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1. 结构主义之父------索绪尔 2. 结构人类学的缔造者-----克劳德.列维.斯特 劳斯
解构主义的发展历程
• 产生: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西方文艺理论界首先产 生了对结构主义的反叛,出现了解构主义。
• 定义:是在法国兴起的一种质疑理性、颠覆传统的全 开放式的批判理论,以解释哲学作为基础,主张多元 性地看问题,旨在打破结构的封闭性,消除逻各斯中 心主义的观念,颠覆二元对立的西方哲学传统。 • 扩大:20世纪80年代起,这一思潮在西方翻译理论界 的影响日益扩大,病对传统翻译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冲 击,在翻译研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第四章 翻译的解构主义学派
结构主义
• 长期以来,以逻各斯主义为理论基础的结构主义 在西方占据了主导地位。
• 结构指的是“事物系统的诸要素所固有的相对稳 定的组织方法或联结方式”。 • 逻各斯中心主义在哲学的体现: 人们习惯于给事 物定性,总希望从一个固定点出发,寻找到某个 确定的结果和答案。(定向思维方式) • 结构主义的翻译观认为,原文有固定确切的意义, 原文作者是原文的主体,因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 仰视原文及作者,将其作为翻译中的本源,把再 现原文当做中心任务,以求得到译文与原文之间 的等值。
• 解构主义的观点: • 1. 强调消解传统的翻译忠实观,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 强调“存异”而不是“求同”。 • 2. 把翻译研究与权力、意识形态和殖民主义联系起来, 以解构西方话语的霸权主义地位。 • 3. 认为翻译是一种政治行为,它常常被用殖民者用来 保持世界各民族语言之间的不平等地位。
• 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说,解构主义重新改写了西方
的翻译史,否定了欧美中心主义的观点,提倡了各民 族语言和文化的平等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 解构主义翻译理论学派与以前的翻译流派的不同 之处:
• 1.解构主义翻译认为翻译是“存异”而非“求同”,译 作不是去复制或传递原作的意义,而是对原作语言的补 充,从而消解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 • 2.解构主义主张用辩证的、动态的和发展的哲学观来看 待翻译,解构主义者不再像结构主义者那样机械地把原 文看成一个稳定而封闭的系统,而是认为由于能指和所 指之间存在差异,原文意义不可能固定不变; • 3.由于文本的结构与意义既不确定,又难把握,因而该 派否定原文一译文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种种二元对立关 系,主张原文与译文、作者与译者不是传统理论中的模 仿与被模仿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 原文取决于译文,没有译文原文无法生存,原文的生命 不是取决于原文本身的特性,而是取决于译文的特性。
结构
解构
主要代表人物
• 第一类:以法国的德里达和巴兰.巴特和米歇尔.福 柯为代表,在哲学方面对翻译问题进行了探讨和 研究。他们大多从语言的角度出发来研究哲学, 把翻译视为研究和实践差异的场所,从而打破了 结构主义学模式的封闭性。
• 第二类:在解构主义思想影响下发展了新的翻译 思想和观点,以解构主义的方法从政治、权力等 角度探究翻译的问题和策略,反抗社会中的各种 霸权。代表性人物:美国意大利裔学者韦努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