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性化解读教案

个性化解读教案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一.导入
关于“~~~~”的想象
参考:具象――绳子、大海的波涛、蜿蜒的小路、
妈妈的皱纹、方便面
起伏的麦浪、音乐的旋律、
延伸——人生的起落,、命运的起起伏伏、不平静的心情、曲折前进的人生道路……
引导:同学们大胆的图像解读,就是个性化的欣赏视角与品味,对文学作品的欣赏亦如此。

“横看成岭侧成峰”,今天,我们就一去探究个性化解读,让我们在阅读中彰显个性!
我们先来关注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吧。

二.展示目标
1、了解“个性化解读”的含义及现象,探究其原因;
2、掌握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3、关注文学现象,培养探究精神。

三.解读个性化
问题:什么是“个性化阅读”?
结论:个性化指独到的、自我的见解。

(板书)
三.探究现象及原因
材料一: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这样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中学生认为它是一部神话小说;学者认为是一部反封建作品;职场CEO则认为是一部成功学……
小结:同一作品,不同人感受不同。

原因:文学作品具有多义性和丰富性;
读者因身份、心态、立场不同,感受也不同,这导致了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材料二:毕淑敏读《人鱼公主》, 8岁时读出了人鱼公主的惨痛,18岁时理解了这是一篇写爱情的童话,28岁时读出这篇童话中的母爱,38岁时热衷探讨写作,48岁时认为这是一个悲壮而凄美地寻找灵魂的故事……
小结:同一作品,不同时期感受不同。

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人们对文学作品的关注点发生变化,这导致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四.解读作品,探究原则。

引导:独到的,自我的见解,是不是就可以天马行空,随意发挥呢?个性化阅读又该遵循怎样的原则呢?下面,我们通过两个活动来探究。

活动一:解读网友改编《红楼梦新传》
引导:巴西世界杯明年即将开战,有一位球迷突发奇想,把《红楼梦》中的众女性组成一个足球队。

老师选取了他改编的两段,同学们看看他的改编是否合理。

如果早上200年,世界杯便已这般如火如荼,想来《红楼梦》大观园里的姑娘们也不必去吟诗作画、伤春悲秋了,各王府组队踢个联赛,何等热闹。

大观园里组队,如仅考虑身体素质,恐怕谁都不行,还得由性格才能决定角色。

教练自然是王熙凤了,她是一个管家婆,挺有权威,又有手段,做教练必像帕萨雷拉,谁不听命必遭严惩。

宝玉可以做个领队,他号称“无事忙”,心又很细,姑娘们的闲事杂事,可以照顾得很周到……湘云没后台没势力,但她头脑清楚、善于钻营,所以她应是技巧型前锋,善于盘带、脚法细腻、过人技术非常之好,往往能冲出重重包围,起脚打门。

——网友改编
引导:不管我们读出多少个千姿百态的哈姆雷特,但是哈姆雷特始终只有一个。

他就是那个为父复仇的王子,他就是那个优柔寡断的王子。

而我们所读出的“一千个”也都是从这“一个”中发散出来的。

就如我
们解读《红楼梦》中的人物一样一样,王熙凤就是泼辣狠毒的,林黛玉就是多愁善感的。

因此,一千个读者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结:一千个读者还是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媒体)
所以,我们在进行个性化解读时还要遵循一个原则。

原则:立足文本(板书)
活动二:解读黛玉临终之语
引导:在本学期,我们学习了《林黛玉进贾府》,那个“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林黛玉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和宝玉的爱情悲剧也让我们唏嘘不已。

这个美丽多情的林妹妹临死之前会说些什么呢?《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写道黛玉之死,我们来看看。

根据你对林黛玉形象的解读,把林黛玉临终前未说完的话补充完整。

探春过来,摸了摸黛玉的手已经凉了,连目光也都散了。

探春紫鹃正哭着叫人端水来给黛玉擦洗,李纨赶忙进来了。

三个人才见了,不及说话.。

刚擦着,猛听黛玉直声叫道:“宝玉,宝玉,你好
参考:也许她想说:“宝玉,你好狠!”有道理,他俩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之间早已有了深厚的感情,虽无山盟海誓,但已心知肚明。

如今宝玉竟舍她而去,要与宝钗成亲,不明其中原委的黛玉自然怨恨他,恨他的薄情,恨他的寡义。

不过,两人既然相处了这么久,日久生情,互为知己,彼此应该是很了解的,宝玉究竟是不是那样的人,林黛玉不会不知道吧?“狠”这个字恐怕不是那么完美。

如果说:“宝玉,你好苦!”到也合情合理,林黛玉在世间惨淡了十几年,早已历尽了人世的悲欢离合。

在生死弥留之际,他更是看透了世间的一切真假虚实,这时的大彻大悟让对还在红尘中挣扎的宝玉充满了同情。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她想到宝玉还要在这饱受痛苦,她只有发自内心的说一声:“宝玉,你好苦。


如果这样想,那么“宝玉,你好自为之”也是同样可以的了。

这句话饱含了她对宝玉的规劝和安慰,就好像在说:“宝玉,我就要走了,回到警幻境去了。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离开这污浊的世界我很快乐,可是你还留在这里,我很担心,我走后你就强迫自己忍受吧!你一切顺其自然,好自为之。


同样是祝福,“宝玉,你好好活吧”则又是另外一种感情了。

也许黛玉在临死前想到了人生的不易,懂得了生命的宝贵,也回忆起她与宝玉之间的种种往事,她欲哭无泪,欲罢不能。

她留恋宝玉,可怜“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她怀念世间,可恨“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此时此刻的她早已不怨恨宝玉,她无奈的祝福,祝福他好好的活在世上,好好的留在人间。

总结:“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念与世间词,千万不复全!”,一句短短的话,能让人联想起这么多种感情,我们何尝不可以说这短短的而又未完的几个字包含了世上所有的感情呢?对于文学作品,其实只要你能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展开合理的想象,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多媒体)
原则:合理想象(板书)
四.品味经典,我来解读。

活动二:解读《篱笆那边》
引导:现在就请同学们“立足文本,合理想象”一起来探究《篱笆那边》,去解读出属于自己的“篱笆”和“草莓”。

狄金森认为:“诗人,就是他/从平凡的词义中/提炼神奇的思想”,她一生追求“活的”“能呼吸”“有生命”的诗。

所以读她的诗,千万不要满足于所看到的表面的简单意象,而应读蕴涵其中的“神奇的思想”。

阅读狄金森《篱笆那边》,你有何感悟?写一段文字,彰显你的个性吧!
明确:
第一种解读:呼唤个性的自由:为了那鲜润娇美的草莓,为了那弥足珍贵的个性与自由,跨过篱笆吧,不管它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不管会不会弄脏围裙,不管会招来谁的责骂。

第二种解读:面对代沟的彷徨:娇艳欲滴的草莓,可望而不可及,草莓这是年轻人狂妄奔放的理想。

上帝
老了,他不能理解那酸酸的草莓有什么好吃的,不能理解为什么要付出“脏了围裙'的代价。

篱笆虽然那么低矮,一跨即过,然而那是上帝亲手设置的。

“上帝”是什么?是传统,是旧俗,是规范,是权威;而“篱笆”呢,是挡在创新与守旧之间的一堵高墙,是阻隔晚辈与长辈的一条鸿沟。

第三种解读:抵制甜美的诱惑:亚当夏娃在蛇的诱惑下偷吃了园子里的果子的故事。

“草莓”就是那果子,娇艳、甜美,可是吃不得。

并不是所有看似甜美的东西都可以去采摘,比如金钱,比如名誉,比如地位。

“草莓”是一种诱惑,“篱笆”是获得草毒必须跨越的障碍,比如亲情,比如友情,比如善良,比如同情心。

要获得“草莓”,必会弄脏“围裙”,其实弄脏的不是“围裙”,是你的灵魂,你的思想。

第四种解读:渴望男女的平等:作者描写一个‘好女孩'想摆脱‘淑女'模式的束缚,同时又担心自己举止太过鲁莽。

但是‘淑女'模式就是为了将女性圈在里面而创造的,为了压抑、控制、支配、包涵、禁止、限制女性,使她和其他姐妹没有两样。

她揭示父权制的要义,是以以下信念为基础的:即男子是上帝的代表者,所以摘草莓以及攀爬、玩耍的权利,属于那些和上帝最相仿的人,特别是男孩子。

”这样看来,此诗的主旨可以理解为曲折地表达了女孩充满反抗的内心世界,对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含蓄的批评。

老师点评:同学们的解读十分精彩,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有的同学语带锋芒,犀利尖锐;有的同学温文尔雅,如涓涓溪流。

虽各具风格,但都立足文本,合理想象,都勇敢地展示了自我的真实的想法。

五.结语:入乎书内,以文为本;
出乎书外,个性解读。

“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我们应敢于大胆想象,表达出独具个性的思考,用自己的理解拓展作品的艺术空间!
六.课后品读
阅读《三国演义》中“华容道”节选文段,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你有什么新的理解和评价?请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文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