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2021届新高考地区适应性考试全真模拟卷(六)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国君一般称“公”或“侯”,如“齐桓公”、“晋文公”;战国时期,多数国君自称为“王”,国王是最高权力的代表,这一变化主要反映了战国时期A.分封制遭到破坏B.官僚政治正式确立C.井田制开始瓦解D.小农经济开始形成【答案】A【详解】从诸侯到称王,反映的是周王室的衰微,分封制的逐步瓦解,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战国时期的史实,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井田制,排除C;小农经济春秋时期开始形成,排除D。
2.如图是描绘集市生活场景的东汉画像砖。
它可以用来佐证A.政府垄断重要商品的销售B.集市的交易时间不受限制C.国家插手商业贸易的活动D.“坊”与“市”的界限已被打破【答案】C【详解】由“市门”可知当时设置了专门进行贸易的“市”,这是政府对商业活动进行管理,是国家插手商业贸易活动的表现,故选C;根据图中的贸易活动并不能说明当时政府垄断了重要商品的销售,排除A;BD都出现在宋代,排除。
3.在郭守敬的建议下,元世祖派了14位天文学家,在国内27个地点进行天文观测,其观测结果为编制《授时历》提供了科学的数据。
这些天文观测活动产生的直接影响是A.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变革B.有利于中国古代重农政策的稳定C.推动了小农经济的发展D.促进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答案】C【详解】元政府推动下进行的天文观测活动主要目的是服务于农业生产,因此这一观测活动有助于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C正确;天文观测并未引发技术革命,排除A;天文观测是重农政策的体现,但其不能起到稳定政策的作用,排除B;D与元朝天文观测无关,排除。
4.黄宗羲认为,“有明之无善政,自皇帝罢承相始也”,章奏应由天子批答,“天子不能尽,则宰相批之,下六部施行”",做到宰相“凡事无不得达”。
其意在A.恢复与健全丞相制度B.推行虚君民主制政体C.完善分权与制衡机制D.限制过分膨胀的君权【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早期启蒙思想,黄宗羲认识到了君主专制的危害,强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主张通过恢复宰相制度,分散君权,但由于受时代的局限,他提不出“理性王国”的蓝图,其思想本质仍是维护封建统治,故D项正确,B项错误;恢复丞相制度是限制君权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分权制衡属于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
5.鸦片战争后,出于策略需要,领事裁判权这项侵略要求在英国对华总战略中并未列入首要的解决目标。
但清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目的是想尽快摆脱涉外纠纷的麻烦,于是有了“英国商民如有与内地民人交涉事件,应明定章程,英商由英国办理,内民由内地惩办”的条文。
这一事件表明清政府A.没有突破闭关锁国束缚B.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C.积极主动融入近代外交D.法律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答案】B【详解】从材料“领事裁判权.朝官员率先提出主动出让”中可以看出,清政府不明白领事裁判权对中国的危害,拱手相让,这反映了清政府缺乏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清政府对近代国际关系茫然无知,没有体现出闭关锁国政策和积极主动融入近代外交,故A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清政府法制建设的状况,故D项排除。
6.19世纪70—80年代初,安徽池州煤矿、山东峄县煤矿和江苏徐州利国驿煤铁矿等企业,均由私人资本集股创办,但无一例外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
这一做法A.摆脱了列强对中国煤炭业的控制B.反映了商办企业发展处于不利地位C.有助于缓解民族工业的资金困难D.得益于政府放宽了创办实业的限制【答案】B【详解】根据“无一例外都拉上“官督商办”的关系”可以看出,当时商企业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反映了商办企业发展处于不利地位,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列强,排除A;材料没有反映可以扩大资金来源,排除C;D项是甲午战后,排除D。
7.有学者指出:“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只要传统文化、民族特性受到重视,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
这说明A.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B.提倡白话文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C.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D.文言文的使用需要特定的环境【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文言的命运是与传统文化密切相连的……文言总会或多或少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受到肯定与提倡”可知,材料内容主要强调文言文与传统文化是密切相连的,说明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A项正确;提倡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不违背新文化学者的初衷,并且材料内容没有强调与此相关的内容,B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强调文言文与传统文化是密切相连,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没有强调使用白话文割裂与传统文化的联系,C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文言文使用的环境,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错误。
8.国民参政会是1938年7月国民政府在汉口成立的一个咨询性质的机关。
共产党人毛泽东、陈绍禹、秦邦宪、昊玉章、林祖涵、董必武和邓颖超等7人被聘为参政员。
材料表明当时A.汉口抗日形势最高涨B.国共两党合作已形成C.中共积极地抗击日军D.汉口已被日军所攻占【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时间结合所学知识,国民参政会有国共两党参与在抗战初期有利于团结全国人民、发扬抗日民主、推动全面抗战,这也反映了国共两党已经开始合作抗战.所以选B项;AC两项是对材料的错误理解;D项不符合史实。
9.1969年8月12日,美国情报部门完成了关于中苏关系的国家情报评估,报告认为当前中苏关系改善的可能性极小。
8月14日,在国家安全委员会会议上,尼克松总统说:“苏联是更具有侵略性的一方,如果听任中国在一场中苏战争中被摧毁,那是不符合我们的利益的。
”据此理解正确的是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B.国际局势影响美国对华政策C.美苏争霸美国处于劣势D.美国积极维护中国正当利益【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与苏联对抗中,认为随着中苏关系日渐恶化,美国认为苏联摧毁中国是不利于美国利益的,由此可知,国际局势影响美国的对话政策,B正确;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缓和,排除A;通过题干无法判断当时美苏的力量对比,排除C;美国是为了本国利益而非中国利益,排除D。
10.1983年,中央领导人前往深圳考察,在看到当地领导都穿着旧式干部服时说:“你们为什么不敢穿西装?外商进来,看你们现在穿的样子,不知道投资保不保险。
”这说明当时的深圳()A.着装成为经济特区的标志B.思想上抵制改革开放政策C.坚持传统勤俭节约的作风D.没有完全适应开放的风气【答案】D【详解】直到1983年深圳的地方领导还都穿着旧式干部服,不敢穿西装,说明当时的深圳没有完全适应开放的风气,D项正确;材料反映当时的深圳着装保守,而非深圳着装成为经济特区的标志,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当时深圳在思想上抵制改革开放政策,B项错误;坚持勤俭节约的作风与材料主旨不符,C项错误。
11.雅典公民大会每月召开3~4次,凡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都有权参加,且享有立法权、选举权、监督权。
公民通过公民大会对城邦大事作出决议。
这说明,雅典A.公民大会掌握大权B.实行直接民主制C.奠定西方民主基础D.人民参政的广泛【答案】B【详解】材料“公民通过公民大会对城邦大事作出决议”体现的是雅典的直接民主制,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排除。
故选B。
12.新航路开辟后,海上运输业获利颇丰,但风险很大,因此商人们采取了“入伙”制度,入伙的回报是“分红”,后来演变为股份制度(航运公司发行股票,市民、贵族、政府官员通过自愿购买成为航运公司的投资人,而且投资人承担的是有限公司——如果企业垮台了,投资者以所投的资本为限,赔完为止)。
这一制度的出现()A.规避了海上航行的风险B.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的机制C.标志利益共享时代的到来D.推动全民皆商潮流风行【答案】B【详解】材料体现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入伙制度”开辟了股份制的先河,说明的是这一制度是创新商业模式发展的机制,B正确;AC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
故选B。
13.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它全面阐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成为一部可以和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相媲美的伟大著作。
这两部著作A.相继颠覆了宗教神学地位B.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C.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形成D.适应了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需求【答案】B【详解】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经典力学形成的标志,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性大综合。
而《物种起源》标志着进化论的提出,否定了神创说。
这二者都为人们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B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牛顿力学没有颠覆宗教神学地位,排除A;C项是牛顿力学,排除C;牛顿和经典力学不属于自由资本主义的时代,排除D。
14.1957年一项调查发现,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就占西德国家收入的20.8%,占法国国家收入的18.9%,占英国国家收入的12.1%;在意大利,1957年用于社会服务的费用比1930年高出14倍多。
这反映出A.国家干预推动社会服务发展B.财政支出主要用于服务领域C.马歇尔计划取得了显著效果D.欧共体有助于西欧各国发展【答案】A【详解】用于卫生、养老金、家庭补贴和援助方面的公共支出(不包括住房和教育)占国家财政较大比例,结合材料时间可知,这一时期正值国家干预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正是因为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因此推动了社会服务的发展,A正确;题干数据中没有对比,通过题干数据无法判断财政支出的主要领域,排除B;题干内容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排除C;欧共体建立时间是在1967年,排除D。
15.下表是苏联“八五”计划至“十五”计划期间经济增长率情况表。
表中数据的变化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改革重点转向工业B.“新经济体制'”成效显著C.经济发展积重难返D.工农业生产比例严重失调【答案】C【详解】根据时间判断,苏联处于勃列日涅夫时期。
材料主旨是苏联在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也未从根本上破除旧体制,进入70年代后,改革步伐减缓甚至停滞,苏联陷入困境,故选择C项;A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新经济体制”改革确实处于材料所给时间段,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工农业生产比例,故排除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