人濒临破产。
3.特点:
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3.经济危机的影响
局限:
①理论上:取消商品贸易违背了经济客观规律,不是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②实践上: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超越当时生产力 发展水平,损害了农民利益,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2.新经济政策 (1921—1927年)
(1)背景:①根本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不符合国情。
②主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目的:
1918 1921 1928 1936 1953 1964 1985
1991
战时共 新经济 产主义 政策
斯大林模式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阶段
社会主义改革阶段
考点一 俄国十月革命
1.条件
客观: (1)政治、经济基础: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帝国主义国家(物质基础) , 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社会条件:一战激化了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3)国际条件:主要帝义国家卷入战争,为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 际环境。 主观: (1)阶级基础: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性强。 (2)组织基础: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3)群众基础: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经 体 农④益济 制 业这僵实 公 度 划 推 体化种行 有 集 经 行 化单制中济农运,高一,的业动为度的高计集苏集工联强为战奠础一义了联中业成国反争定;些国借解的化为;法的物资家鉴3、,工西胜质本提。2体计、为苏业斯利基主供埋划下经调② 方 积 ③ 产 导 落了济压 挫和 极 的 致 后祸体抑 伤企 性 积 农根制了 农业 极 业地 民的 性 长;日生, 期
பைடு நூலகம்
工业
②复私利人用小市企场业,、对商于品国家货暂币无关力系经 发营 国的 资展企 本生业 家产,经力政营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
减轻了农民负担,缓解了 政府与农民的矛盾。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取 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商“业新”:恢核复心商是品通交换过和市货场币机流制通来建设社会有主利义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分配
废除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 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政治: 选举成立新的政府---人民委员会

-----掌握政权

( 经济:颁布《土地法令》
满 足
-----建立经济基础

民 )
外交: 颁布《和平法令》(退出一战) ----恢复和平环境
4.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性质: 社会主义革命 对俄国的影响:建开立辟了出世社界会上主义第发一展个的无产道阶路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世界意义:●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走上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3.中国的应对措施: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改定新约:关税自主改革,提高关税率 废两改元,法币政策、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4.苏联的应对措施: 经济危机的受益者,因为没有和资本主义世界经 济接轨,没有受到大危机牵连,反而借危机引进 先进技术、资金、人才、设备,壮大自身。
(二)历史分期:
(1)俄国(苏联)名称发展演变:
俄国
工兵代表苏维埃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苏俄
苏联
独联体 俄罗斯联邦
沙(皇 罗专曼制诺统夫治王朝)1十9月17革年命
1922年
1991年12月 《阿拉木图宣言》
(1)1918 “苏俄”( 国 ()2)1922
苏俄,乌 共和国,
(2)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3.斯大林模式 (1936—1991 )
(1)含义: 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 治、经济体制。
(2)背景: 国内:(1)苏联建立(1922)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 (2)列宁逝世(1924),斯大林掌权,专制独行 (3)俄国长期专制统治的思想浓厚 (4)是一个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
世界现代史:1917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 义的调整时期;——1917-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阶段:两极格局下的世界(1945年----今):两种社会制度 共同发展与相互竞争的时期
世界现代史:1917俄国十月革命至今 第一阶段: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世界:社会主义的建立和资本主 义的调整时期;——1917十月革命-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考点三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1.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生 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具体原因: 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加剧——供需矛盾。 导火线 (3)直接原因: 股票投机过度,严重冲击金融市场的稳定
1929年,10月24日,纽约华尔街股市崩溃。
(4)思想方面:
①推动国家干预经济的思想的出现和发展 ②对文学、艺术、人的精神生活的影响(现代派)
4法.币经政济策是危国机民党的政对府废策止—银—本位“制自、由采行放纸任币”制的政一策次的币制失改败革。该政策实行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