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各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实证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也不断增长。

由于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研究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具有较强的经济意义。

虽然我国整体的居民消费水平呈增长的趋势,但是,在各个地区的增长速度却不尽相同,本文希望运用SPSS软件,通过聚类分析将全国31个省、直辖市进行分类,再通过回归分析找出各个因素的影响力水平的大小,以其为根据原因提出解决建议。

关键词:居民消费水平回归分析增长平衡影响因素SPSS分析一、研究背景1、研究现状分析1.1全国角度的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边赛(2011)在《基于计量分析的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研究》中,通过对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建立了关于居民消费水平的经济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郝卉(2011)在《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中通过对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5个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分析。

还有很多文章都是在全国的基础上进行的分析及建议,如王吉恒、李敏、孟菲(2012)的《论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于畅游(2011)的《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分析及对策建议》,程松柏的(2010)《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与政策建议》等,都是在全国数据的基础上,整体的分析我国居民消费的情况并且提出改进建议。

1.2各个省份的居民消费水平分析。

吴园园(2012)在《安徽省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中,通过建立计量模型,运用计量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安徽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的各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从中找出起主导作用的因素,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一定的参考,更有效的促进安徽居民消费和安徽省经济的快速发展。

邱晓丽(2011)在《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研究》中,提出调节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的建议。

李昊丰、姚铭炜、刘杨洋(2010)在《浙江省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分析——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中,提出要及时把握居民消费需求变动趋势,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实际的促进国民消费的政策。

1.3其他。

虞华、虞丽娜(2012)在《当前我国物价影响因素及走势研判》中,提出控制物价的具体意见,以及预测我国未来的物价走势。

刘露(2011)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我国物价水平的影响分析》中,通过分析汇率波动对物价的传导机制的研究,探讨人民币升值是否能够缓解国内物价上涨的压力。

李群霞(2012)在《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基于协整检验》中,对影响我国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

2、研究目的及意义居民消费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居民合理的消费方式和适度的消费规模有利于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而且也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具体体现。

居民消费是指花费在最终商品与服务上且能符合需要和获得满意的各项开支,是GDP中最大的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的研究居民消费状况,比较各个地区居民消费水平的不同机器原因,本文选取各个地方的GDP,各地方的物价指数,居民存款,居民消费额等数据,从侧面反应各个地区的居民消费状况,并提出合理地建议,促进全国各个地区的共同发展。

3、研究方法本文采用规范描述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收集数据资料,在定性论述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定量分析。

参照研究结果,提出建议和对策。

二、理论支持1、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理论强调实际消费支出是实际收入的稳定函数,这里所说实际收入是指现期、绝对、实际的收入水平,即指本期收入、收入的绝对水平和按货币购买力计算的收入。

因此,扩大消费需提高居民的实际收入,如城市居民每隔一年一次的加薪,但如何提高农民的实际收入却始终没有切实的措施,这是我国总消费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杜森贝的相对收入理论消费并不取决于现期绝对收入水平,而是取决于相对收入水平,即相对于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和相对于本人历史上最高的收入水平。

相对别人—示范效应,向高消费看齐。

我国称之为“攀比效应”。

相对自己过去—习惯效应,收入水平变化后消费有滞后性。

3、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理论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而取决于一生的收入和财产收入。

其消费函数公式为:C=a ·WR+b ·YL ……WR 为财产收入或称非劳动收入;a 为财产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YL 为劳动收入,实为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或不同年龄的收入;b 为劳动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表明消费取决于财产收入和个人生命周期不同阶段劳动收入。

4、费里德曼的持久收入理论居民消费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绝对水平,也不取决于现期收入的相对水平,而是取决于居民的持久以持久收入为函数。

C L =bY L ……Y L 为持久收入,如下公式:Y Lt =θY t +(1—θ)Y t-1……Y Lt 为现期持久收入,Y t 为现期收入,Y t-1为上期收入,θ为权数。

上式表明,现期持久收入等于前期收入与现期收入的加权平均数。

三、数据的选取与处理1、数据的选取影响居民消费水平的因素主要有各地区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各地区的总产值,各地区的物价指数以及各地区居民的消费额。

把居民的消费总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各地区的总产值、各地区的物价指数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地区 物价指数 生产总值 (亿元) 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消费额(元) 北 京 102.4 14113.58 29072.93 25015 天 津 103.5 9224.46 24292.60 17784 河 北 103.1 20394.26 16263.43 8057 山 西 103.0 9200.86 15647.66 8159 内蒙古 103.2 11672.00 17698.15 11080 辽 宁 103.0 18457.27 17712.58 12934 吉 林 103.7 8667.58 15411.47 9141 黑龙江 103.9 10368.60 13856.51 8906 上 海 103.1 17165.98 31838.08 32271 江 苏103.8 41425.48 22944.2614035浙江103.8 27722.31 27359.02 18097安徽103.1 12359.33 15788.17 8237福建103.2 14737.12 21781.31 12871江西103.0 9451.26 15481.12 7972山东102.9 39169.92 19945.83 11611河南103.5 23092.36 15930.26 7837湖北102.9 15967.61 16058.37 8977湖南103.1 16037.96 16565.70 8922广东103.1 46013.06 23897.80 17218广西103.0 9569.85 17063.89 7732海南104.8 2064.50 15581.05 7553重庆103.2 7925.58 17532.43 9723四川103.2 17185.48 15461.16 8182贵州102.9 4602.16 14142.74 5879云南103.7 7224.18 16064.54 6724西藏102.2 507.46 14980.47 4513陕西104.0 10123.48 15695.21 8273甘肃104.1 4120.75 13188.55 6035青海105.4 1350.43 13854.99 7234宁夏104.1 1689.65 15344.49 8992新疆104.3 5437.47 13643.77 7276——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数据的处理2.1建立数学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U t其中,Y为被解释变量居民的消费总额,X1为可支配收入,X2为各地生产总值,X3为各地区物价指数,Ut为随机扰动项。

2.2处理方法2.2.1将数据在SPSS中进行回归分析。

进行相关性检验和拟合优度的检验相关性人均消费额人均可支配收入生产总值物价指数Pearson 相关性人均消费额 1.000 .952 .406 -.222 人均可支配收入.952 1.000 .510 -.283生产总值.406 .510 1.000 -.250物价指数-.222 -.283 -.250 1.000 Sig. (单侧)人均消费额. .000 .012 .115人均可支配收入.000 . .002 .061生产总值.012 .002 . .087物价指数.115 .061 .087 . N 人均消费额31 31 31 31 人均可支配收入31 31 31 31生产总值31 31 31 31物价指数31 31 31 31模型汇总b模型R R 方调整 R 方标准估计的误差1 .957a.916 .907 1796.00701a. 预测变量: (常量), 物价指数, 生产总值, 人均可支配收入。

b. 因变量: 人均消费额模型汇总b模型更改统计量R 方更改 F 更改df1 df2 Sig. F 更改1 .916 98.781 3 27 .000b. 因变量: 人均消费额由上列数据可知,三个变量的相关度不高,不存在共线的情况,并且,人居消费额和其他三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性,且拟合优度达到90.7%,可以将3个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进行分析。

系数a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系数B 标准误差试用版t Sig.1 (常量) -47433.227 53901.426 -.880 .387人均可支配收入 1.253 .081 1.016 15.430 .000 生产总值-.053 .034 -.103 -1.573 .127 物价指数352.134 517.768 .040 .680 .502 a. 因变量: 人均消费额由上表中的数据得线性方程为:Y=1.016X1-0.103X2+0.04X3表示,对消费总额的影响力最大的是可支配收入。

可支配收入是指国民收入减去所有家庭和公司交纳的直接税,再减去企业净储蓄,最后加上家庭从政府那里获得的转移支付。

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以用于消费的最直接的收入,所以其对消费水平的影响力最大。

若要提高某个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该地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一个快捷的方法。

2.2.2对各个地区的聚类分析每个聚类中的案例数聚类 1 5.0002 26.000有效31.000缺失.000案例号地区聚类16 河南 21 北京2 17 湖北 22 天津 2 18 湖南 23 河北 2 19 广东 14 山西 2 20 广西 25 内蒙古 2 21 海南 26 辽宁 2 22 重庆 27 吉林 2 23 四川 28 黑龙江 2 24 贵州 29 上海 1 25 云南 210 江苏 1 26 西藏 211 浙江 1 27 陕西 212 安徽 2 28 甘肃 213 福建 2 29 青海 214 江西 2 30 宁夏 215 山东 1 31 新疆 2采用SPSS中的K-聚类分析方法进行聚类,系统将全国31个省、直辖市共分为了两大类,分别是:第一类: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和广东;第二类:剩下的全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