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〇一五年十月目录引言 (1)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2)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2)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2)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 (2)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3)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3)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 (3)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 (5)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5)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6)5、教学行政用房及设备情况 (6)6、图书信息资源及应用情况 (6)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7)1、培养方案特点 (7)2、开设课程门数及选修课程开设情况 (8)3、教材建设 (8)4、实践教学 (9)5、毕业论文(设计) (9)6、教学改革 (9)7、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11)四、质量保障体系 (12)1、重视本科教学工作,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 (12)2、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与评估体系 (12)3、教学质量保障的政策和措施 (12)4、日常教学监控及运行情况 (13)5、开展专业评估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情况 (14)五、学生学习效果 (14)1、学生学习满意度 (14)2、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情况 (15)3、应届本科生就业情况 (15)4、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6)六、特色发展—秉承哈军工“三严”传统,不断创新管理制度;坚持工学并举,校企协同实施卓越计划,积极探索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17)附件1:2014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一览表 (20)附件2:学校基础数据表 (21)引言哈尔滨工程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哈军工”)。
1970年,在“哈军工”原址,以海军工程系全建制及其他各系(部)部分干部教师为基础,组建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1978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2年,成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1994年,更名为哈尔滨工程大学;1996年,进入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2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研究生院;2007年,由国防科工委、教育部、黑龙江省政府、海军四方共建;2011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行列。
学校现隶属于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是我国“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学校基础设施完备,占地面积125.6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93.13万平方米。
现设有20个学院以及3个教学系、部、中心;设有40多个科研机构以及150多个科研和教学实验室,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级学科创新引智基地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级电工电子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6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
“现代舰船与深海工程”跻身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行列,材料科学、工程学、化学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2014年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硕果累累。
在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过程中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其中1项为参与)。
1名教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
《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探海利器——声呐》2门入选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
4种教材入选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舰船动力技术虚拟仿真中心入选国家级虚拟仿真中心。
获得国家本科教学工程建设专项经费800万元。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1、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坚持精英教育,坚持“创新推动、打造品牌”,坚持“视野宽、基础厚、能力强、素质优、可靠顶用”的人才培养目标,致力于培养信念坚定、人格健全、乐于探索、务实笃行的一流工程师、行业领军人才和科学家。
服务面向: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几十年来,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以及核能应用一直是我校的主体服务领域。
结合学校对船舶工业、国防科技工业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判断:21世纪前20年,国防科技需求将仍然是学校发展的主要牵引力量,“三海一核”仍将是我校的主体服务领域。
同时,随着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我校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领域将不断扩展。
学校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内将继续坚持“依托船舶,立足国防,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服务面向定位,以服务求支持,以特色求发展。
2、本科专业设置情况学校固本拓新,以传统优势学科专业为基础,通过学科专业交叉与渗透,构建了以“三海一核”领域学科为主体,相关学科支撑配套,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现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3个,本科专业56个。
本科专业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和艺术学等7个门类。
其中工学类38个,理学类4个,管理学类4个,文学类2个,法学类4个,经济学类3个,艺术学类1个。
56个专业中,入选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6个,教育部“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专业4个,国防特色紧缺专业5个和国防特色重点建设专业1个,黑龙江省重点专业29个,符合我校学科发展特点、特色突出的本科优势专业群已经形成。
3、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截止2014年8月31日,学校共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23885人。
其中普通本科生14949人、硕士研究生6866人、博士研究生1687人、外国留学生430人、没有普通预科生、专科、成人脱产及进修生。
普通本科生占各类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62.6%。
4、本科生源质量情况2014年,学校在全国31个省份本科生计划招生3800人,实际录取3797人(含2014年少数民族预科87人),应报到3791人(含2013年少数民族预科81人,2014年少数民族预科87人第一年到北理工秦皇岛分校学习),实际报到3725人,未报到66人,报到率98.26%。
从生源结构看,录取男生2950人,占77.7%,女生847人,占22.3%;录取少数民族学生297人;录取党员(含预备党员)31人,团员3660人;录取小语种学生8人,其中俄语生5人,日语生3人;录取城镇学生2338人(含往届209人),占61.51%,农村学生1459人(含往届226人),占38.49%,农村生源比例与去年基本持平。
2014年我校从公开信息或省级招办得到了26个省份录取位次排序(新疆、福建、甘肃、上海、西藏不公布位次)。
与2013年相比,理工类26个省份中有21个省份录取位次上升,5个省份录取位次下降。
文史类12个省份中有9个省份录取位次上升,3个省份录取位次下降。
总体生源质量优于上年。
2014年自主招生计划招生190人,实际报名1703人,参加考试1120人,公布合格人选360人(其中优秀79人),实录149人(其中优秀21人),录取率41%。
录取考生中高考分数在我校各省(市、区)录取分数线以上的考生55人,占自主招生总人数的36.92%。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提高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比例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和相关要求,2014我校首次组织农村学生自主招生工作,于2014年3月面向全国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县(市)或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开展农村学生自主招生,并组织单独笔试。
共有26人报名,经过考核公布合格人选21人,录取14人,录取率67%。
2014年高水平运动员计划招生38人,报名132人,参加测试130人,测试合格38人,最终签约36人,录取27人,录取率75%。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1、学校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学校坚持“引培并举、重在培养”的原则,逐步调整人才引进模式,建立了更加科学的遴选、聘用、评价机制,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1)职称结构。
学校不断深化专业技术职务聘用制度改革,明确了岗位内涵、设置等级、聘用基本条件和基本职责,通过构建多元化用人格局和适合各类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不断调整和优化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
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持续上升,目前,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占师资队伍的比例56.1 %,达到上级主管部门核定高职比例56%,符合研究型大学对教师队伍职称结构的要求。
表2.1 2014年度专任教师的职称结构(2)年龄结构。
为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教师队伍,近年来,学校加大了高学历青年教师引进力度,实施“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计划”,鼓励35周岁以下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承担教学科研第一线的任务,立足培养中青年学科带头人,重点资助教学科研表现突出、发展潜力大的青年拔尖人才,支持他们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尽快崭露头角。
学校教师年龄结构的调整逐年平稳进行,年龄结构更趋合理,45岁及以下教师占教师队伍的75.73%,基本完成了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中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教学科研的中坚力量。
(3)学历结构。
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坚持以高层次、高学历人才为主,同时加强教师在职培养,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学历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者,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2.98 %。
表2.3 2014年度专任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4)学缘结构。
为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学缘结构,学校积极引进校外高层次人才、接收重点高校的优秀博士,积极引进海外著名大学博士到校任教,同时采取资助教师到外校攻读学位等多项措施,教师中获得外校学位和有留学经历的比例逐年提高,学缘结构不断优化。
目前,学校教师中有校外学习经历的1008 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6.38 %。
表2.4 2014年度专任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5)生师比。
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进精英教育,打造创新人才,学校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出台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关于推进师资队伍转型升级工程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师资队伍转型升级的建设路径和重要举措,启动实施“5531”行动计划,着重强调优秀师资的补充。
近年来,学校的生师比持续稳定在15:1左右。
2014年9月生师比为14.87:1。
2、本科生主讲教师情况学校对主讲教师的资格进行严格认定,对主讲教师上岗进行严格把关,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师1308人,其中专任教师为1224人,其他师资69人,外聘教师15人。
共有298名教授为本科讲授课程。
3、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学校把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作为保证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并将其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
只有完成本科教学任务,且教学质量优良的教授、副教授才有资格被遴选为研究生导师或学科带头人,在岗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比例为83.01%,教授授本科课程占总课程数的比例为29.7%。
4、教学经费投入情况学校从资金筹措、资金安排、资金使用等方面,优先保障本科教学投入,每年教学经费及时足额到位,确保了在学校不同发展时期本科教学经费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