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药理学第十九章 镇痛药

药理学第十九章 镇痛药


强心、利尿、扩血管
扩张阻力、容量血管,心负荷↓
急性肺水肿
消除焦虑、紧张
CO2潴留
伴休克、昏迷、痰液过多、
呼吸中枢 严重降肺低部呼疾吸患中者枢禁对用CO2敏感性,喘息↓
3浅快呼吸止泻
吗啡 不良反应
1
副作用
嗜睡、眩晕、呼吸抑制; 呕吐、二便难、胆绞痛; 低血压;免疫抑制等
吗啡 不良反应
2 耐受性、依赖性
第一节 概 述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觉,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
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或心血管、呼吸变化
弊——心理痛苦、生理紊乱 止痛
疼痛
利——保护反应、诊断疾病 治痛
第一节 概 述
疼痛的分类
快痛(剧痛):定位精确、发生快短
躯体痛
慢痛(钝痛):定位不精、发生慢长
内脏痛
神经痛
第一节 概 述
与疼痛有关的递质 快递质:Glu
(2)胆道平滑肌
配伍阿托品
Oddi括约肌↑ →胆囊内压增加→诱发胆绞痛
吗啡 药理作用
2
平滑肌
(3)其他平滑肌 子宫平滑肌张力↓:产程延长,禁用分娩止痛 膀胱括约肌张力↑ :尿潴留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大剂量)——诱发哮喘
吗啡 药理作用
3 心血管系统
扩张血管→直立性低血压(促组胺释放)
保护缺血的心肌细胞,减少细胞死亡 抑制呼吸→CO2潴留→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增高
中毒标志 针尖样瞳孔
(5)缩瞳——激动中脑动眼神经阿片受体
(6)催吐——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阿扑吗啡)
影响体温——治疗量降低体温(弱)
大剂量升高体温
影响激素——ACTH、FSH、LH ↓
吗啡
2
平滑肌
(1)胃肠平滑肌
药理作用
蠕动↓,胃排空↓→食物反流
肠平滑肌肌张力↑,推进性蠕动↓
抑制中枢,减轻便意,抑制排便反射
颅外伤、颅内占 位性病变禁用
吗啡 药理作用
4 抑制免疫系统
抑制淋巴细胞增殖 减少细胞因子分泌 减弱NK细胞的作用 抑制HIV诱导的免疫反应
吗啡 作用机制
总体机制——模拟内源性阿片肽
抑制脊髓背角的痛觉上行传入通路 激活中脑的痛觉下行抑制通路
阿片类药物(或内源性阿片肽) 激活突触前膜阿片受体→Ca2+ 内流↓
质密度较高:痛觉的传入、整合和感受 ➢ 中脑盖前核——缩瞳 ➢ 延髓孤束核——镇咳、呼吸抑制、降压
第二节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内源性阿片肽
内源性抗痛物质
代表物质:β-内啡肽、亮啡肽、强啡肽等20余种
特点:
➢ 在脑内的分布与阿片受体的分布近似
➢ 与阿片受体结合而产生吗啡样作用
➢ 可被吗啡拮抗药纳洛酮所拮抗
耐受性:
常规剂量2-3周产生
剂量越大、时间越短产生越快
戒断症状:停药后6-10h出现兴奋、失眠、流 泪、流涕、出汗、震颤、呕吐、腹泻、甚至虚脱、 意识丧失等。
《麻醉药品管理条例》 连续用药不得超过1周,用药间隔不少于4h
26
吗啡 不良反应
3 急性中毒
表现:呼吸麻痹是致死的主要原因 特效拮抗药: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
❖ 释放后仅局限于突触间隙内 ❖ 作用的发生和消除均很快 慢递质:神经肽类,如P物质(SP) ❖ 释放后扩散同时影响多个神经元的兴奋性而
使疼痛信号扩散 ❖作用缓慢、持久
第一节 概 述
缓解或消除疼痛的药物:
镇痛药(阿片类) 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等) 麻醉药 解痉止痛药(阿托品) 抗偏头痛药(心得安、麦角胺) 对某些特殊疼痛有效的药物(卡马西平)
吗 啡 药理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
(3)抑制呼吸
致死 主要原因
治疗量:使呼吸慢、浅,潮气量 ↓
急性中毒:频率减至3-4次/min
与给药途径及剂量相关:静脉快而明显
抑制延髓、脑桥呼吸中枢,降低对CO2的敏感性 不伴有直接抑制延髓心血管中枢
吗 啡 药理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
(4)镇咳——抑制延髓咳嗽中枢
镇痛药
第一节阿片概类镇痛述药
麻醉性镇痛药 成瘾性镇痛药
定义——激动中枢的阿片受体,产生镇痛
作用及缓解不愉快情绪的药物
分类
阿片受体激动药(吗啡、哌替啶)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
其他镇痛药
第二节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阿片受体
分型——m(重要的介导受体)、d、k、 分布——脑、脊髓(外周神经?) ➢ 边缘系统和蓝斑核密度最高:情绪和精神活动 ➢ 脊髓胶质区、丘脑内侧、脑室和导水管周围灰
→递质(Glu、SP)释放↓ 激活突触后膜阿片受体→K+ 外流↑→膜超极化
→痛觉传递↓
吗啡 临床应用
1
镇痛
长期:癌性剧痛

短期:急性锐痛(术后、创伤、烧伤)
胆绞痛和肾绞痛:加解痉药
心肌梗死性剧痛:镇静和扩血管, 减轻焦虑和 心脏负担
神经性疼痛效果差
吗啡 临床应用
2 心源性哮喘
治则——
左心衰
第三节 吗啡及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Morpheus“睡眠之神”
1803年 阿片生物碱类 吗啡(Morphine)
体内过程
吗啡
吸收:p.o.首过消除明显(F=25%); 常i.h.、i.m.(15-30min起效、维持4-6h) 也可椎管内注射
分布:少量透过血脑屏障 代谢:吗啡-6-葡萄糖醛酸(活性﹥吗啡) 排泄:肾脏(多数)、乳汁
4
禁忌症
分娩止痛、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儿
支气管哮喘、肺心病(加重呼吸困难、不利排痰)
颅脑损伤伴有颅内压高、肝功能严重减退
哌替啶(杜冷丁、麦啶)
作用特点: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10,作用时间短(2-4h)
无镇咳、缩瞳作用 兴奋胃肠平滑肌作用弱,不止泻,不便秘 不对抗OXT,不影响产程 成瘾较慢,戒断症状持续时间较短
吗 啡 药理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
“三镇抑催缩”
小剂量(i.h.5-10mg),缓解、消除各种疼痛
慢性持续性钝痛 > 急性间断性锐痛
对神经性疼痛效果差
椎管内注射产生节段性镇痛,不影响其他感觉
机制:激动脊髓、丘脑等阿片受体
吗 啡 药理作用
1 中枢神经系统
(2)镇静、致欣快 消除疼痛引起的情绪反应、提高对疼痛的耐受力 易睡易醒 欣快感(镇痛因素;造成依赖性) 机制:激动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的阿片受体
第十九章 镇痛药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本章内容及教学要求
概述 阿片受体和内源性阿片肽 吗啡及其相关阿片受体激动药 阿片受体部分激动药和激动—拮抗药 其他镇痛药 阿片受体拮抗药
掌握:吗啡作用、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熟悉:镇痛机制;哌替啶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了解:其它镇痛药的作用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