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市与镇的区别 “有商贾贸易者谓之市,设官防者谓之镇”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市与城镇的区别
城市、城镇、市镇? (1)都是相对于乡村而言的 (2)只有国家批准设有市建制的才称为城市 (3)不够设市条件的建制镇称为镇 (4)市+镇=城镇 / 市镇
(5)广义的城市=城镇(乡村以外的城市型聚落)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第二节 城市地域
四、都市连绵区、都市群、都市圈
都市连绵区:周一星提出,相似于国外使用的大 都市带概念; 城市群:姚士某提出,是一定地域内许多城市构 成的相对完整的城市“集合体”。我国广泛使用, 但界线范围难以划分,概念比较模糊。 都市圈:热点名词,但具体使用时概念也比较模 糊。日本使用该名词较多,是在美国“都市区” 概念基础上,结合本国特点形成的概念。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二、中国的城乡划分和统计口径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的总 1955年 人口,包含15%左右的农业人口。
城镇人口:设有建制的市和镇辖区 1963-1981年 内的非农业人口。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1955年的标准,即市镇总人口
中城乡统计口径
中国市镇建制标准(现行标准) :
1993年国务院调整设市标准
为均衡地布局城镇体系,采取分类指导的原 则和增加了考察的指标。
按人口密度确立了三个市镇设置标准,对中西 部地区适当降低了要求。 按行政建制进行的城市人口统计也采取两个统计 范围的双轨制,一个是反应城市建成区和郊区的 市区人口,另一个是反应整个行政区域内的地区 人口。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三、市带县体制
1982年,为了发挥城市带动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
市带县体制在全国推广。1990年底,全国168个市领
导了700个县。随后,出现“整县改市”,2004年我 国有1/2的国土和90%的人口被城市所管辖。 一些小城市带许多县,而一些大城市则没带县,如 赣州市带17个县,沈阳只带3个县。六安市曾经带6 个县。
第二节 城市地域
美国城乡划分的方法 美国国情普查局规定,全国城镇人口由“城市化 地区”人口和城市化地区以外的“>2500人的居民 点”的全部人口构成。 其“城市化地区(UA)”相当于我国城市建成区, UA=中心地+外围密集居住区,人口>5万。 “中心地”是城市化地区中一个或几个设有建制 的市(镇),人口>1.5万。 外围密集居住区以普查小区为单元,以人口密度 为指标(一平方英里>1000人相当于386人/K㎡) 具体规定很细,操作性强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1984年,国务院关于调整建镇标准(现行标准) 镇: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2000, 乡人口≥20000,乡政府驻地非农业人口≥10% 1986年,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调整设市标准和市领导 县的报告》,在市镇建制中加入经济指标。 市:非农业人口≥6万、年GNP ≥2亿元的地方中心镇。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驻地所在镇非农业人≥10万, 农业人口<40%,年GNP ≥3亿元 总人口≥50万的县,县政府所在镇非农业人口≥12万, 年GNP ≥4亿元
随商品经济发展, 市逐渐被吸引到 人口比较集中, 又是奴隶主或统 治者居住的城中, 并有固定位置。 城市始产生。
到近现 代, “城市” 引申为 一级城 镇聚落 性质的 行政建 制单元。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一、城市和城镇
城市是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 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1990年我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比重 26.23%;而1989年推行乡改镇时,达到 51.7%,) 城镇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总人口、不设区市的街道人口。 镇人口:不设区市的镇居委会人口、县辖镇人口。 设区市的总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 城镇人口: 市人口:设区市市区人口,不设区市区街道人口 镇人口:县及县以上政府所在建制镇人口、其他建 制镇镇区人口 设区市的市区人口 + 不设区市和镇的非农业人口
第二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市地域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城市
最早是一种大规模 的防御设施。中国 古代城市常有城墙。 “内之为城,外之 为郭”。早时的城 不具备宗庙、宫室、 市场、手工业工场 等一般城市应具备 的物质要素。
商品交易的场所。人们在特定的 地点按特定的时间交易产品,形 成集市。 “市井”之说。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一、中国市镇建制标准
中国颁布了五次城镇建制标准:
1955年《关于设置市镇建制的决定》 市:聚居人口≥10万的城镇 镇:县级或以上地方国家机关所在地,或常住人口 ≥2000,非农业人口≥50%的居民区 1963年,《关于调整市镇建制、缩小城市郊区的指示》 市:标准从严掌握,农业人口<20% 镇:聚居人口≥3000,非农业人口≥70%,或聚居人口 2500-3000,非农业人口≥ 85%
第二节 城市地域
三、城市功能地域
1、都市区MA:是国外常用的城市功能区概念,由一 个大的人口核心和与之具有高度社会经济联系的邻 接社区组合。 美国1910年提出都市区概念,1949年改为标准都市 区,1980年后改称都市统计区(MSA)。 都市统计区MSA:至少包括一个中心市或城市化地区 UA(人口>5万),并满足总人口>10万。 MSA= 中心县+外围县组成。 中心县:中心市所在的县,或至少有50%人口居住在 城市化县。与中心县结合组成的MSA的外围密集区必 须具备某些都市特点(人口密度、城镇人口、非农 劳动力)。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关于市带县的地域解析
显然,我国目前的市域概念是一种行政地域概念,
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地域概念。
市带县的市域范围并不等同于大都市区地域
各个城市因所带县的数目不同缺乏可比性
城市统计年鉴数据很难用作城市之间比较研究。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关于中国城乡划分和统计问题的讨论
二、定义城镇的标准
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城市-大城市 农业活动 城镇的本质特征:
产业 人口 密度 景观 构成 规模 指标 物质 构成 职能 价值 … 观念
非农活动
第一节 城市概念及标准
世界各国关于城镇定义的标准
(1)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省、地区首府)为城镇 (2)以具有城镇特征为标准:如智利以基本公共设施 (3)以居民点人口数为标准:伊朗5000人,肯利亚 2000人,墨西哥2500人,爱尔兰1500人居民点为市和 镇 (4)用居民点人口和密度:瑞典200人、房屋间距小于 200米的为镇,加拿大1000人、人口密度>390人/KM2 为镇 (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巴拿马1500人,有街道、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中国市镇人口统计口径问题讨论
1、50年来城镇和城镇人口标准频繁多变 2、每次人口普查城镇人口采用不同的计口径,每 次得到的城镇人口比重与按老口径计算的比重都 无法衔接,使不同时期城市化水平不具有可比性。 3、每个城市的人口规模可以有多种统计口径,使 不同城市人口规模难有可比性,城市地理研究缺 乏准确统计数据。 4、城镇人口统计与城镇 发展的实际不符
● 城市发展区域不平衡,城乡界线模糊,城
市群现象凸显,城市建成区扩展快,城乡 联系活跃。
●城市规划和管理亟待加强
城乡结合部管理问题 城市外来人口集聚区管理问题 区域基础设施的协调发展问题 城乡之间功能渗透问题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思考题
何谓城市地域?你认为该如何定义城镇及城镇
人口的标准?
中国城镇人口统计存在的问题
1、没有一个保持稳定的城镇和城镇人口定义 2、现在的市镇行政区各种城镇统计指标难以反映 中国城镇的实际状况 3、虽然城镇非农人口的数量比较接近城镇发展的
实际状况,但仍不理想
4、不同空间尺度的城镇辖区没有相互区别的专用
名词,造成概念和城镇统计口径上的人为混乱
中国城市化进程表现出新特点
如何理解和评价各种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如
何理解大都市带与区域城市化现象?
分析大都市带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两种城市地域:城市辖区与城市实体
行政区 城乡界线 不一致 建成区
统计口径有问题
第三节 中国市、镇概念和统计口径
中国城乡划分和统计问题讨论
城乡划分基本目的是区分城乡人口,城乡人 口状况是最基本的国情。 全国至今没有恰当而稳定的城乡地域划分标 准,没有建立城镇实体地域的概念,一直以市、 镇的行政界线作为城乡划分基础。 我国市镇行政管辖范围远大于其景观的实体 地域范围,包括了相当部分的乡村地域和农业 人口。 使我国城镇人口缺乏准确的统计资料。
给排水系统和电力系统为镇 (6)用人口规模和从业构成:荷兰2000人,男子从 事农业活动人口<20%地区为市或城镇
(7)两个以上指标,如印度取人口、密度从业构成或 (8)其它标准
第二节
城市地域
一、城市的行政地域:
指城市政府管辖的范围。按一定标准或程序设置 市、镇等建制,并确定其管辖范围,即为城市的 行政地域。 设立行政区是为了便于管理。
二、城市的实体地域:
指不同于乡村景观的城市景观地域,人口密集区 和各种建筑物组成的城市建成区,即城市化地区。
第二节 城市地域
城市实体地域的划分主要为了区分城乡。
大多数发达国家城市行政地域小于实体地域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行政地域大于实体地域
第二节 城市地域
城乡划分的方法 在现代,要真正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划出一条有严 格科学意义的界线并不容易。城市与乡村已经呈 现出渐变的特点,且呈复杂的交错状态,大城市 尤其如此。 为解决城市实体同城市行政界线不相符合问题, 使城市之间具有可比性,通常是对城市实体范围 划定作出详细规定。美国的做法在发达国家具有 代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