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3《药理学》 镇痛药

13《药理学》 镇痛药


2.心血管系统 体位性低血压 治疗量的哌替啶对心血 管作用类似吗啡,可扩张血管,引起体 位性低血压; 颅内压升高 因抑制呼吸,使体内CO2蓄 积,致使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
3.内脏平滑肌 特点为:
①哌替啶对胃肠平滑肌的作用类似 吗啡,但因作用持续时间短,不易引 起便秘,无止泻作用;
但对伴有昏迷、休克、严重肺部疾病、痰 液过多者禁用。
【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
1.副作用 治疗量可引起恶心、呕吐、 嗜睡、便秘、排尿困难、呼吸抑制、 体位性低血压、眩晕等。
2.耐受性和依赖性 连续反复应用 易产生耐受性,必须加大剂量才能 获得原有镇痛作用。连续用药1~2周 可产生依赖性,一旦停药,患者出 现兴奋、不安、失眠、出汗、震颤、 流泪、流涕、呕吐、腹泻、虚脱、 打哈欠、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因 此,用于急性剧痛一般不宜超过一 周。
(1)正常状态:内源性脑啡肽与部分吗啡受体 结合 控制兰斑核放电 (2)吗啡效应: 应用外源性吗啡后,与吗啡受 体结合增加 使兰斑核放电受抑 产生镇 静作用
(3)耐受性:反复应用外源性吗啡后,与吗啡 受体结合增加 通过反馈性调节机制,使内 源性脑啡肽形成、释放减少 需较多吗啡产 生药理效应 耐受性
阿片受体激动与效应关系
效应
镇痛 μ
受体
δ κ
脊髓以上水平 脊髓水平 呼吸抑制 缩瞳 止咳 镇静(欣快) 抑制 胃肠活动 免疫抑制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 有作用,— 无作用;± 可疑;* 主要部位
(2)抑制呼吸 治疗量吗啡即可抑制呼吸 中枢,使呼吸频率减慢,潮气量降低。随 剂量增加,呼吸抑制随之加深。中毒时呼 吸极度抑制,可使呼吸频率减慢至3~4次 /min,引起严重缺氧。呼吸抑制是吗啡急性 中毒致死的主要原因。此作用与吗啡降低 呼吸中枢对CO2张力的敏感性和抑制呼吸调 节中枢有关。
消除;主要在肝内与葡萄糖醛酸 结合而失去作用,吗啡及代谢物主 要经肾排泄,也有少量经乳汁排泄, t1/2为2.5~3 h。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1)镇痛(丘脑内侧、脑室和导水管周 围灰质、脊髓胶质区)吗啡具有强大的镇 痛作用,对各种疼痛均有效,但对持 续性钝痛较间歇性剧痛效力更强,且 意识不受影响。皮下注射5~10mg即能 显著减轻或消除疼痛,作用持续4~5 h。
1.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2.疼痛的性质和部位往往是诊断疾病的 依据,诊断未明的疾病不宜用 3.疼痛引起病人痛苦、休克甚至危及生 命
镇痛药

定义:是一类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 系统的特定部位,在不影响意识和其他 感觉的情况下,能减轻或消除疼痛的药 物。


激动阿片受体的镇痛药

阿片生物碱类:吗啡、可待因 人工合成类:哌替啶、芬太尼、美沙酮、 曲马多、强痛定 部分激动阿片受体的镇痛药:喷他佐辛 与阿片受体激动无关的镇痛药:罗通定 阿片受体阻断药:纳洛酮
此类患者有强烈渴求用药的欲望,可不 择手段去获取药品,不仅严重损害用药 者的健康,还可造成严重的家庭和社会 问题,危害极大。故须按照国家《麻醉 药品管理条例细则规定》严格控制使用。 对戒断症状较重的患者可用替代治疗, 使用依赖性较轻的人工合成镇痛药美沙 酮等帮助患者脱瘾。
产生耐受性和成瘾性的机制:
(3)镇咳 吗啡激动延脑孤束核的 阿片受体 — 抑制咳嗽中枢 , 因此具 有强大的镇咳作用,但由于易产生 成瘾性,临床上多用可待因代之。
(4)其他 ① 缩瞳 吗啡兴奋支配瞳孔括约肌的 副交感神经缩瞳核,引起瞳孔括约肌收 缩,使瞳孔缩小,。吗啡中毒时瞳孔极 度缩小,可出现针尖样瞳孔,为吗啡中 毒的特征。 ②兴奋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引起恶 心、呕吐。
可待因(codeine)—甲基吗啡
在阿片中含量0.5%,口服易吸收。10%脱 甲基为吗啡。 镇痛作用为吗啡的1/2,镇咳作用为其1/4, 持续时间相似。 副作用少,欣快感及依赖性< 吗啡。镇咳 剂量时抑制呼吸轻微。 中等程度疼痛止痛,与解热镇痛药有协同 作用;典型的中枢性镇咳药,治无痰干咳 及剧烈频繁的咳嗽。
2.心源性哮喘 对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突 发肺水肿而引起通气功能降低、呼吸困难 称为心源性哮喘。除应用速效强心苷类、 氨茶碱和吸氧外,静脉注射吗啡即可产生 良好效果。
其机制是:
①吗啡可扩张外周血管,减少回心血量,减轻 心脏负荷,有利于肺水肿的消除。 ②抑制呼吸中枢,降低呼吸中枢对CO2的敏感 性,减弱代偿性呼吸过度兴奋,使急促浅表的呼 吸得以缓解。 ③吗啡的镇静作用可消除患者紧张、焦虑情绪, 减少耗氧。
第十七章
【目的要求】

镇痛药
1. 掌握吗啡、哌替啶的作用、作用机理、用 途、不良反应。
了解可待因、芬太尼、美沙酮、喷他佐新、 二氢埃托啡、曲马多、布桂嗪、罗通定、纳 洛酮、纳曲酮的作用特点。

疼痛是许多疾病的常见症状,也是伤害 性刺激通过痛觉传入神经传至中枢,经 大脑皮质综合分析产生的一种感觉。
(疼痛感受器(神经末梢)→传入神经→中枢(整 和)→皮层(边缘系统)→疼痛、紧张、焦虑。)
镇静:还有明显的镇静作用,可消 除患者因疼痛引起的焦虑、紧张、恐 惧等不良情绪,患者在外界环境安静 的情况下易于入睡,但易被唤醒。 欣快感:(边缘系统和蓝斑核)绝大 部分患者随疼痛缓解和情绪稳定,出 现欣快感,表现精神舒畅,渴望再次 用药以致成瘾。
【作


制】
阿片受体:至少有μ、δ、κ、σ四种亚型
疼痛的分类

快痛(剧痛):尖锐而定位清楚的刺痛, 刺激时立即发生,刺激消除后立即消失 如严重创伤、战伤、烧伤、晚期癌症等
慢痛(钝痛):
定位不明确的“烧灼 痛”,发生较慢,持续时间长,如牙痛、 头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和痛 经等 绞痛:胆绞痛、肾绞痛、腹绞痛、心绞 痛
疼痛的意义:
肉中刺 眼中钉
【禁忌证】
1.禁用于临产妇、哺乳期妇女止痛 因可通过胎盘、乳汁进入胎儿及婴幼儿体 内,影响新生儿和婴幼儿的呼吸,还能对 抗缩宫素对子宫的兴奋作用,延长产程。 2.禁用于支气管哮喘、肺心病患者 由于抑制呼吸及咳嗽反射,促进组胺释放 可致支气管收缩,易诱发支气管痉挛和严 重缺氧。
3.禁用于诊断未明的急性腹痛,以免 掩盖病情,延误诊治。 4.禁用于颅脑损伤致颅压增高者吗啡 可扩张脑血管,引起颅压升高。 5.禁用于肝功能严重减退者。
【药理作用】
1.中枢神经系统 哌替啶通过激动 中枢的阿片受体产生作用,其特点有: ①镇痛、镇静作用持续时间短,仅 2~4 h,镇痛强度约为吗啡的1/10,镇 静、欣快作用较吗啡弱。
②对呼吸抑制作用程度与吗啡相似, 但持续时间较短;
③对延髓催吐化学感受区有兴奋作用, 可引起恶心、呕吐。
④药物依赖性发生较慢。 ⑤几无镇咳和缩瞳作用,
滥用镇静催眠药者400万人
滥用兴奋剂和致幻剂者约500万人
世界上 10万人/年 因吸毒而死
麻醉药品 ( 联合国 1961 年麻醉品单一公 约)
1.阿片类 天然来源 : 阿片以及其中所含的有效成分,如 吗啡、可待因 人工合成 : 二醋吗啡 ( 即海洛因, heroin) 、哌 替啶、美沙酮、芬太尼等。 2.可卡因类:包括可卡因碱, 古柯叶等
(4)戒断症状:停用外源性吗啡,与受体结合 的配体减少,正常脑啡肽机制尚未恢复正常, 吗啡受体处于所谓“空载状态” 兰斑核放 电 递质释放 戒断症状
吗啡+内阿片肽 阿片受体 负反馈
阿片肽生成和计,全世界滥用麻醉药品和 精神药品的人数>5000万,其中: 滥用阿片者约600万人
第一节
阿片生物碱类镇痛药
阿片: 罂粟未成熟果桨汁的干燥物,含20多种生物 碱,公元16世纪已被广泛用于镇痛、止咳、止泻。 菲类: 吗啡、可待因—— 镇痛、镇咳 异喹啉类:罂粟碱—— 松弛平滑肌、扩血管
妖花罂粟
吗啡(morphine)
【体内过程】
吸收:口服易吸收,但首过消除明显,生物利用度 低(约25%),多采用皮下和肌肉注射给药。 分布:吸收后约1/3与血浆蛋白结合,仅有少量透过 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发挥药理作用。亦可通过胎盘 进入胎儿体内,故临产前应用可致新生儿呼吸抑制, 这是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不完善所致。
第二节 人工合成镇痛药
吗啡镇痛作用虽强,但易产生依赖性 是其最大缺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临 床应用。为此人工合成了多种依赖性较 吗啡小的代用品,如哌替啶、芬太尼、 美沙酮、喷他佐辛等药物。它们的化学 结构与吗啡虽不同,但能激动或部分激 动阿片受体,产生与吗啡相似的药理作 用。
哌替啶(pethidine)
哌替啶,又名度冷丁。是目前临床 最常用的镇痛药。
【体内过程】
吸收 口服易吸收,,但生物利用度较 低(40-60%) ,常注射给药。皮下注射 吸收快,起效迅速,10min开始发挥镇 痛作用。
分布 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0%,能透过 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
消除 主要在肝中代谢为哌替啶酸和去 甲哌替啶,后者有中枢兴奋作用,中毒 时引起肌肉震颤、抽搐甚至惊厥与此有 关。主要经肾排泄,少量可自乳汁排出。 t1/2约3 h。
分布广泛,与情绪和精神活动有关的边缘系统 和蓝斑核阿片受体密度最高。 与痛觉的整合和感受有关的丘脑内侧、脑室和导 水管周围灰质阿片受体密度高。
镇痛作用与μ、δ、κ3种阿片受体有关。
疼痛刺激使感觉神经末梢兴奋并释放兴奋性递质(可能为P 物质),该递质与接受神经元上的受体结合,含脑啡肽的神经 元释放脑啡肽,后者与阿片受体结合,减少感觉神经末梢释放 P物质,从而防止痛觉冲动传入脑内。E:脑啡肽;SP:P物质
3.大麻类:包括各种大麻制品,如印度大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