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二章说课稿

孟子二章说课稿

孟子二章说课稿(一)教学目的1.掌握文中的实词,了解"之"、"于"等虚词的用法,懂得使动用法。

2.认识孟子文章中所表现出的思想智慧和论辩才能。

教学设想孟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在政治、教育等方面提出过许多宝贵的思想、主张,值得我们借鉴。

孟子是一位雄辩家,他的文章自成风格,思想精辟,析理深透,纵横捭阖,气势充沛,其中有不少值得吸取的东西。

这两段文章的教学,先要讲明词义,句意。

在此基础上启发学生理解各篇的论述特点,领会文中思想的光彩,了解孟子文章的特色。

逐句逐段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加强朗读、背诵练习。

用两个课时。

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重点1.本篇的实词和"之"、"而"、"以"等虚词,句意。

2.论证结构(总——分——总)。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孟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他继承孔子的学说,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提出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君王要"与民同乐",他希望人们能安居乐业,生活有保障。

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指出环境对人的思想意识影响极大,"富岁,子弟多赖(懒)",同时也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的决定性作用,"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在教育方面的思想、主张,有不少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很强的说服力。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认识文章的论述特点。

二、朗读课文1.先叫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毕,酌情讲评。

注意字音:"粟"(sù)"畔"(pàn,通假"叛")2.再让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的是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课文第一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词语"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

"地利":指出河险要,城池坚固;"利",利益,功用。

"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谐和。

2.内容提问开篇这两句谈的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讲解这两句谈的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

这两句揭示本篇的中心论点。

第二段"三里(1)之城,七里之郭,环(1)而攻(2)之(2)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1.词语(1)"之":的。

"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绕,包围。

(1)"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2)"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2)"而":但是,却。

"夫"(fú):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议论。

"必":一定。

"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然而":虽然这样,但是。

"是":这。

"也":表判断。

2.内容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联系?讲解本段是设例(攻之而不胜)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

第三段"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1.词语"非":不是。

"也":表判断。

"池":护城河。

"兵":兵器。

"革":皮革,指甲胄。

"坚":坚固。

"利":锋利,锐利。

"粟":粮食。

"委":放弃。

"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

"去":离开,逃走。

"之":代这座城池。

2.内容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讲解本段是设例(弃城逃走)说明"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后半部分内容。

第四段"(1)故曰:域民不(1)以封疆(1)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2)之至,亲戚(3)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以天下(4)之(1)所顺,攻亲戚之(2)所畔,(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词语、句子(1)(2)"故":因此,所以。

"域":居住,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

(1)"以":凭借,依靠。

"封疆":疆界;"封",疆界。

(1)"之":的。

"固":稳固,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稳固。

"险":险要。

"威":震慑。

"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

"者":的,的人。

"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

"寡":少。

(2)"之",到。

"至":极点。

"亲戚":内外亲属。

"畔"通假"叛".(3)"之":代失道者。

"顺":顺从,归附。

(2)"以":用,拿。

(4)"之":助词。

(1)"所":表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

(2)"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德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取胜";"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德之人的通称;"必":一定;"矣",表肯定。

2.内容提问本段内容谈什么?揭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讲解本段深入阐明为什么"人和"是最有利于"战"的条件。

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出全篇的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全文的内容提问一孟子在文中提出"人和"是决定胜败的最重要的条件,其原因何在?讲解 "人和"才能得到多方面的帮助,帮助越多,力量越大,战斗力越强,胜利自然在握,失去"人和",众叛亲离,哪还有什么力量,哪还有什么战斗力,失败是必然的。

提问二本篇主要是谈战争呢,还是谈政治呢?讲解本篇主要是谈政治,是借战争谈政治。

孟子借谈战争的取胜条件以阐明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这样才能"多助",众人才会归顺,而"天下顺之","战必胜矣",国家才能治理好。

论证特点提问本篇在论证方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讲解本篇论证的主要特点是采取"总——分——总"的论证结构。

先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分别设例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从道理上论证中心论点。

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背诵"故曰……战必胜矣".2.预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不懂之处,记下来。

第二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重点1.实词,"于"、"则"、"也"等虚词,使动用法。

2.先分论后总结的论证特点。

3.孟子关于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名言。

教学过程一、检查上节课留的背诵作业。

二、朗读本篇。

先叫一名同学朗读。

注意字音:畎(quǎn)傅说(yuè)鬲(gé)奚(xī)拂(bì)士再让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齐读前提出"这篇主要谈哪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同学在读中思考,读毕让同学作答,暂不作结。

三、讲解本篇。

第一段、"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1.词语"发":兴起。

"于":从。

"畎亩":田地,田间;"畎"田间的水沟;"亩",田埂。

"举":选用,这里意为被选用。

"版":通假"板",筑墙的夹板。

"筑":筑墙用以捣土的杵。

"士":狱官。

"海":指海滨。

"市"集市。

2.内容提问一第一段举出的舜、傅说等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有一个共同之点,是什么?讲解这六位历史人物的共同之点是他们都是经历了一段艰难困顿的生活之后才起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他们都经历过艰苦的磨炼,自身也在艰苦奋斗中有获。

提问二这段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在文中起何作用?讲解列举这六位历史人物,是先摆出论据,以便据之作出议论,提出看法,有了这些典型的有力的依据,其议论自有很强的说服力。

第二段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词语"故":因此。

"将":想要,打算。

"降"(jiàng):降下。

"于":到,给。

"是":这。

"也":表停顿。

"必":一定。

"苦":使动用法,意为使……困苦(苦恼)。

"劳":使动用法,意为使……劳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