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第1节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D.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解析]样方法中接近于正方形的区域采用五点取样法,长方形的区域采用等距取样法;古树木数量较少,一般采用实地计数的方法,蛇的种群密度的调查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获得的调查数据是一个近似值,而不是一个精确值;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可以对农林害虫进行监测和预报,对渔业捕捞强度进行确定等,有利于合理利用生物资源。
2.现阶段我国出现了大量“421型”家庭(4个老人+1对夫妇+1个孩子),“二孩政策”于2016年元旦正式实施,下列有关“二孩政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 A.可适当缓解目前我国性别比例的严重失衡B.可适当提高我国人口出生率,减缓人口老龄化趋势C.可适当改变我国人口的年龄组成D.可适当降低我国人口死亡率[解析]“二孩政策”的出台旨在提高出生率,并没有降低死亡率。
3.(北京卷)大蚂蚁和小蚂蚁生活在某地相邻的两个区域。
研究者在这两个蚂蚁种群生活区域的接触地带设4种处理区,各处理区均设7个10 m×10 m的观测点,每个观测点中设有均匀分布的25处小蚂蚁诱饵投放点。
在开始实验后的第1天和第85天时分别统计诱饵上小蚂蚁的出现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见表。
处理区小蚂蚁出现率的变化(%)定时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增加35 驱走大蚂蚁增加70不灌溉不驱走大蚂蚁减少10 驱走大蚂蚁减少2A.小蚂蚁抑制大蚂蚁的数量增长B.采集实验数据的方法是样方法C.大蚂蚁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D.土壤含水量影响小蚂蚁的活动范围[解析]通过题干表述可以知道,对小蚂蚁出现率的研究方法为样方法,B正确;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以得到,定时灌溉会导致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灌溉后土壤含水量在一定程度上会有利于小蚂蚁的出现,即D正确;而驱走了大蚂蚁,在相同条件下小蚂蚁出现率增加,说明大蚂蚁的存在对小蚂蚁的活动范围有一定的影响,即大蚂蚁的存在会抑制小蚂蚁的出现率,所以C正确,A错误。
4.(全国卷Ⅱ)如果采用样方法调查某地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C)A.计数甲地内蒲公英的总数,再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B.计数所有样方内蒲公英总数,除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C.计算出每个样方中蒲公英的密度,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D.求出所有样方蒲公英的总数,除以所有样方的面积之和,再乘以甲地面积,作为甲地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解析]样方法是调查种群密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将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估计值,所以B项错误、C项正确、D项错误。
A项所用方法为逐个计数法,适用于分布范围小、个体较大的种群,不合题意。
5.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量多年维持相对稳定,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
下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龄结构(每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关于该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D)A.该种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龄结构C.该种群的年龄结构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D.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不能影响该种群的密度[解析]该动物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个月,由坐标图知,在12月已无未成熟个体,说明从6月末开始已无新个体出生,由此可推断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零,A项正确。
天敌的迁入,会捕食该种群中年幼或弱小的个体,会影响种群的年龄结构,B项正确。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不同的月份中各年龄组的个体数会有变化,表明种群的年龄结构会随着季节更替而变化,C项正确。
大量诱杀雄性个体,会降低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对种群密度造成影响,D项叙述不正确。
6.如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B)A.甲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乙为迁入率和迁出率B.丙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C.丁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青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空间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解析]甲为出生率和迁入率,乙为死亡率和迁出率,故A错误;年龄组成的每种类型中包括幼年、成年和老年三个年龄期,故C错误;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故D 错误。
7.(2019·郑州一中)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
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D)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46(标记后放生) 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42(其中6只标记) 36(其中9只标记) A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若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小[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中带标记的个体数量。
若被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计算的结果应偏大。
8.集群分布的特征是:种群个体的分布很不均匀,常成群、成簇、成块或成斑块地密集分布。
下列对集群分布形成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A)A.种群内个体之间的竞争B.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丰富与贫乏镶嵌C.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D.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解析]集群分布的原因:这是长期的自然进化形成的;由于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资源丰富的地方种群密度大;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导致以母株为扩散中心发生集群分布;动物的社会行为,如蜜蜂、蚂蚁也常表现为集群分布,等等。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D)①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②池塘中所有的鱼是一个种群③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④种群密度的决定因素是年龄组成、性别比例⑤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A.①②③⑤B.②④C.②④⑤D.③⑤[解析]本题的易错之处是对种群的概念理解不到位,从而认为①和②说法正确。
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总和,草原上全部的牛和池塘中所有的鱼都有多个种群,①②错误;稻田中所有的三化螟是一个种群,③正确;种群密度的大小主要决定于出生率和死亡率,④错误,⑤正确。
10.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B)A.一定地区内的人口数量B.一个池塘中单位体积内鲢鱼的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乔木的数量D.一条江河中单位体积内鱼的数量[解析]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A项中没有体现出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
C项中的乔木、D项中的鱼都不是单纯的一个物种,不能称为种群。
11.下列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C)A.如某年平均每10万人中出生1 862个孩子,则该年的出生率为1.862‰B.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则种群密度必定减小C.影响人口出生率和其他生物种群出生率的因素差别较大D.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解析]根据出生率的定义可知,该年出生率=1 862/100 000×100%=1.862%;某种群某时间段内死亡率增大,出生率可能也会增大,则种群密度未必减小;影响种群出生率和人口出生率的因素有很大的区别,影响种群出生率的因素主要是外界环境条件的制约,而影响人口出生率的因素除一定的自然条件外,人口政策、人们的生育观念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人口的出生率;农忙时期,导致某大城市人口数量直线下降的主要原因是迁出率急剧增大。
12.(2019·广东肇庆高二)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该政策直接影响的种群数量特征有(B)①出生率②种群密度③迁入率④年龄组成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解析]目前我国实行“全面二孩”的政策,该政策直接影响的种群数量特征有①出生率、②种群密度、④年龄组成。
二、非选择题13.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图示A、B、C三种类型,据图回答:(1)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则甲、乙、丙分别对应图中的_A、B、C__。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捕捞后,鱼种群的年龄组成应为图_A__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_C__所示类型。
(4)假如图C代表的种群是某珍贵濒危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该特别保护_幼年__(年龄段)个体。
14.回答有关种群的问题。
(1)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分布如下图所示。
三种分布方式是对种群_空间__特征的描述。
(2)据下图分析,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_正__(填“正”或“负”)相关,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种群密度__;决定种群数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_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__。
[解析](1)研究种群主要是研究种群的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而种群的分布属于空间特征。
(2)种群密度与种群数量呈正相关,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所以种群密度越大,种群数量越多;通过图中可以看出直接决定种群数量和密度的因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
15.(全国卷Ⅰ,31节选)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
年龄0+1+2+3+4+5+6+个体数92 187 121 70 69 62 63年龄7+8+9+10+11+≥12个体数72 64 55 42 39 264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_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__。
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个体数的比例为_1∶1∶1__,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_保持稳定__。
(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
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_活动能力__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
[解析](1)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三种类型。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幼年个体数为92+187+121=400,成年个体数为70+69+62+63+72+64=400,老年个体数为55+42+39+264=400,所以三个年龄段的个体数比例为1∶1∶1,故为稳定型。
未来一段时间内,推测该鱼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是保持稳定。
(2)鱼类属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因而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应用标志重捕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