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乡划分与城市地域
2、大都市带( Megalopolis )
大都市带是由连成一体的许多都市区组成,它们在经济、 社会、文化等各方面活动上存在着密切的交互作用的巨大 的城市地域复合体。
要点:一定地域范 围内集聚了若干个 大城市;人口与经 济活动密切联系。
实质:大城市带的表现形态是 区域城市化现象。在经济发达 和城市发育的区域,已为一个 个城市的辐射影响力所覆盖, 形成城乡一体的城市化区域。
我国都市区界定(周一星)
由中心市和外围邻接县(市)两部分组成。 凡城市实体地域内非农人口在20万以上者为中心市。 外围地域以县级区域为基本单元,应同时满足5个条件: 1、全县(或县级市)GDP中,非农产业占75%以上; 2、全县社会劳动力总量中从事非农活动的占60%以上; 3、与中心市毗邻,或与已划入都市区的县(市)毗邻; 4、当中心市为小郊区城市时,中心市的非农化水平能满 足本条前两项规定的非农化水平指标,当中心市为大郊区 城市时,整个市区还需要满足本条前两项规定的非农化指 标; 5、 如果一县市能同时划入两个都市区,确定其归属的主 要依据是行政原则,在行政原则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时, 采用联系强度原则。
5、都市圈
都市区>10万人
中心城市
外围县
UA与MSA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定义 组成单元 最小规模 与外围联系 指标 地域性质 UA 中心地方与外围密集区 地方 5万 不反映 人口密度 景观地域不包括乡村 MSA 中心县与外围县 县 10万 反映 非农劳动力比重 功能地域包括乡村
边界不同 联系
不一定与行政边界一 与县界吻合 有UA才有MSA
尚在形成的有: 京津唐、辽中南 初具雏形的有: 山东半岛、福建沿 海、四川盆地、湘中 地区、中原地区、关 中地区、松嫩平原地 区、江汉平原地区
4、城市群(姚士谋)
城市群——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具有相当数量不同 性质、类型和等级规模的城市,在一定的自然环境条件下 ,以一个或两个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地区经济的核心 ,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和综合运输网的通达性,以及 高度发展的信息网络,发生与发展着城市个体之间的内在 联系,共同构成的一个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
居民主要从事 农业活动
城市 大都市
大都市从事 非农活动
城镇与乡村有本质特征上的区别:
产业构成: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为主的居民点。
规模:城镇一般聚居有较多的人口。
景观:城镇有比乡村要大的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 物质构成:城镇具有上下水、电灯、电话、广场、街道、影
城市的行政地域
城市的功能地域
便于管理
划分城乡
大都市区、大都市 带
二、城乡划分
图一 行政地域
图二
图三
实体地域
为了解决城市实体与城市行政界线不相符合的问题, 人们试图从两个途径来加以解决。 一、用人口密度的标准进行城市可比区域的定界,通过 计算城市内部每一个最小行政单元的人口密度,画出不同 密度值的城市区域的轮廓。认为只有在相似人口密度值以 内的城市区域才能进行合理的、有意义的比较。困难:各 国人口密度不同,城市人口分布模式不同,相似的密度圈
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第一节 城镇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 城市地域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1981年——20.20%(13.9%) 1982年——20.08% 1983年——23.5% 1984年——31.9% 1985年——36.59% ——《中国统计年鉴》 为什么同一个机构在同类出版物中,同一年份有两个 不同的城镇化资料? 为什么1983、1984、1985年中国有这么高的城镇化速 度?这样的速度可信吗?
剧院、博物馆等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
职能:城镇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是一 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社会关系:城市的人际纽带是社会分工合作;农村则是地缘 关系。 此外,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人口素质等许多方面也 存在差异。
三、城镇定义标准
城镇定义标准
人口总 体规模
人口密 度、人 口结构
城市:
形态:城市是指一种景观,或一片经济空间。 性质和职能:城市是指第二、第三产业活动中心及从事第 二、第三产业的人口的生活聚居地。 区位:城市则是指沿河流、山麓、海岸或铁路、 公路沿线分布的一定区域的中心。 特征: 1、城市是具有一定规模的非农业人口聚居地。 2、城市是一定地域范围的中心地。 3、城市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人口 、建筑、经济、文化) 4、城市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
此外,还有智利、马耳他、尼泊 尔、巴拿马、纳米比亚、洪都拉 斯、尼加拉瓜、古巴、牙买加、 利比里亚和孟加拉等20多个国家 有类似提法。
世界各国各地区根据各自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制订了不同的 城镇划分标准,没有统一的城镇定义标准。 世界各国确定城镇的标准差异非常悬殊。 有的国家是单纯选用一类标准,有的是两个以上的标准结
国家的核 心区域
• 集多种职 能于一身, 是国家经 济最发达、 效益最高 的地区, 具有国际 交往枢纽 的作用。
英格兰 都市带 西北欧 都市带
五大湖沿 岸都市带
美国东北 部都市带
日本太平洋 沿岸都市带
沪宁杭 都市带
世界大都市带的分布
大都市带的共同特点: 1)良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中纬度平原地带。
合起来运用。
不同标准选用的指标不同,即使是相同指标,也因国情差 异而有区别。
在各种指标中,有些是明确的数量指标,有的只是定性指 标,但这些指标都与城市的本质特征密切相关。
各国城镇定义标准不同,带来相互比较的困难,导致可比 性差。
第二节
城市地域
一、三种城市地域概念
城市地域的类型
城市的实体地域 (也称景观地域、 城市化地区)
第一节
城镇概念及标准
一、城市的概念
城市
城
“城,廓也,都 邑之地,筑此以 资保障也”。城 是指城墙、护 墙,是防御设 施。
市
“日中为市,致 天下之民,聚天 下之货,交易而 退,各得其 所”。市是商品 交易的场所。
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一个有相当大的面积、相当高的人口密度,居住有各 种非农业专门人口的地域综合体。 ——城市既是一片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也是一 个生活中心或劳动中心,还可能是一种气氛,一种特征或一个灵魂 。 ——巴顿则指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由住房 市场、劳动力市场、土地市场、运输市场等各种经济市场相互交织 形成的网络系统。 ——拉采尔提出:城市是指地处交通便宜环境,覆盖有一定面积 的人群和房屋的密集综合体。 ——波贝克认为:城市寻求交通方便的有利环境,是对应于交通 经济一定发展阶段的产物。 ——钱学森认为:所谓城市, 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以空间利用 和自然环境利用为特点,以集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为目的,集约 人口、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空间地域大系统。
3、都市连绵区(周一星,1986年)
以都市区为基本组成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 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条或多 条交通走廊分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从5个方面界定: 1)具有2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且其中至少有一个城市具有较高的对外开放度,具有国际性 城市的某些特征。 2)有相当规模和技术水平领先的大型海港和空港,并有 多条国际航线运营。 3)区域内拥有综合交通走廊 4)区内有较多的中小城市且多个都市区沿交通走廊相连 ,总人口规模达2500万,人口密度达700人\平方公里 5)密切的交互作用。
二、城镇的概念 “镇”:
古代——“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宋代——镇才摆脱军事色彩,以贸易镇市出现于经济 领域,成为县治和农村集市之间的一级商业中心。
近现代——镇也引申为一级政区单元,起着联系城乡
经济纽带作用的较低级的城镇居民点。
小村 村庄 镇 集镇 建制镇 聚落 功能 乡村型 居民点
外围密集居住区归入城市化地区需满足4个条件。
Central Place人口 >1.5万 外围密集 区
UA人口>5万
>2500人地方
UA的局限:
城市化地区边界易于变动,取得各年的资料比较困难。 各国城市统计数据是基于行政地域展开的。不能反映城市功 能的影响范围。 随着城市离心扩散,以一日为周期的商业、教育(电 视台报纸)、就业机会、娱乐、医疗等城市功能所波及或联 系的范围已超出城市建成区或城市化地区。且城市与周围地 域之间的社会经济联系越来越频繁,城乡间的分界也越模糊。 为适应这种变化,就要求建立一种城市功能地域概念。常用 的是都市区和大都市带。
3、非农业人口比重
4、行政地位
拥有较高层次行政管理机关的驻地 设为城市。有埃及、蒙古、印度、 巴西、哥斯达黎加、巴基斯坦、斯 里兰卡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5、建筑物集聚程度
少数城市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将建 筑物集聚程度作为辅助标准。如 法国规定“居民居住地相互毗邻 或相距不超过200米”的地区; 日本规定某地住房60%以上位于 建成区即可设为城市。
1、都市区(Metropolitan Area)
MA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 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表示MA的定量方法是大都市统计区(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MSA)。一个MSA由Central County和Outlying County 两部分组成。即中心县+外围县。 大都市区的性质是功能地域。强调以非农业活动占绝对优 势的中心县和外围县之间劳动力联系的规模和联系的密切程 度,更多地反映了就业机会集中(需要劳动力)和人口集中 (供应劳动力)的县的组合。
大都市带的地域组织特点:
多核心
• 区域内有 若干个高 人口密度 的大城市 核心。
交通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