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1):地籍与地籍管理第一节地籍一、地籍(Cadastre)的概念土地:地球表层的陆地部份,包括海洋滩涂和内陆水域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等基本状况的图、簿、册。
第二节地籍管理四、地籍管理的原则为保证地籍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地籍管理工作时,普通遵循以下原则:第三节我国的地籍发展历史一、地籍发展的阶段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二、地籍发展的历史沿革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民国时期→建国及改革开放以后1.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一)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二)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三)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税收制度):宋代重视地籍管理-方田法、经界法、推排法元代的土地清查-经理法、括田法明初的鱼鳞图册-分图:相当于现在的宗地图;总图:相当于现在的地籍图明万历年间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万历清丈清代的地籍管理:西方的制图学和测量学传入中国;皇舆全览图;清朝末年,京师测地局和测绘学堂2. 民国时期(一)北京政府时期的地籍管理(二)国民党统治区的地籍管理孙中山推行“平均地权”,设置土地局1930 年发布《土地法》(三)革命根据地、解放区的地籍工作1928 年12 月,;1931 年12 月又出台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
1946 年5 月4 日,共产党中央发出了《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 1947 年10 月,发布施行。
3. 建国及改革开放以后(一)1949-1957 年1950 年6 月颁布:(二) 1958-1965 年人民公社化时期的地籍管理(三) 1966-1976 年“文革”期间的地籍管理(四) 1976-1978 年粉碎“四人帮”后的管理阶段(五) 1979-1981 年土地分管下的地籍工作(六) 1982-1985 年土地统管下的地籍管理(七) 1986-1997 年(八) 1997 年第一章(2):土地产权制度2.3 我国现代地权制度一、土地所有权:1. 土地所有权的含义: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所有者依法对土地实行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具有支配性和绝对性的权利。
2. 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土地属于国家和农民集体所有,因此国家和农民集体为土地所有权的主体。
3. 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即为归国家或者特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4. 土地所有权的内容:但也可以根据所有人的意志和利益分离出去,由非所有人享有。
在土地上获取经济利益的权利。
二、国家土地所有权1.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代表:2. 国家土地所有权的获得与灭失1)国有土地所有权的取得:一是建国之初,1949 年9 月,新中国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商议会议共同纲领》,其中规定“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1951 年 2 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及反革命份子财产的指示》,规定对战犯、汉奸、官僚资本家和反革命份子的财产予以没收。
1982 年的宪法修正案,将城市中解放初保留下来的私有土地(作为私有房屋的基地)规定为国家所有。
2)国有土地所有权的灭失:①所有权主体的灭失;②所有权客体的灭失;③所有权的转让;④所有权的抛弃;⑤所有权因强制手段被灭失。
3.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1.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主体及代表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客体包括法律规定的耕地、林地、草地、山岭、河滩地以及其他土地等。
3.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获得与灭失1)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取得:新中国的农村土地制度发展的历史证明,集体土地所有权是在农民私人土地所有权的基础上形成的。
随着土地改革运动的基本完成,农村土地除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均属农民私人所有。
2)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灭失:国有化:国有化使国家取得了土地所有权,相应地使一些农民集体丧失了一部份土地所有权。
征收:国家为了公共目的需要征采集体所有的土地,使集体丧失了该土地的所有权。
调整:在农村土地集体化后,特殊是1958 年公社化后,政府曾经对各农民集体之间的土地所有权进行调整,被调出土地的集体便丧失了一部份土地的所有权。
合并:一是吸收合并,即一个农民集体接受另一个农民集体的加入;二是新设合并,即两个农民集体合并为一个新的农民集体。
分立:一种是原农民集体存在,其中一部份农民带一部份土地重新组成一个农民集体;另一种是原农民集体分立为两个新的农民集体,其本身归于灭失。
4.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形态建造物的所有形态有:单独所有、共同所有、区分所有。
四、国有土地使用权1.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境内外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可依法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
他们固然都可成为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主体。
2.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外商投资企业场地使用权和城市私房用地使用权,可以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特殊方式取得;土地使用者也可以依法通过承包经营方式取得国有农用土地(含可开辟为农用的未利用土地)的使用权。
3. 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内容与限制国有土地使用权人不得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国有土地使用权人行使权利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和权利设定时约定的义务。
4. 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1)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境内外法人、非法人组织和自然人可以依法取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外商投资开辟经营成片土地,应依法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
2)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取得3)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内容与限制4)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的终止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约定的使用年限届满,土地使用者需继续使用土地的,除根据社会公共利益需要收回该幅土地的,国有土地所有者代使用权出让金。
土地使用者未申请续期或者申请续期未获批准的,出让土地使用权由国家无偿收回。
,国家应根据原出让土地使用权人使用土地的实际年限,给与相应的补偿。
5. 划拨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批准,无偿取得的或者缴纳补偿、安置等费用后取得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6. 租赁国有土地使用权租赁土地使用权是土地使用者以按期向国有土地所有者代表支付租金为代价而原始取得的一定期限的国有土地使用权。
五、集体土地使用权1.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主体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投资设立的企业,乡(镇)、村公益性组织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可以依法取得集体土地使用权。
2.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分类和取得集体土地按用途划分为农用地和建设用地,那末3.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内容与限制4. 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终止终止情形:第一,国家征采集体土地;第二,集体经济组织因乡(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的用地需要,或者因用地人不按照批准的用途使用土地,或者因用地人撤销、迁移等而住手使用土地,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二章: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第一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概述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目的1、概念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又称土地数量调查。
2 、类型:初始调查、变更调查、更新调查3 、目的:1)为制定2)3)4)5)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全面、科学调查的原则一查多用的原则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和成果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1)2)3) 按土地权属单位及行政区辖,4) 县、乡两级)、土地权属界线图(县、乡两级);5)提出确权意见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第二节土地分类体系土地分类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认识土地,从而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土地开辟、利用、保护、改良、调查、统计和管理等。
成果应用的需要而不同。
一、土地分类及分类体系土地分类:按一定分类标志(指标),将性质上有差异的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型。
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的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罗列组合在一起,叫土地分类系统(或者土地分类体系)。
我国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分类系统有:1、土地自然分类系统2、土地评价分类系统3、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二、我国地籍管理中采用的土地分类全国全面开始地籍工作是在1986 年成立国家土地局,颁布第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2. 城镇土地分类3. 全国土地分类(试行)4. 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合用)全国土地分类(2001)耕地(01):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新开辟、复垦、整理地,休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有零星果树、桑树或者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
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 1.0 米,北方宽度< 2.0 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埂);暂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暂时改变用途的耕地。
园地(02):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者每亩有收益的株数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
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林地(03):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草地(04):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农村道路(104):指公路用地以外的南方宽度≥ 1.0 米、北方宽度≥ 2.0 米的村间、田间道路(含机耕道)。
坑塘水面(114):指人工开挖或者天然形成的蓄水量<10 万立方米的坑塘常水位岸线所围成的面积。
沟渠(117):指人工修筑,南方宽度≥ 1.0 米、北方宽度≥ 2.0 米用于引、排、灌的渠道,包括渠槽、渠堤、取土坑、护堤林。
田坎(123):主要指耕地中南方宽≥1.0 米,北方宽≥2.0 米的地坎。
第三章(1) 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的实施一、准备阶段1、调查申请具备调查条件的县(市),由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编写,《申请书》经过县级人民政府允许,报上级土地管理部门审批,然后着手组织准备、资料准备、物质准备、技术培训等工作。
二、室内预判阶段通过人机交互和目视判读方式,分析和提取土地利用地类界及地类属性、行政和权属界及线状地物等要素,按规定进行矢量化和输入属性,为开展野外调查提供必要的工作底图和外业调查记录表。
三、外业调绘阶段1、境界与权属界线调绘(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州)、县(市)以及乡(镇)界线。
(大队)、农、林、牧、渔场界;居民地外的厂矿、机关、部队、学校2、地类调绘(1)块。
(23、线状地物调绘(1的河流、铁路、公路、林带、固定的农村道路、沟、渠、田坎、管道、护路林用地。
(2的线状地物,(3(4)线状地物量测精度:宽度量测读数到4、零星地类5、飞地的调绘飞地的调绘属于境界调绘的重要内容之一。
(1 (2)6、新增地物调绘与补测(1)调绘,需要通过补测的办法(2)补测最常用的补测方法有:7、田坎系数只在1:10000 调查区中才允许用田坎系数扣除田坎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