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心人各有怀抱_晏几道_秦观词风比较研究

伤心人各有怀抱_晏几道_秦观词风比较研究

梦后楼台高锁 ,酒醒帘幕低垂 。去年春恨却来时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 记得小 苹初见 ,两重心字罗衣 。琵琶弦上说相思 。当时明月在 ,曾照彩云归 。 词人写“梦”、写“酒”,已经深蕴着惆怅的意绪 ;而闭锁的楼台 、低垂的帘幕 ,这些寂静冷落的景象更增添 了一层孤独和凄凉 。词人带着再度袭来的春愁春恨 ,再去观照景物 ,就更加把满怀深情投射到外在景物 之上 “: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在伤心人的眼中 ,这清丽的景物烘托着词人内心的冷寂 ,又以燕子的 “双飞”更加反衬出“人独立”的惆怅 。下片词转入对往日情事的回忆 。多少年过去了 ,词人总是念念不 忘与小苹邂逅的一刹那间最动人的情态 。小苹“琵琶弦上说相思”,借助琵琶美妙的乐声 ,传递出胸中的 千般柔情 。弹者脉脉含情 ,听者为之沉醉 。宴会结束之后 ,一对情人即将分离 。晏几道回忆小苹在溶溶 月色之下 ,像一朵彩云那样飘然归去 ,越走越远 。在当时 ,这样的背影是多么美好 ,它充满着对未来重逢 的美好憧憬和遐想 。但是 ,多少年过去了 ,曾照小苹归去的明月还在 ,却早已是人去楼空 、惘然如梦了 ! 在对这段往日情事的深情追忆之中 ,寄寓着词人无限痴迷的愁绪 ,感伤怀旧的叹息 。 朋友的衰病 、亡故 ,歌姬的离散 、飘零 ,都令晏几道顿觉人世的无常和冷漠 。他时常徘徊在当日欢会 之地 :西楼 ,一再幽婉地吟唱 “: 别来长记西楼事”《( 采桑子》) 、“谁堪共展鸳鸯锦 ,同过西楼此夜寒”《( 鹧 鸪天》) “、西楼别后 ,风高露冷 ,无奈月分明”《( 少年游》) 。词人触目伤怀 ,抚今追昔 ,不由得抒发出物是 人非的怅惘悲愁 。为了表达对流转人间的歌儿舞女的思念之情 ,晏几道屡屡“手 红笺寄人书 ,写无限 、 伤春事”《( 留春令》) ,将满腔深情都寄寓在这短短红笺之中 。“泪弹不尽临窗滴 。就砚旋研墨 。渐写到 别来 ,此情深处 ,红笺为无色 。”《( 思远人》) 真正是伤心至极 ,感人至极 ,精妙至极 ! 陈匪石《宋词举》对此 作了透辟的分析 “: ‘渐’字极宛转 ,却激切 。‘写到别来 、此情深处’,墨中纸上 ,情与泪粘合为一 ,不辨何 者为泪 ,何者为情 。故不谓笺色之红因泪而淡 ,却谓红笺之色因情深而无 。”在词人晏几道的心目中 ,对 于美妙歌姬的忆恋追怀 ,其实已经成为一种象征 ,从中寄托着自己对于往昔青春岁月中浪漫纯真的情怀 的珍惜和留恋 。他将这些美好的记忆铭刻在心灵的深处 ,并且总是痴情地坚信所恋之人也会同样深情 地思念着自己 。然而无可奈何花落去 ,世事茫茫难自料 ,痴情词人越是抱着奢望 ,就越要忍受冷漠的现 实打击 ,感受到更大的失望 。他在《阮郎归》中写道 “: 旧香残粉似当初 ,人情恨不如 。一春犹有数行书 , 秋来书更疏 。 衾凤冷 ,枕鸳孤 。愁肠待酒舒 。梦魂纵有也成虚 ,那堪和梦无 ?”词人面对远行人的 “秋来书更疏”,表达了人不如物 、今不如昔的感叹 。词末运用层深之法 ,进一步抒发出沉痛的失落和悲 凉 。在凄清的现实生活里 ,他只得独自品味这“可怜人意 ,薄于云水 ,佳会更难重”《( 少年游》) 的无奈和 惨痛 。晏几道在这类离愁别绪的词作当中 ,寄寓着人生不偶 、家道中落的感伤 ,以及世态炎凉 、欢情如梦 的苦楚 ,因此夏敬观评之云 “: 叔原以贵人暮子 ,落拓一生 ,华屋山邱 ,身亲经历 ,哀丝豪竹 ,寓其微痛纤 悲 ,宜其造诣又过于父 。[2]
2004 年 9 月 第3期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Sep. ,2004 No. 3
伤心人各有怀抱
———晏几道 、秦观词风比较研究
高 峰 戴月舟
但是 ,繁华落尽的家族命运 ,风尘小吏的坎坷遭际 ,又时时促发晏几道抚今追昔的感伤意绪 。于是 他沉醉于歌酒席间 ,创作了大量凄楚感人的曲子词作 。他在《小山词自序》中说 “: 往与二三忘名之士 ,浮 沉酒中 。病世之歌词 ,不足以析酲解愠 ,试续南部诸贤绪馀 ,作五七字语 ,期以自娱 。不皆叙其所怀 ,亦 兼写一时杯酒间闻见 ,及同游者意中事 。 ……追惟往昔过从饮酒之人 ,或垅木已长 ,或病不偶 ,考其篇中 所记 ,悲欢合离之事 ,如幻如电 ,如昨梦前尘 ,但能掩卷抚然 ,感光阴之易迁 ,叹境缘之无实也 。”作者追怀 往日与知交好友浮沉酒中 ,品讴赏舞 ,以狂篇醉句抒写所闻所乐 ;而今人事已改 ,恍然如梦 ,字里行间充 满着沉挚的酸楚悲怆 。
二பைடு நூலகம்
与晏几道借男女伤离词作抒发个人 、家世的悲绪不同 ,秦观的“伤心”词作更多地融入了社会性的内 容 ,流露出作者身陷党争之祸 ,横遭贬谪 、流放打击的深重愁苦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 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 “: 少游以绝尘之才 ,早与胜流 ,不可一世 ;而一谪南荒 ,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 世 ,闲雅有情思 ,酒边花下 ,一往而深 ,而怨悱不乱 ,悄乎得《小雅》之遗 ;后主而后 ,一人而已 。”
然而 ,晏几道填制此类词作并非纯粹逢场作戏 ,无动于衷 。在这些作品中 ,我们可以感知他对莲 、 鸿 、苹 、云等歌姬的真挚情意 。晏几道由于长期与众多歌女舞伎接触 ,对于她们身不由己的命运给予了 真切的关注 。他的《浣溪沙》词描写一位歌女 “: 日日双眉斗画长 ,行云飞絮共轻狂 。不将心嫁冶游郎 。 溅酒滴残歌扇字 ,弄花熏得舞衣香 。一春弹泪说凄凉 。”在歌女精妆巧饰 、恣歌酣舞的背后 ,隐藏着含泪 伴笑 、忍悲佯欢的苦楚 ,蕴含着无限自惜自哀的复杂心情 。又如“春浅未禁寒 ,暗嫌罗袖宽”《( 菩萨蛮》) 、 “伴人歌笑懒妆梳”《( 浣溪沙》) ,歌儿舞女的肌肤生寒 ,梳妆慵懒 ,暗示了被迫无奈的哀怨 。他笔下的筝 妓 “, 纤指十三弦 ,细将幽恨传”“, 弹到断肠时 ,春山眉黛低”《( 菩萨蛮》) ,从弹奏者的神态变化中 ,吐露出 难以言传的幽恨 。晏几道深微地体察这些歌儿舞女供人遣玩的痛苦生活和复杂难诉的思想感情 ,寄托 纯真词人的深切同情 ,这本身就是对淡漠人情 、污浊世态的不满和控诉 。在此基础上 ,他对心仪的歌姬 表达出爱慕之意 ,创作了大量恋情词作 ;而且由于莲 、鸿 、苹 、云乃别人的家姬 ,难以日日携手 ,朝朝欢会 , 因此他的恋情词作又总是抹上了离别相思之苦 。例如《蝶恋花》“: 醉别西楼醒不记 。春梦秋云 ,聚散真 容易 。斜月半窗还少睡 ,画屏闲展吴山翠 。 衣上酒痕诗里字 。点点行行 ,总是凄凉意 。红烛自怜无 好计 ,夜寒空替人垂泪 。”他与佳人在西楼酣醉相别 ,酒醒时分 ,只见斜月半窗 ,画屏闲展 ,衣上酒痕 ,纸中 诗行 ,无不令人追忆别前的欢愉 ,别时的哀伤 ,越发体会到此刻别后的凄凉 。由此他感慨人生的聚散如 同秋云春梦一般 ,匆匆又匆匆 !
如果说晏几道当年与佳人的离别 ,仅仅是浪漫生活的一丝波纹 、一段插曲 ,那么此后的沧桑巨变 ,更 令他不得不面对红颜知己风流云散的惨局 。他在《小山词自序》中写道 “: 君龙疾废卧家 ,廉叔下世 ,昔之
·151 ·
狂篇醉句 ,遂与两家歌儿酒使俱流转于人间 。”由于沈廉叔去世 ,陈君龙卧病 ,歌儿舞女身遭遣散 ,流转人 间 ,繁华遽逝 ,景况顿殊 ,晏几道在不少词作中都通过今昔对照的方式 ,抒发出别后相思的情怀 。代表作 是《临江仙》:
·152 ·
·153 ·
彼苍那得知”的深冤无告 、横遭灾祸之悲 ;又云 “: 家乡在万里 ,妻子天一涯 。孤魂不敢归 ,惴惴犹在兹 。” 自己客死异乡 ,竟然连魂魄都不敢东归故乡 ,与亲人相见 ,心情的惨痛可想而知 !
在长期的贬谪生涯中 ,秦观独自忍受着艰苦生活境遇的摧折以及来自各个方面的政治打击 ,但始终 保持着坚韧高洁的品节和情操 。对于家乡 、亲人绵绵不尽的思念 ,成为他慰藉孤魂的精神寄托 。秦观家 居高邮 ,隶属扬州 。他青年时期经常到百馀里外的扬州游览 ,并且创作了著名词作《望海潮》(星分牛 斗) ,从各个侧面渲染出扬州城的繁华富丽 。在此后的漫游经历中 ,他时常追忆扬州的美景 ,表达对故乡 的思念 。例如《梦扬州》(晚云收) 以艳语写乡情 ,歇拍三句“佳会阻 ,离情正乱 ,频梦扬州”,点明思乡的题 旨 。不过此时的“梦境”,还主要局限在才子佳人风光旖旎中的柔情蜜意 。自从身遭贬谪 、流放之后 ,秦 观词内的故乡则变成了天涯游子热切盼望的精神家园 。例如《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下片写道 “: 乡 梦断 ,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 ,郴阳和雁无 。”词人于除夕之夜 ,独宿于郴州旅舍 ,对于故 乡的思念越发深切难奈 ;然而身世飘零 ,故乡难返 ,痛楚之情溢于言外 ,更伤无雁传书 ,愁情难释 。在与 家乡亲人音信全无的苦难岁月里 ,秦观越发急切地表达出对于妻子儿女的牵挂 。他在《如梦令》词中追 忆妻子在别离时分“妆粉乱红沾袖”的凄苦形象 ,遥想她于别后“玉销花瘦”的憔悴之态 ,不由得慨叹道 : “肠断 , 肠 断 , 人 共 楚 天 俱 远”, 直 接 抒 发 出 相 隔 天 涯 的 深 浓 愁 绪 。秦 观 还“将 身 世 之 感 打 并 入 艳 情”[4] (1652) ,其《八六子》等词作借恋人别后的苦苦相思 ,凝聚了自己一生潦倒 、仕途坎坷之悲 ,整个作品意 境清冷凄寂 ,格调越发沉痛苍凉 。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江苏 南京 210097)
·150 ·
仕宦连蹇 ,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 ,是一痴也 ;论文自有体 ,不肯作一新进士语 ,此又一痴也 ;费资千百 万 ,家人寒饥 ,而面有孺子之色 ,此又一痴也 ;人百负之而不恨 ,己信人 ,终不疑其欺己 ,此又一痴也 。 晏几道性情纯真 ,不谙世故 ,从不为自己的仕进前途而“一傍贵人之门”,乞求父亲门生故吏援手襄助 ,以 致“诸公虽称爱之 ,而又以小谨望之 ,遂陆沉于下位”。他的文学创作又特立独行 ,从不迎合文坛中的主 流风气 ,在这方面甚至达到偏执 、孤僻的程度 。哲宗元 初年 ,苏轼为翰林学士 ,想请黄庭坚引见结交晏 几道 ,晏辞谢曰 “: 今日政事堂中半吾家旧客 ,亦未暇见也 。”[1] 从中即可感知晏几道骨子里的贵族气质 , 尽管沉沦下僚 ,身遭寒饥 ,却始终保持着高傲和矜贵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