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三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试题答案及解析1.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时的陆上溶洞,后因海平面上升被海水淹没而形成。

完成下列各题【1】海洋蓝洞形成时期生物发展的主要事件是A.哺乳动物时代B.人类时代C.裸子植物时代D.孢子植物时代【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海洋蓝洞形成于第四纪冰期,第四纪是人类出世并迅速发展时代,故选B。

【2】材料中海平面上升的原因是A.人类活动B.臭氧层被破坏C.地壳下沉D.全球气候变化【答案】B【解析】海平面上升是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导致的,人类活动燃烧矿物质燃料导致全球变暖,从而引起海平面上升,故选D。

2.下列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A.爬行动物B.哺乳动物C.海生藻类D.孢子植物【答案】A【解析】在地球历史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各地质时期,在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在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岩石、构造、古生物、地磁、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生物始现于中时代的是爬行动物。

3.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这一行为主要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A.发展和公平的观念B.公平和环境的观念C.环境和权利的观念D.发展和权利的观念【答案】B【解析】地球是一个整体,地区性问题往往会转化成全球性问题,这要求地方的决策和行动,应该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故而对于全球性气候问题,美国总统特朗普宣称要退出《巴黎协定》,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和环境的观念。

【点睛】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可持续发展代人的利益。

4.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R河塑造了世界著名的大峡谷,峡谷平均深度达1600m。

R河中上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250mm—500mm,下游地区年降水量一般不足100mm。

甲国在R河干支流上修建了近百座水库和大型引水工程。

促进了该国西部的城市和工农业的发展。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于恶化。

【解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是指:地理环境五大要素(气候、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某一要素改变,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甚至整体系统改变;每一要素都力求与整体的环境特征相统一、协调。

该问题是总结当水文要素(R河径流量)变化时,会对其他四个要素(气候、地形地貌、生物、土壤)及本身产生何种影响。

当R河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水质变差(水文);土壤盐碱化加剧,来水来沙的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土壤);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物种灭绝(生物);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三角洲面积缩小,土地荒漠化加剧(地形地貌);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气候)。

5.下列对永暑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可生长高大的椰树B.午后常出现对流雨C.地表水资源丰富D.高潮时可被淹没【答案】C【解析】永暑礁纬度低,属于热带地区,可生长高大的椰树,A描述正确;由于纬度低,午后气温高,对流运动显著,常出现对流雨,B描述正确;该岛岩石多石灰岩,下渗严重,不易存水,而且该岛屿面积较小,河流湖泊较少,因此为地表水资源较缺乏,C描述错误,故选C;由于岛屿面积较小,高潮时,水位升高,可被淹没,D描述正确。

故选C。

6. 2015年江西出台了《江西省实施“河长制”工作方案》。

通过实施“河长制”,推动了该省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强了水体污染综合防治,大大改善了该省生态环境。

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降水影响鄱阳湖水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据图文材料可知,该省实施“河长制”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3)说明该省为整治省内各大河流而实施全流域统一管理的“河长制”的原因。

(4)下表为该省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各要素之间关系图,填写空项。

【答案】(1)流域面积、河网密度和干支流(2)江西山川众多,水系发达,河湖众多;降水丰富。

(3)因为该省大河流跨省内多个市县,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该省河长来协调各地、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方框一: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湿润方框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木种类丰富,适宜茶树生长【解析】(1)降水量的多少会影响鄱阳湖的面积大小,影响鄱阳湖水系的流域面积、河网密度和干支流的分布。

(2)据图文材料可知,江西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江西山川众多,水系发达,河湖众多,因而该省实施“河长制”,也有利于推动了该省河湖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强了水体污染综合防治。

(3)江西省大河流跨省内多个市县,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实施全流域统一管理的“河长制”,有利于协调各地、各部门的利益,并对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4)表为该省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各要素之间关系图,根据箭头指向,上方的方框一,因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方框二为植被,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7.根据图文材料,并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湖泊水位变化与候鸟栖息地面积的关系(1) 读右下图,说明候鸟栖息地面积与湖泊水位的相关关系。

(2) 依据左图及表,说明A省土地资源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 鄱阳湖湖区候鸟对栖息地水位涨落节律的长期适应,在越冬期的不同阶段,候鸟的数量、种类与栖息地面积变化趋于一致。

每年10月候鸟数量较少,11月~l2月上旬,候鸟数量最多。

请根据图文材料分析10月和11月~12月候鸟数量不同的具体形成原因。

【答案】(1)关系:水位在11~13米时,候鸟栖息地面积最大;水位超过14米,栖息地面积大幅度下降(明显下降);低水位(8~10米),栖息地面积下降不明显(或较大)。

(2)有利:A省地形多种多样,山区(山地、丘陵)面积广大,适宜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渔(多种经营)(丘陵区适宜种植经济林木);中低山地水流急,水能丰富,有利于建设水电工程发展灌溉农业;森林、矿产及旅游资源丰富,有利于采矿及旅游业的综合发展。

不利:该省耕地比重小;山区生态环境脆弱,盲目开发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易引发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

(3)原因:候鸟栖息地面积和觅食范围受湖泊水位变化影响较大;10月份,湖泊水位较高,浅水区面积也较小,适宜鸟类栖息和觅食的草洲尚未出露,所以候鸟数量较少;11月~12月,湖泊水位下降,草洲和浅水区面积扩大,候鸟觅食范围大,草类和鱼虾数量丰富,所以引来众多候鸟来此栖息和觅食。

【解析】(1)候鸟栖息地面积与湖泊水位的相关关系主要通过读图进行分析。

主要结合图示分段描述。

读图可知,图中水位在11-13米之间时,面积大,水位超过14米,栖息地面积下降,在8-10米之间,也略有下降,但是不明显。

(2)A省土地资源现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要从图表中反映的该省土地资源比重从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读图表可知,该省既有海拔在200米以下的平原,又有在200-500米之间的低山丘陵地带且占比较大,同时,海拔在5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也较大。

土地资源类型多样。

适宜发展多种经营,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丘陵地区可以发展经济林木种植,山地地区水能丰富,可以发展水利工程,开发小水电。

森林资源、矿产资源丰富,有利于采矿及旅游业的发展。

从不利影响来看,由于耕地比重小,盲目开垦梯田,容易诱发地质灾害,发生水土流失的可能性大。

且地形起伏大,不利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3)10月和11月~12月候鸟数量不同的具体形成原因要结合水位变化对鸟类觅食的影响进行分析。

由材料可知,鄱阳湖湖区候鸟对栖息地水位涨落节律的长期适应,在越冬期的不同阶段,候鸟的数量、种类与栖息地面积变化趋于一致,所以候鸟栖息地面积和觅食范围受湖泊水位变化影响较大。

每年10月份,由于湖泊水位较高,浅水区面积也较小,适宜鸟类栖息和觅食的草洲尚未出露,所以候鸟数量较少(候鸟栖息地主要包括浅水、草洲和泥滩);而11月~12月,湖泊水位下降,草洲和浅水区面积扩大,候鸟觅食范围大,草类和鱼虾数量丰富,所以引来众多候鸟来此栖息和觅食。

8.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简称NPP)是指在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有机物数量。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观测结果显示,某研究地区不同植被类型的年NPP大小顺序为:常绿阔叶林>混交林>草地>农田植被>落叶阔叶林>湿地。

由此推测,年NPP最大的地区是A.洞庭湖平原B.东南丘陵C.山东丘陵D.华北平原【答案】B【解析】洞庭湖平原以水稻种植为主,属于农田植被,东南丘陵地区自然带为常绿阔叶林,山东丘陵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华北平原以旱地为主,结合题目中的顺序,东南丘陵年NPP最大,故选B.【2】研究结果表明,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A.种植结构和技术变B.城市化进程加快C.退耕还湖D.围湖造田化【答案】A【解析】2001~2010年间洞庭湖平原年NPP呈显著增加趋势,说明该地的农田面积减少,极有可能为种植结构的变化,A对。

而城市化进程、退耕还湖均会NPP降低,围湖造田是不符合生态环境保护的,BCD错。

故选A。

9.积雪作为冰冻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全球能量平衡、气候、水文及生态影响显著,在全球气候变化中有着重要作用。

下表示我国新疆北部地表覆盖对积雪变量的影响统计情况,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上表中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A.稀疏灌木B.草地C.农田D.建设用地【答案】C【解析】积雪厚度越深,表明形成积雪的条件越好。

所以最有利于积雪形成的地表是积雪最后的农田,故选C。

【2】造成积雪结束时间不同的原因是A.稀疏灌木接受太阳辐射较强,消融速度较快B.草地植被萎缩,积雪紧实度小,消融速度较快C.农田地表裸露,反射率大,消融速度慢D.建设用地有高大建筑物,加快雪的消融【答案】B【解析】由表中数据,稀疏灌木积雪结束时间268日较晚得出,消融速度不快,所以A错;地表的紧实度越小,越有利于积雪消融,草地积雪结束266日较早,所以B对;农田积雪结束264日较早,说明消融速度最快,所以C错;高大建筑物的遮阳作用,减缓积雪的消融速度,则D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