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古代诗词的常见意象
1.月——思乡,怀人 ,永恒
怀乡: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怀人:例: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永恒: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另:利用月光照耀下的澄沏、宁静的境界,寄寓淡泊闲逸,追求心灵自由的情怀。
2.菊花——清高人格的写照
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3.梅花——高洁人格的写照
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4.松——孤直傲岸,岁寒三友之一
例:岂不罹严寒,松柏有本性。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5.莲——爱的象征
莲与怜谐音,所以可借以表达爱情。
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
6.梧桐——凄凉悲伤
例: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泪梦三更后。
7.杜鹃鸟——凄怨哀伤,乡愁乡思
相传,蜀王让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灵魂化为杜鹃,到春天,杜鹃会一直啼叫到满口是血。
另外,杜鹃的啼叫好象在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也叫子规,常唤起游子思乡之情。
例: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8.秋蝉——高洁,悲凉
秋后的蝉是活不久的,一番秋雨后,蝉只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
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西路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9.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之悲
(也是古代诗歌中传书的信使)
例:雁字归时,月满西楼。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0. 柳——离情依依
例: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11.南浦,长亭——送别之所
例: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12.芳草——离恨
例:青青河边草,绵绵思道远。
13.芭蕉——孤独与忧愁
例: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纵芭蕉,不雨也飕飕。
14.羌笛——凄切之声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5.乌鸦——衰败荒凉之兆
例: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
16、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
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17、斜阳(夕阳、落日)——也多传达凄凉失落、苍茫沉郁之情。
如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
18、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如:唐代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19、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今盛昔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典出《诗经•王风•黍离》。
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
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
如姜夔《扬州慢》中有:“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
悲也。
”
20、碧血——源自苌弘的传说。
是诗词中用于表示忠贞,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的意象。
如“血化三年碧,心存一寸丹”。
“碧血自封心更赤,梅花人拜土俱香”。
21、登临——包括登高(山)、登台、登楼,是一个人体动作意象。
在漫长的古代社会,人们每逢心中愁思郁结,情绪难平时,每每登高远望,试图消解块垒,但实际上却反而增加内心的忧思。
登临是一个极具张力的意象,叹老、思乡、怀人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怀都可以与它建立联结,是一个以忧念为基调的丰富多彩的感情世界。
如:“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杜甫《登楼》);“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
楼高望不足,尽日阑干头”。
(古乐府《西洲曲》);“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22、浮云——浮云浮游无依,浮云蔽月,本是自然现象,宋玉在《九辨》中用以比喻谗佞蒙蔽君王。
后世作者承袭了这个象征,不断仿用。
浮云意象有两种现成的涵义,一是奸邪势力,一是漂泊不定。
浮云的漂泊不定,既可以比喻人的行踪,也可以用作对时事、世事的写照。
不过,有些诗人在艺术创作中向它注入新的意义,如象征不堪一击的社会势力等。
如:“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州故人》)“流水生涯尽,浮云世事空”。
(杜甫《哭长孙侍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