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句式2学案文言文复习——句式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类型,能根据语境进行辨别及准确翻译。
【考纲解读】“不同的句式”,包括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等。
【知识链接】《最高考》P63--65“答问互动”【考点透析】特殊句式之倒装句之三——介词短语后置在现代汉语中修饰谓语的成分,有两种,放在谓语之前是状语,放在谓语之后是补语。
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谓语后面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放在谓语后面的状语绝大多数是介词短语,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之为介词短语后置。
按照介词短语修饰谓语的不同作用,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方式。
例1.使郦生、陆贾往说秦将,啖以利《高祖本纪》“啖”是动词,“以利"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方式。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利啖”。
整句话可译为:派郦生、陆贾去游说秦将,并利用财利进行引诱。
例2.淳于髡说之以隐《滑稽列传》“说”是动词,“以隐"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方式。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淳于髡以隐说之”。
整句话可译为:淳于髡用隐语劝谏齐威王。
2.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原因。
例1.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屈原列传》“以劝怀王入秦而不返也”是表示原因的介词短语,“咎”是谓语动词。
翻译时要将介词短语引导的原因提到整个句子的前面。
整句话可译为:因劝怀王入秦而怀王没有回来,楚国人民就完全归罪于子兰。
3.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时间。
例1.文采不表于后也《报任安书》以身死之后文章不能留传后“于后”是介词短语作状语,表示动词的时间范围.“表”是动词谓语。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文采于后不表也”。
整句话可译为:文章不能在后代流传。
4.介词短语表示谓语比较的对象。
例1.便于砥柱之漕《河渠书》“便”是谓语,是比较的点,“于”引出比较的对象“砥柱之漕”。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砥柱之漕便”。
整句话可译为:比经砥柱漕运方便。
例2.异于群子《鲁周公世家》“于群子”是表示比较的介词短语.“异”是表示比较的谓语。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群子异”。
整句话可译为:比其他兄弟强。
5.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地点。
例1.又于秦军战于蓝田《高祖本纪》“于蓝田”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引导地点。
“战”是谓语动词。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又于秦军于蓝田战”。
整句话可译为:再次和秦军在蓝天作战。
例2.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自序》“于河洛之间”是介词短语作状语,引导地点。
“见”是谓语动词。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河洛之间见父”。
整句话可译为:在黄河、洛水之间拜见父亲。
6.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
例1.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高祖本纪》“以组”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系"是动词谓吾。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组系颈”。
整句话可译为:秦王子婴驾着白车白马,用丝带系着脖子。
例2.席以露床,啖以枣脯《滑稽列传》“以露床”“以枣脯”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工具,“席”“啖”是谓吾。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以露床席,以枣脯啖”。
整句话可译为:用没有帷帐的床给它做卧床,用蜜饯的枣干喂养它。
7.介词短语表示谓语的对象。
例1.至孝于鬼神《夏本纪》“于鬼神”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孝"是动词谓吾。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鬼神至孝”。
整句话可译为: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
例2.告纣之罪于天《鲁周公世家》“于天”是介词短语,表示谓语动作行为的对象,“告"是动词谓吾。
翻译时按把介词短语提前,“于天告纣之罪”。
整句话可译为:向上天和殷民昭布纣的罪状。
【自主练习】翻译下列各句,注意特殊句式。
1.与籍避仇于吴中《项羽本纪》译:2.何以自于后世哉《孔子世家》译:3.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译:4.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屈原列传》译:5.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太史公自序》译:6.乡射邹峄《太史公自序》译:7.送子以言《孔子世家》译:8.比于戎翟《六国年表》译:9.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击秦,战于蓝田《屈原列传》译:10.浮于沅,湘《太史公自序》译:答案:1.和项籍一起在吴中躲避仇敌。
2.我凭什么来让后世了解和认识我呢。
3.他凭勇气在诸侯国之间闻名。
4.对于国家治乱的道理很明白清楚,对于应对的言辞也很娴熟。
5.回来后与武安君一起被赐死在杜邮。
6.在邹县、峄山参加乡射之礼。
7.送你几句话吧。
8.把它和戎翟相比。
9.怀王于是征发国内所有的军队,攻击秦军,在蓝田交战。
10.浮在沅水、湘水上泛舟。
特殊句式之四——被动句所谓的主动句、被动句是根据现代语法划分的。
谓语动词的语态表示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动作之间的关系:当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执行者时,主、谓之间的关系称为主动语态;当句子的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时,主、谓之间的关系称为被动语态。
这样的句式称为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按照有无标志可以分为两大类:有标识的和无标识的。
本文就按照这一标准把《史记》中被动句现象加以梳理。
一、无标志的这种被动句在形式上与主动句没有区别。
主语的被动性质只能从意思上去理解.所以又称为意念被动句。
这类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仅仅是动词的运用过程中产生被动的意思,所以在理解是只能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例1.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屈原列传》) 例2。
而如姬最幸。
(《魏公子列传》)例3.信方斩。
(《淮阴侯列传》)例4.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
(《太史公自序》)例5.文王拘而演《周易》。
(《报任安书》)例6.舜登用。
(《夏本纪》)二、有标志的有表被动的虚词的标志的,主谓之间的被动关系除了依靠意义上的关系外,还借助于特定的形式标志的句子,叫有标志的被动句。
现代汉语的被动句形式一般借助介词“被”来表示,古代汉语的形式被动句相对来说复杂些,主要有以下九种形式:1.“于(於)”引导的被动句。
这类被动句的构成,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於”),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形式为“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例1.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 例2.不凝滞于物。
(《屈原列传》)例3.而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4.屠岸贾者,始有宠于灵公。
(《赵世家》) 例5.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报任安书》)例6.学者牵于所闻。
(《六国年表》)2.“乎”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和“于”引导的一样,因为“乎”在引导被动句时解释为“于”例1.斥乎齐,逐乎宋卫,困于陈蔡之间。
(《孔子世家》)3.“为”引导的被动句。
这类被动句的构成,介词“为”的后面,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后面是及物动词。
形式为“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有时省去施事者。
例1.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 例2。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刺客列传》)例3.何为为我禽。
(《淮阴侯列传》)例4.重为乡党而演《周易》(《报任安书》)例5.不能为容。
(《孔子世家》)4.“为……所……”引导的被动句.这类被动句的构成,“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形式为“为+名词(施事者)+所+及物动词”。
例1.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羽本纪》)例2.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魏公子列传》)例3.否,必为二子所禽矣。
(《淮阴侯列传》)例4.吏当广所失亡,为虏所生得。
(《李将军列传》)5.“……为所……”引导的被动句。
“为所”是“为之所”的紧缩形式。
前面是动作的承受者,“为所”后面是动词。
例1.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项羽本纪》)例2.用此,其将兵数困辱,其射猛兽亦为所伤云。
(《李将军列传》)6.“见”引导的被动句。
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形式为“见+及物动词”。
例1.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例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例3.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
(《刺客列传》)7.“见……于……”引导的被动句,助动词“见”引出动作行为,后面的于引出施事者。
形式为“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
例1.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
(《管仲列传》)8.“被”引导的被动句,形式为“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
有时候省略施事者。
“被”引导的被动句一直沿用到现代。
例1。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9.“受”引导的被动句,形式为“受+及物动词”。
例1.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
(《夏本纪》)【自主检测】1.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
(《孔子世家》)A.管仲囚焉。
(《管仲列传》)B.不容何病。
(《孔子世家》)C.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魏公子列传》) D.管仲既用。
(《管仲列传》)2.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禾仅偃,大树尽拔。
(《鲁周公世家》)A.中作而觉。
(《河渠书》) B.誓盟不信。
(《六国年表》)C.魏申徙武蒲之军并攻昌邑,昌邑未拔。
(《高祖本纪》)D.求人可使报秦者。
(《廉颇蔺相如列传》)3.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先即制人,後则为人所制。
(《项羽本纪》)A.秦襄公始封为诸侯。
(《六国年表》)B.告纣之罪于天。
(《鲁周公世家》)C.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
(《太史公自序》) D.九川涤原。
(《夏本纪》)4.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类型不相同的一项是( )使不辱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A.便于砥柱之漕。
(《河渠书》) 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屈原列传》)C.不得推择为吏。
(《淮阴侯列传》) D.知其不用。
(《淮阴侯列传》)【巩固检测】《最高考》P68 2014南京、盐城期末“答太虚书”【我的疑问】附自主练习答案:1.译为:靠谁救援呢?2.译为:为什么还被我俘虏了?3.译为:没有哪一个不想寻求忠臣来帮助自己,选拔贤臣来辅佐自己。
4.译为:仍不觉悟也不责备自己。
5.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6.译为:他没有什么功劳,凭什么能主持定约呢!答案:1.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二万士兵渡过漳河。
2.太子及知道这件事的门客。
3.陪侍在大殿上的臣子。
4.全部被封闭在里面的工匠和奴隶。
5.淮阴屠户中有个侮辱韩信的年轻人。
6.弟子和鲁国人在孔子墓地附近安家的有一百多户。
答案:1.C是主谓倒装句,其他各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
2.D是定语后置句,其他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
3.B是状语后置句,其他各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
4.A是状语后置句,其他句都和例句一样是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