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2017学年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2017学年

中国农业大学2016-2017学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2016-2017学年,中国农业大学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质量30条”)以及《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学校的发展目标是具有中国特色、农业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办学类型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办学层次:基本教育形式为全日制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

适度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和国际合作交流,促进教育国际化。

面向国际竞争,服务农业现代化,服务农村发展,服务国家经济和社会建设。

根据上述定位,本科教育的发展思路是:控制教育规模,注重提高质量,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宽厚的人文与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富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行业领军人才。

1、本科专业设置。

本学年未新增本科专业,本科专业规模与上学年相同,仍为65个专业,分布在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七个门类的40个专业类。

2、本科招生情况。

2016年我校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录取普通本科学生2909名,河北、江西、国际学院计划安排在提前批,其他全部在各省本科第一批次录取。

其中录取理科生2526人、文科生383人;男生1205人,女生1704人;共产党员5人,共青团员2798人;城镇考生2170人,农村考生739人;汉族2613人,其他民族296人;英语考生2881,其他语种4人(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高考不应是外语24人)。

生源质量继续提高。

录取第一志愿考生为2889人,第一志愿率为99.31%。

专业志愿满足率达到92.68%,其中第一专业志愿满足率为48.40%。

除部分专业特殊类考生外,理工类在26个省市区录取最低分超过当地一本线的分值超过历史最高水平,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出98.56分,比2015年提高了12.26分,实现了从2008年以来的九连增。

文史类普通新生的投档成绩比当地一本线平均高出66.15分,比2015年提高了7.16分,为近年来最高。

在校生规模。

2015年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为19341人,其中本科生11395人(占58.9%)、硕士生4478人(占23.1%)、博士生3183人(占16.5%)、港澳台和外国留学生285人(占1.5%)。

学生总数与上年基本持平。

11395名本科生(女生6765)分布在58个专业和2个试验班中,平均每个专业190人,平均每年级每专业47.5人。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1、师资队伍与授课情况整体实力雄厚、结构合理。

现有专任教师1624名,其中女教师707名(占教师总数的(43.5%)。

专任教师中有教授572人(占35%)、副教授827人(占51%),中级及以下228人(占14%)。

专任教师中有博士学位者1237人(占76%),有硕士学位者271人(占16.7%)。

生师比为15.0:1(硕士生按1.5计,博士生按2.0计)。

教师队伍总体数量充足、层次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培养各类本科生、研究生的需要,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服务。

专任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5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42人,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15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专家26人,“新(跨)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获得者14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70人。

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学科专业之间很不平衡、差异明显。

各专业平均教师数27人;教师人数最多的专业达到122人,最少的专业不足10人。

教师数超过50人的专业有生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科学、农学、植物保护、资源环境科学。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师、教授比例高。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师为13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3.67%,与上年相近,但仍有部分教师未主讲本科课程。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464人,占教授总数的77.86%,比上年降低了4个百分点,需进一步加强教授讲授本科课程的工作力度。

全年开设本科课程总数为2167门,其中选修课803门(占课程总数的37%);教授主讲的课程587门(占课程总数的27%)。

双语授课课程17门。

实验课开出率100%。

2、教学经费与教学条件建设教学经费投入稳定,保证教学正常运转。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2328万元,生均2043元。

本科教学专项(教学改革、专业建设)经费1300万元,生均1140元。

实践教学支出1285.20万元,实验教学经费351.3万元,实习经费632.4万元。

稳中有增的经费投入保证了教学运转的正常、有序进行,促进了教学条件的进一部改善。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7484.14万元,生均8.1425万元。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7054.93万元。

教学条件继续改善。

在教学用房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教室设备、图书等继续增加,信息资源增长,信息应用更加普及。

2016年度,学校总拨款1733余万元用于教学条件建设与运行维护。

具体拨款及经费执行进度下表。

教室改造与建设:东区一教、西区新教桌椅改造:2016年投入163.428万元,对东校区一教和西校区新教进行统一桌椅改造更换,将原来的单一固定桌椅改造为三种方式的活动排椅,为改革教学方式提供了条件保证。

讨论型教室建设:投入119.76万元,购置安装31间讨论型教室的多媒体设备。

西区新教地面改造:投入229.97307万元,对西校区新教进行整体地面改造。

东区一教门改造:投入18.1887万元,对东校区一教所有教室门进行统一更新改造。

东区一教一层改造:投入19.423万元,对东校区一教一层地面进行改造。

公共教室电子时钟购置安装:投入30.24万元,对全校公共教室进行后墙电子时钟安装,确保上课期间学生和教师可以更方便地掌握标准时间。

各学院公共教学条件改造:计算中心监控系统及附属教学设备购置安装:2016年投入131.695万元,为东区计算中心更换191台计算机,同时安装调试了机房监控系统,整体升级了我校东区计算中心设备状况。

数学系考务平台建设:投入89.7365万元,建设完成了全校数学考务软、硬件平台。

农学基地实验楼改造:83.838552万元,用于农学基地实验楼改造首付款和。

2017年3月初完成全部改造。

实验室改造与建设:2016年投入346.51万元用于建设西区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建设(含虚拟仿真教学平台和虚拟教学资源)。

该项目在西区新理学楼建设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把西区学院各专业实验教学当中,需要通过虚拟仿真的手段实现教学目的的实验环节,在这个平台得以展示和使用。

实验室设备维修与耗材专项:2016年投入210万元用于本科生实验室设备维修与耗材,经费来源于双一流专项,主要用于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仪器设备维修与配件购置,补充日常实验教学实验消耗原材料不足,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实施。

教室设备维修与耗材专项:2016年投入110万元用于教室设备维护与耗材,主要用于教室内多媒体设备日常管理、维护与更新,投影机灯泡等耗材更换。

保障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2016年组织了对中国农业大学三元奶牛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青岛兔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项目验收,两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均顺利通过验收。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水利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二期建设:2016年共投入100万元,用于水利与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二期工程建设,完成了水利水电施工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两部分虚拟仿真教学资源的开发。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机械与农业工程创新实践基地入选2016年北京高等学校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

实习教学管理。

委托食品学院完成实习教学管理网站建设,已通过试运行,并推荐提供给各学院用于实习教学管理。

3、教学用房、图书、设备情况学校具备较好的办学设施和仪器设备,能够保证正常的教学需要。

有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31.8735万平方米,其中教室4.5295万平方米,图书馆2.1160万平方米,实验室、实习场所面积18.3632万平方米,专用科研用房面积3.7409万平方米,体育馆2.6412万平方米,会堂面积0.4827万平方米。

行政用房面积3.4757万平方米。

生均实验室面积9.6平方米。

图书馆阅览室座位数2774,纸质图书205万册,期刊2340份,纸质期刊种类1928;数据库74个,电子图书106829册,电子期刊26000种。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建一流的本科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的基础上,经2016年第18次校长办公会和2016年第17次党委常委会审议通过,公布了《中国农业大学进一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今后五年本科教学改革的十个方面的41项改革措施,涵盖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方式改革、创新创业教育、个性化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培训与发展、教学奖励与教学保障体系建设等。

1、专业建设2016年9月从一年级学生起执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围绕新方案开设了核心素质课,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制定并实施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程体系,开始了外语课、体育课以及数理化等课程的教学改革。

2016年12月,农学专业通过了教育部评估中心组织的农科类专业首个专业认证(第三级)。

组织了大数据科学与技术和社会工作两个新专业的论证。

前者通过了校内学术机构论证,经学校同意已上报教育部备案。

2、课程建设核心课程建设。

制定了《中国农业大学核心课程建设方案》,组织了两批核心素质课程建设,共建设40门核心素质课,支持经费170万元。

确定并开始建设426门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共支持经费562万元。

根据以学生为导向的教学要求,重新设计了课程教学大纲模板,用新的格式组织教师撰写了新版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

在线教育课程建设。

在爱课程等平台开设了9门慕课课程,分别是:计算机图形学、画法几何与技术制图基础、C语言程序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信息安全概论、C++语言程序设计、食品安全与健康饮食、C程序设计案例教程、大学计算机教程。

新开课:为满足师生需要,每学期组织一次开选修课评审。

本学年共新增选修课25门。

3、教材建设中国农业出版社、中国林业出版社和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十三五”规划教材选题评审,我校有20种教材入选中国农业出版社教材选题,7种教材入选中国林业出版社教材选题,110种教材入选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教材选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