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第十九章_镇痛药

药理学第十九章_镇痛药

23
2 . 心血管系统
扩张微血管(促组胺释放),
可致体位
降低外周阻力(抑制血管运动中枢) 性低血压
Morphine能模拟缺血预适应(IPC)保护缺血
心肌,减少梗死病灶,减少死亡心肌数目
( K+激活)
对脑循环的影响 抑制呼吸, CO2潴留,可产生继发性脑血管 扩张,脑血流量增加,引起颅内压增高
2
❖ 疼痛的调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 谷氨酸和神经肽类是伤害性感觉传入神经末
梢释放的主要递质。 ❖ 快递质 慢递质
3
阿片及其阿片生物碱介绍
❖ 阿片(opium)在十六世纪已被广泛应用于镇痛、止 泻、止咳、解除焦虑和镇静。有“天赐良药”的美名。
❖ 阿片是罂粟科植物罂粟( Papaver somniferum )未 成熟蒴果浆汁干燥物,含有20多种生物碱。如吗啡、可 待因(菲类)和罂粟碱(异喹啉类,无镇痛作用,具有 解痉、扩管作用)。
21
(5)缩瞳作用
使动眼神经(支配瞳孔的副交感神经) 兴奋,引起瞳孔缩小
针尖样瞳孔为其中毒特征 morphine的缩瞳作用无耐受性
22
(6)其他中枢作用
对体温的影响 催吐作用
兴奋脑干催吐化学感受触发区(CTZ),引 起恶心、呕吐
抑制下丘脑释GnRH,CRF,降低血浆 ACTH,LH,FSH等的浓度
中脑盖前核———————与缩瞳有关 延脑孤束核———————与咳嗽、呼吸
中枢、中枢交感张力(↓)有关
脑干极后区、迷走神经背核———胃肠活动
7
阿片受体分型
主要有, , , 亚型 为G — 蛋白偶联型受体
μ-R:镇痛、呼吸抑制、产生欣快感,导 致耐受性和依赖性;
κ-R:镇痛、镇静、缩瞳;
σ-R:烦躁不安、焦虑、血管运动中枢及 呼吸中枢兴奋;
第镇 十痛 九药 章
Analgesics
1
疼痛的部位和性质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 对诊断未明的疼痛不宜首先用药物止痛, 以免掩盖病情,贻误诊断。
关概于述疼痛
概 念:
疼痛是一种因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种防御反应。
疼痛的发生往往伴有紧张、不安的主观 感觉。不仅使患者感受痛苦,而且可引起生 理功能紊乱,甚至休克。
❖ 阿片类药物 ❖ 阿片类镇痛药
4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受体的发现: 1962年,率先提出吗啡镇痛的作用部位在 第三脑室周围灰质 1973年,证实脑内存在阿片受体 1994年,阿片受体分子克隆成功
6
阿片受体的分布
边缘系统、蓝斑核————与情绪及精神 活动有关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及导水管 周围灰质————————与疼痛有关
δ-R:镇痛、平滑肌收缩。
8
内源性阿片肽
内阿片肽:
脑啡肽: 甲硫氨酸脑啡肽和亮氨酸脑啡肽 内啡肽: β-内啡肽 强啡肽: 在机体内发挥着调控痛觉感受的作用和对 心血管及胃肠功能的调节作用
通过抑制感觉神经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 (谷氨酸、SP),从而干扰痛觉冲动传入中枢
9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 药
合成二乙酰吗啡 (海洛因)
德国药师
Serturner
12
来源及成份简介
来源:
罂粟未成熟蒴果浆汁的干燥物称阿片
(opium)
成份:
菲类:
吗啡(10%)-----镇痛
异喹啉类: 罂粟碱-----平滑肌解痉
20多种生物碱中,仅有吗啡、可待 因、罂粟碱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3
吗啡
morphine

HO 3 1 A
肾排泄,乳汁分泌
15
吗啡
❖药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 ➢平滑肌 ➢心血管系统
➢免疫系统
❖作用机制
❖ 临床应用
➢镇痛 ➢心源性哮喘 ➢ 止泻
❖不良反应
16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作用
与能激动中枢特定部位阿片受体有关 选择性高 对痛觉以外的其它感觉
无明显影响,意识清醒
镇痛效能高
特 对持续性钝痛的效果大于间断性锐痛 点 对组织损伤、炎性疼痛及肿瘤所致疼痛
(此作用与病人所处的状态有关)
19
(3) 呼吸抑制 降低呼吸中枢对 CO2的敏感性 抑制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减少 剂量依赖性,与给药途径有关,与中枢抑制 药合用,可加重呼吸抑制 抑制呼吸时,不伴随对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 呼吸抑制是吗啡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
20
(4) 镇咳作用
镇咳作用强,对各种剧咳均有效 可能与激动延脑孤束核阿片受体有关
概述:
典型镇痛药为阿片生物碱类及其合 成代用品,即阿片类药物(opioids)
特点:本类镇痛药镇痛作用强大, 但反复应用极易成瘾,仅短期用于剧痛
10
发展简史
1803年 发现吗啡(Morpheus→Morphine) ---开创从植物中提取有效成分的先例
19世纪中叶 纯生物碱制品已用于临床
1874年
(与促进柱状细胞组胺的释放有关)
26
4 . 免疫系统
免疫抑制作用 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减少细胞因子的分泌 减弱自然杀伤细胞(NKC)的细胞毒
作用 抑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蛋
白诱导的免疫反应
27
镇痛作用机制
1 .痛觉的产生(SP基础) 2 .痛阈的形成
生理状态下,仅有20%--30% 的阿片受体被内阿片肽激动, 产生生理性镇痛机制
24
3.平滑肌(兴奋)
胃肠道平滑肌
明显提高胃肠道平滑肌张力,延缓 胃排空,抑制肠道推进性蠕动 回盲瓣及肛门括约肌张力提高 消化液分泌减少 中枢抑制,便意迟钝
引起 便秘
25
平滑肌
胆道平滑肌
使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胆道排空受阻,胆 囊内压升高,可致胆绞痛(Atro可拮抗)
其他平滑肌
降低子宫张力,延长产程 膀胱括约肌张力 ↑,引起排尿困难 支气管平滑肌张力↑,诱发/加重哮喘
的效果大于神经性疼痛
18
(2)镇静、致欣快作用 激活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及与中 脑边缘叶的中脑复侧背盖区-伏隔核DA能神 经通路与阿片肽/受体系统互动有关
有明显镇静作用,能消除紧张、焦虑 和恐惧等情绪反应
提高患者对疼痛的耐受力 安静环境下易诱导入睡,但易被唤醒 部分病人可出现欣快症(euphoria)
1902
4

12 10
结 构
O
B
5 14
C15
9
D
HO 6 7 8
17N—CH3
16
14
体内过程
口服易吸收,首关效应灭活多,生物利用 度低,临床上常用注射给药;
约有1/3的吗啡与血浆蛋白结合;少分布 CNS,过胎盘屏障。
肝脏代谢,部分与经葡萄糖醛酸结合失活, 另一部分为吗啡-6-单葡萄糖醛酸苷,活性 强于吗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