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4届全国大联考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届全国大联考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含解析

2024届全国大联考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

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

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西方的民主制,也是西方古代希腊、罗马制度的继承和发展,执政官变成了总统,元老院(Senate)变成了参议院(美国的参议院至今仍称Senate),民众大会变成了代议制的众议院。

这说明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具有无差异同源性B.美国民主共和制是古希腊民主制的再现C.“分权与制衡”的政治构架得到承袭D.西方古代民主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2.19世纪70年代,在美国减轻茶税后,安徽一个普通农家从国际茶叶贸易中获得了丰厚的现金收入。

但这个农家并没有趁机对家庭经济结构做全面调整,而是把经营的重心投向了就近的土地开发和粮食生产,以缓解口粮不足问题。

这一个案()A.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已主动适应世界市场”的历史现象B.丰富了“晚清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复杂性”的历史认识C.支撑了“国际市场利好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解释D.印证了“世界市场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历史结论3.如图反映了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占整个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

据图可知A.德国经济跃居欧洲第一B.日本经济增长速度缓慢C.美国的殖民地最为广阔D.世界工业格局发生变动4.与唐朝形成“翁婿”关系,加强汉蕃民族融和的是A.唐太宗时期B.唐高祖时期C.唐玄宗时期D.武则天时期5.下图所示是发表于1907年9月的漫画《实行立宪》,漫画的构图以唱片机和人耳为主题。

下图是作者风夫的画外之音:“有音无形,有调无人。

虽可娱人,究属愚人。

其故维何,徒以虚声。

”该漫画表明当时A.光绪帝未采纳立宪主张B.民众反对西方娱乐方式C.预备立宪实为虚张声势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6.西周初年,分封的大国多在边远地区,如晋、齐、燕等国,远离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带。

这一布局旨在A.加强对外开疆拓土B.促进边远地区开发C.构筑边疆安全屏障D.防范异姓诸侯叛乱7.据如表可推知当时A.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亟待改善B.个体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C.传统手工棉纺织业濒临绝境D.新式工业在经济中居于主导8.1300年—1500年左右,欧洲人口只有八千万,1700年达到了一亿两千万。

对此,解释合理的是A.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涨B.生育观念的空前解放C.外来移民的大量涌人D.物种的全球大交流9.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政府的外交如曾国藩所说,“朝和夕战,无一定之计”;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外交即曾国藩所谓“守定和议,绝无更改”“坚持一心,曲全邻好”。

清政府外交方针的转变,表明A.洋务运动推动政府施政方针的改变B.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C.传统“夷夏”思想彻底被抛弃D.学习西方的技术转向学习政治10.周代通过分封,使姬姓周人的亲族迅速遍及天下,北起燕山,南至汉水,西起陕甘,东到齐鲁,到处都楔入了姬姓人群。

这说明,分封A.旨在抑制地方诸侯势力B.削弱了周王室统治力量C.萌发了宗族认同的意识D.奠定了地缘政治的基础11.观察下图,其主张的提出者是A.胡适B.陈独秀C.梁启超D.鲁迅12.法国1793年宪法规定国民议会的会议应当是公开的,允许民众旁听,导致实践中旁听者通过鼓掌或呐喊方式表达自己的意见,甚至允许群众举着武器在议会大厅内列队游行示威,直接左右了议员们的意志。

这反映出当时法国A.主权在民的原则得到有效执行B.温和保守的政治主张备受推崇C.代议制民主保障广大民众利益D.君主立宪制政体在渐进中完善13.日军某部《战斗详报》载:12月13日(1937年),“根据旅团部命令,俘虏全部杀掉,其方法可以十几名为一组枪杀。

”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卢沟桥事变B.八一三事变C.南京大屠杀D.九一八事变14.《雅典政制》记载,抽签选举后,官员任职前需要完成一张“考核项目清单”,内容包括:直系亲属的姓名以及其中男性亲属所在的村社名称……是否善待双亲;是否纳税;是否服兵役。

该规定A.强调了维护公民团体的权利B.违背了雅典的直接民主原则C.注重对官员施政能力的考察D.表明血缘政治仍然根深蒂固15.某年的“双十节”,成都市昌福馆门口有一副对联,下联是:“举国若狂,表全民热烈;为问沈阳城中,山海关外,未必依然若狂?这才,狂狂狂,懂狂狂,懂狂懂狂懂懂狂。

”最能反映作者思想的是A.民族危机,呼吁抗战B.喜庆节日,不忘国耻C.主张抗日,讽刺政府D.警告国民,团结抗日16.下表为1965年—1992年高收入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占有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变化示意图。

这一变化能够用来说明A.经济全球化的弊端B.两极格局的瓦解C.全球经济重心转移D.经济区域化倾向17.在2007年10月纪念哥伦布首次抵达美洲活动中,有人说“今天是种族日,是美洲发现日,是两个世界相遇日”。

这一说法所依据的正确史实应包括①早期殖民者大量屠杀印第安人②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③新航路架起沟通欧美的桥梁④工业文明与农耕文化由此交汇A.①②B.①③C.②③④D.①②③18.鸦片战争后,当洋货入侵较早的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时候,广西1.45%的农民仍然穿自制土布,最能说明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近代中国经济极不平衡B.洋货进口数量不大C.广西人民掀起了抵制洋货的爱国运动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19.吴淞铁路是1876年英国人擅自在中国修建的第一条铁路。

当时的筑路情况多次刊登于A.《时务报》B.《申报》C.《国闻报》D.《民报》20.胡适刚回到中国不久就说:“……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是什么时代的人,说什么时代的话。

”这段文字体现出A.国人当从说话开始新文学革命B.提倡白话文就是要说“自己的话”C.胡适实际上在倡导民主思想D.20世纪的人应该说20世纪的话21.2019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议会休会五周请求,得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

但是随后最高法院判决约翰逊此举违反法律,认为这是在英国“脱欧”之前的关键时期“阻止议会履行职责”,裁决要求议会上下两院议长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

这说明英国A.最高法院是最高权力机关B.政府权力已经高于议会C.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实权D.政府方案需经议会批准22.通常认为,甲午战争中清廷的惨败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划分过于刻板化,甲午战后洋务运动依旧继续。

后者观点主要是着眼于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B.培养了大量人才C.中国近代化的发展D.清政府推行“新政”23.天津开埠以前,西北和蒙古地区的羊毛除了制成毛毡以外,其余的都用来沤粪,而大量的骆驼毛,则全部扔掉,任其随风飘扬。

至于山东、河南在打麦后剩下的麦秆,多数由农家用于烧火做饭。

可是天津开埠后,各种皮毛和利用麦秆编织的草帽辫都成了大宗的出口商品,天津也成为全国最大的皮毛和草帽辫的出口口岸。

材料反映出A.北方内陆地区农产品日益商品化B.天津开埠推动了中国经济近代化C.天津因港而兴发展为商业大都会D.北方内陆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4.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

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A.江南制造总局B.轮船招商局C.发昌机器厂D.耶松船厂25.在西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要求那些受封诸侯在治理诸侯国过程中“启以商政,疆以周索”,要实行文王“德明慎行”的方针,广求商代哲王的保民方法。

材料表明分封制A.有利于稳定政局,镇抚各族B.阻碍了西周势力的拓展C.导致了诸侯独立,王权衰弱D.不利文化的交流和认同26.自秦汉以来我国封建社会政制的经典架构被明太祖拆散。

“然继体之君长于深宫,鲜习政事,凡六部所奏呈者,无法裁决,于是不能不重用作为顾问机关之殿阁大学士,因之,‘票拟’之制行矣,‘内阁’之制成矣。

”据此可知,明代A.君主专制的需要致使行政机构的变革B.以“人治”为本的政权特征开始突显C.内阁由顾问发展至王朝最高权力机关D.政治体制逐渐趋于多元化和固定化27.元末明初理学家、教育家汪克宽在其《环谷集·郑长者传》中这样记载:“乡邑讼理不决者,往往求直于长者,无不惭服而去。

”以下理解合理的是A.反映了元末明初中央集权的弱化B.长者积累了更多诉讼经验C.基层自我管理是国家治理的补充D.理学成为司法判决的依据28.房龙《美国史纲》说“它是一份论述政府规则的理论文件。

它在过去的140年中经历了巨大变化。

即使是到了1927年,它仍然还像(当初)那样充满了活力。

”这里的“它”是指A.《独立宣言》B.《合众国宪法》C.《宅地法》D.《解放宣言》29.1869年美国人丁匙良在担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时,曾增设了具有近代意义的体育课程。

他在《同文馆记》中记述:“同文馆学生不愿意习体育,认为有失尊严,他们只能慢慢地踱方步。

中国学生是没有粗野游戏的,如足球、棒球等类。

”由此可见,当时中国A.竞技体育活动项目极其稀少B.“向西方学习”新思想尚未萌生C.传统观念制约近代教育转型D.“中体西用”主张受到学界推崇30.讲到“民主”,我们常会提到雅典。

对雅典的民主政治,我们应当有怎样的认识?①雅典自立国以来就有民主的优良传统,历任领袖均能加以发扬②雅典虽然历经不同的政治制度,但最终认为民主政治最为可行③雅典式民主是所有人民都可以参与政治,以投票表决公共事物④当时民主仍有身份限制,公民才有参政的权利,妇女亦被排除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1题10分,第32题12分,第33题12分,共计34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公元前139年,张骞率领一百多人出使西域,他出发后被匈奴所俘虏,在匈奴人中过了十年囚徒生活,之后逃跑,终于到达大宛。

……张骞回到中国,带回了葡萄种子,还带了大量资料,根据这些资料中国才制定了后来在中亚的前进政策。

汉武帝据此形成了一个新方案:他展望着一个伸展到极远的西方的伟大外交网,决心要和帕米尔以外的各国开辟持久的关系。

这不仅仅是为了中国反抗匈奴,也意图在国内国外荣耀汉室,同时也是进行奢侈品贸易的手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