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源五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50分(每小题2分,每道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
”这一时期( )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儒家思想趋向新启蒙2.孔子曰:“君子喻于义”,“君子义以为上”;孟子曰:“义,人之正路也”;荀子曰:“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由此可知,“义”旨在确立( )A.礼仪规范B.价值准绳C.处世之道D.施政之术3.韩非子在《扬权》篇里说:“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他主张( )A.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B.人无贵贱,一律受法律约束C.结束分裂,建立统一国家D. 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4.庄子《齐物论》中提到庄子梦见自己化作蝴蝶的故事,这说明庄子的思想主张是A “无为”B “小国寡民” C精神自由 D世间万物的存在是相对的5.董仲舒将天命史观加以整理发展,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
其目的在于( )A.探寻世界和人类的起源B.扼制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C.把历史的发展变化归结到“天理”D.为封建统治寻找理论根据6.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
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 B.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的尊崇 C.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D.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7.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认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汉代,董仲舒强调“委身致命”“善皆归君,恶皆归于臣”。
这种对君臣关系认识的变化表明,汉代儒学( ) A.比先秦儒学更加哲学化B.与先秦儒学有着本质的区别C.植根于先秦儒学的传统D.是对先秦儒学的取舍与创新8.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A.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 B.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9. 在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期间,程颐曾想干预其对唐太宗的“评价”,要求给予“篡名”并从忠臣不事二主的角度要求否定魏征,但是干预没有成功。
这反映了( )A.史学从经学中独立出来 B.历史记录具有主观性 C.司马光的著述真实可信 D.理学无法影响史书的编撰10.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提出:“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诗书不可不读,礼仪不可不知。
”朱熹意在( )A.适应皇权的需要B. 宣传“存天理,灭人欲”C. 倡导重德修身D.维护纲常名教11. 王阳明说:“心之良知是谓圣。
圣人之学,惟是致此良知而已。
自孔孟既没,此学失传几千年。
赖天之灵,偶复有见,诚千古之一快,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据此可知,王阳明( )A.论证了心学道统思想的合理性 B.强调孔孟思想才是圣人的理论 C.认为人性本善 D.主张知行合一12. 中国传统文化中用来明理的经(儒家经典)和用来记事的史(史书)关系密切。
宋代以来,理学家提出“经本史末”、“经先史后”的主张,即经学是史学的前提和根据,史学只是经学的外在表现。
明末以来以章学诚为代表的一批学者提出“六经皆史”,认为道不离器,理不离事,反对离事言理。
这种变化反映了( ) A.程朱理学进一步发展 B.理学的空谈受到批判 C.理学为史学服务 D.早期民主思想开始产生13. 黄宗羲说:“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
山泽之利不必其尽取,刑赏之权不疑其旁落,贵不在朝廷也,贱不在草莽也。
……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箧者也。
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
”这表明( ) A.黄宗羲主张恢复三代的统治秩序 B.黄宗羲批判思想触及到制度层面 C.黄宗羲受到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D.黄宗羲尖锐批判清朝皇帝的专制14. 元代文学家谢叠山在评价程朱理学时说:“儒者常谈所谓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正在我辈人承当,不可使天下后世谓程朱之事皆大言无当也。
”这一言论说明( )A. 元代继承了儒学并进一步创新B.元代文学吸收了宋代理学精华C. 理学利于培养民族性格和德操D. 程朱理学对儒学发展贡献巨大15.陈天华在《狮子吼》中说:“明末清初有一个大圣人,是孟子以后第一个人,他的学问、他的品行比卢梭还要高几倍,他著的书……虽不及《民约论》之完备,民约之理却已包括在内。
”文中“他著的书”是( ) A.《焚书》 B.《明夷待访录》 C.《日知录》 D.《船山全书》16.苏格拉底曾说过:“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
”下列最能印证这句话的名言是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B.美德即知识 C.无知即罪恶 D.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17. “对雅典城邦传统诸神的信仰,此时正逐渐受到损害,而一种更具批判性的、更为世俗的精神正在强有力地上升……这一演变于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达到最为深刻的阶段”。
下列对这一演变时期产生的思想理解正确的是A.宣扬相对主义和怀疑论 B.主张提倡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C.反对雅典的民主政治 D.肯定人的价值,反对教会神学的束缚18.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对学生们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下来的苹果,你们闻闻它是什么味道?”闻过的学生都说是苹果的香味。
苏格拉底最后闻,说:“我什么味道也没有闻到”继而他对学生们笑着说:“看来只有你是你自己”。
苏格拉底把苹果传给学生看。
学生们呆住了——那是一只蜡做的假苹果。
这个故事反映出A.理念是万物的本原B.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C.美德的内涵是坚持独立思考D.人是万物的尺度19. 有人谈到欣赏《蒙娜丽莎》的观感曾有这样的感受,认为蒙娜丽莎“薄情冷淡而又引人动情,美丽动人而又有点不可接近”。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绘画所表现的是对宗教题材的“人”的歌颂B.是激进的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政治观的反映C.刻画了现实生活中劳动人民的少妇的美丽D.表现了人文主义学者对艺术欣赏的新情趣20.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普遍主张,人就应该公开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只要能实现幸福的目标,采取什么样的手段都无所谓。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A.人文主义成为社会主流 B.是欧洲人文主义的中心 C.肯定了人的价值和欲望 D.促进了理性主义的传播21.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这本书中韦伯用了大量的新教徒宗教行为与经济行为的经验统计资料,论证了在加尔文教“先定论”威慑下,新教徒把做好世俗职业工作视为自己能够作为上帝选民的资格荣耀。
这表明新教A.视劳动为天职是新教的核心内容B.提倡节俭和积极入世的态度 C.激发了人们追求发财致富的热情 D.对宗教的迷信束缚了人们的思想22. 严格地说,是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的纺纱作坊而不是达•芬奇的绘画作坊养育了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这说明文艺复兴运动最早在意大利兴起的根源是A.意大利保留了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B.意大利最早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C.意大利的中世纪神学思想淡薄D.意大利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23.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
”材料中的“他们”为西方近代思想发展过程中同一时代的杰出代表,其中一位是A.彼特拉克B.莎士比亚 C.马丁•路德 D.伏尔泰24.康德认为:“通过一场革命或许可以实现推翻个人专制以及贪婪心和权势欲的压迫,但却绝不能实现思想方式的真正改革;而新的偏见也正如旧的一样,将会成为驾驭缺少思想的广大人群的圈套”。
这说明启蒙的真谛在于A.众生平等 B.思想自由 C.推翻专制D.主权在民25.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
”托克维尔此处所说的“最大胆的学说”的提出者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D.伏尔泰二.非选择题50分(本大题共3小题,26题20分;27题12分;28题18分)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套西周三百年的典章制度,……到春秋的时候,就出现了问题,所以我们叫它做‘周文疲弊’诸子思想就是为了对付这个问题,这个才是真正的问题所在。
它不是泛泛的所谓社会问题,也不是笼统地民生疾苦问题……他们是针对周文疲弊而发。
从这个地方讲诸子起源的问题,才是中肯的。
”——牟宗三材料二: 孔子极力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己、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林存光《孔子新论》(1)根据材料一,“周文疲弊”的涵义是什么?(4分)为什么到春秋的时候会出现“周文疲弊”的问题?(8分)(2)材料二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4分)27.(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救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材料二黄宗羲认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
“向使无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
又说:“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忘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时期,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被许多人称为17世纪中国的“民权宣言”。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材料一,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2分)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夷待访录》被称为17世纪中国“民权宣言”的主要原因。
(8分)28. (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世纪法国的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持续了几乎整整一个世纪的运动涌现出了一大批启蒙思想家,即曾被恩格斯所称赞的“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创造了法国历史上一个灿烂夺目的时代,因而人们一般把18世纪称作法国的“启蒙世纪”或“哲学家的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