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杜牧诗三首》之1《早雁》
最新《杜牧诗三首》之1《早雁》
唤醒南宋帝王的尊严,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四、 加□的词语在诗中的作用。
1.“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出自张九龄的 《望月怀远》。诗人不能入寐,灭掉烛光,披衣 出门,月光满照。姣好的月光更使人难以入眠。 “怜”字突出了诗人对“远人”的怀念之情。
2.“兀然”一句形象地突出了诗人与山同老、归 依自然、安闲自得的心情。
思考与回答
——“哀”。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
知”“岂逐”“莫厌”可以看出,诗人哀怜大雁的
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无可奈何中 发出的劝慰和嘱咐,这是对流离失所的雁无微不至 的关切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写“月明“灯 暗”有什么作用?
——“惊飞四散” 。“孤影过”、“数声来”,写 雁失群离散、形单影只,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 悲凉。 “月明“灯暗”起到烘托作用,加浓了孤独 清寂的悲凉气氛。
二、了解基本内容
象征
三、鉴赏
咏史诗鉴赏步骤:
▪ A 写了什么史实?——人?地?事? ▪ B、诗人的观点?从哪些词句表现
出来? ▪ C、诗人写作的目的?(述己志—
—知人;忧天下——明世) ▪ D、写作技巧?
(一)思考与回答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问:雁为何“哀”?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自今思项羽,
江东子弟今虽在,
不肯过江东。
肯为君王卷土来?
(肯:怎肯)
A、李清照 王安石的观点是什么?
——李清照对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回答了杜枚的提问,说明楚霸王因为当时政治军事上的 一系列错误才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当时的处境已无回天之力。就算项羽回到 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 王安石,他是宋朝有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在
他担任宰相期间,推行新法,革新政治,取得了 一定的成就。但新法触动了贵族官僚和大地主的 利益,他们联合起来反对新政,革新失败。在这 种情况下,王安石产生了这种看法:形势逼人, 就算重头再来,但因失败已成定局,无人支持, 是无法转败为胜的。
▪ 李清照则希望以王者的不屈,桀骜的霸气,来
(二)主旨与艺术手法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诗。表面上句句 写雁,实际上是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
侵的边地人民写作四散的早雁。这是象征
的表现手法。全诗通过描写大雁的四 散惊飞,喻指边地人民在战乱中饱受 骚扰,流离失所,表现了作者对边地 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未能抵抗 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
课本习题
一、《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 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 为象征手法。这种手法在古人诗词中很常 见。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于谦的《石灰吟》、黄巢 的《题菊花》、王勃的《咏风》、张九龄 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 些诗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
3.”无那”,无奈,指无法消除思亲之愁。妻 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 结果。
4.“莫厌”二字,担心南来的征雁也许不习惯潇 湘的空旷孤寂,从而显得蕴藉深厚,体贴备至。 诗人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与嘱咐,更深一 层地表现了对流亡者的深切同情。 5.“次第”是“一个接一个”,“陆续”,表 明宫门之多和骊山行宫的奢侈,与整首诗借 “送荔枝”反映唐玄宗、杨贵妃的骄奢淫逸相 合,起到了以小见大的作用。
《杜牧诗三首》之1《早雁》
《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一、写作背景简介
▪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 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 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 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 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 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 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 雁” 。
思考与回答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唐武帝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
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 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 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 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 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 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寄予深切同 情。〖主题〗二、都是咏史诗。在立意Fra bibliotek表现手 法不同。
1、立意上,《过华清宫》批判意向明显。 《题乌江亭》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 提出有别于传统说法的见解。 2、在表现方法上,《过华清宫》运用描 写、记述,不发议论、不抒情。把思想倾 向蕴涵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记述中, 《题 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现作者的见解。
三
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 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4)雁的“哀”在哪里表现出来? (5)诗人通过写早雁,目的是为了表达什么? 〖了解主题〗
思考与回答
(1)问:哪个词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哀”
(2)问:雁为何“哀”? 因为有胡人拉弓控弦射雁。
(3)问: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 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 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 说出理由。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B、为什么三位诗人对项羽之死有如此不同的评价?
▪ 杜枚乃世家子弟,杜牧的祖父杜佑曾经当过宰相, 又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研 究文学政治经济,准备入辅为相。杜枚早年仕途 不顺,中年时历经磨难,所以,在他看来,只要 以平常心看待胜败,“包羞忍辱”,总结失败的 教训,必能“卷土重来”。(一家之言,也可有 其他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