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昨日阅卷,遇到一个填空题:有教无()。
有几个学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不一样,可是阅卷老师又拿不准到底有没有学生所填的这个词。
互相交流后,还是不能确定。
只好用手机上网搜索、查证。
晚上这个问题又从脑海中冒了出来,为什么不能给出肯定的答复呢?原因是还没有深刻理解这个词。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意思是对任何人都给以教育,不分高低贵贱。
经过漫长的语言运用,现在已定型为一个成语。
成语是中华文化中最独特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是汉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它们多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等。
因此,学生的其他答案都是错误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这个词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练习七“诵读与积累”中提到的,由于缺乏生动具体的上下文语言环境,学生可能记忆模糊,就想当然地填写了错误答案。
这一现象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教学过程中,应发挥有意识记的特点,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弄懂成语的大概意思和出处,接着可以让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
教师适当点拨,要让学生知道这些成语都是孔子说的,大多出自《论语》,集中反映了孔子的一些教育教学思想。
例如“有教无类”就反映了教师对学生的公平公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学生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应该知道此类成语的出处,而且还要古为今用,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
这样给学生讲解,才容易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