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诗歌的意象与意境第一节诗蠡中的常见意象与经典意象.七Z* -亠*才北一、意象和意境的概念1. 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
即诗歌中的具体的人、物、景等。
必须注意的是,客观物象不是意象,只有熔铸了作者感情的客观物象才算意象。
如:商山早行温庭筠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叫声、茅棚小店、残月、行人的脚印、石板小桥、地上寒霜等等客观物象,由于在诗中熔铸了作者的独特感情,也就成了意象。
2. 意境意境就是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将思想感情与作品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这是诗人的主观感受、感情以及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和客观事物的外在形貌特征以及内在的意蕴的融合统一。
如: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中,诗人描绘了一幅图景,诗中的急风、高天、猿啼、沙滩、飞鸟、落叶、滚滚的江水等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是一幅生动可感的图景。
这幅图景由于融入了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就成了意境。
意象是以象寓意的艺术形象,意境是由那寓意之象生发出来的艺术氛围。
如: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通过一组意象有机组合而成为优美意境的杰作,此散曲营造了一个游子思归而不得、触景生情的凄凉悲清的意境;为了完成此意境的营造,作者构筑了“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断肠人、天涯”等意象,把这些名词意象组合在一起,产生了气氛悲凉的意境。
二、诗歌常见的意象1. 诗歌中常见显眼的事物(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朝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朝灭亡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
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
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予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3)汗青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4)红豆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
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15)画眉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
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6)金乌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17)连理枝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
比喻恩爱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8)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
故“楼兰” 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0)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2)三径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
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3)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4)射天狼天狼,星名。
古人以为主侵掠。
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5)双鲤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
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26)黍离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27)商女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28)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官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29)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典出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
后指送别。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折腰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遂辞官归隐。
后喻指屈身事人。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2. 常见的经典意象㈠送别类意象(1)杨柳。
“柳、留”谐音,古人送别,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深情,传达怨别怀远情思。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2)芳草。
喻离恨。
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3)杨花。
象征离散。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㈡思乡类意象(1)月亮/桂魄/蟾桂。
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意境豁达开朗,意味深长,用深邃无底而又美妙无空的自然境界体会人生。
王建“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2)鸿雁/大雁:鸿雁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
李清照《一剪梅》“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戴复古“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3)捣衣。
月下捣衣,风送砧声这种境界,不仅思妇伤情,也易触动游子的情怀。
李白《子夜吴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4)桑梓。
家乡,表现怀乡之情。
毛泽东“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5)烛。
相思、别愁。
周邦彦《惜别》“烛影摇红,夜阑饮散春宵短。
”(6)浮云。
漂泊的游子。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7)沙鸥。
表现人生的飘零或伤感愁怀。
杜甫《旅夜抒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 ㈢愁苦类意象(1)梧桐。
凄凉悲伤,愁思的象征。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
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
(3)流水。
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猿猴。
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5)乌鸦。
衰败荒凉。
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6)燕子。
因结伴飞行而成为爱情的象征。
因眷恋旧巢的习性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7)杜鹃鸟/ 子规/ 杜宇。
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8)鹧鸪。
旅人的羁旅愁怀和旅途艰难。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9)寒蝉。
悲凉,离愁别绪。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10)斜阳/ 夕阳/ 落日。
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㈣抒怀类意象(1)桑榆。
比喻人的晚年。
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2)菊花。
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梅花。
梅花傲雪、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王安石《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丁香。
代哀愁、愁思或情结。
戴望舒《雨巷》“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象征着诗人的低徊和迷茫。
(5)红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