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群文阅读与比较阅读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群文阅读与比较阅读

明确:韩愈写诗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这决非过誉之词。 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 章”而著的,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怀着“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不受皇帝的重用,又遭到了同 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这是从楼的高处俯瞰周围的远景。站得高,望得远, “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一“尽”一“迥”一 “开”的渺远辽阔的景色,形象地表明诗人立足点之高。这 是一种旁敲侧击的衬托手法,不正面写楼高而楼高已自见。
颔联: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①善用典故
艺术
②活用对比 ③写景角度:听觉、视
手法 觉
④借景抒情:首联、颔
联、颈联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乐景写哀情 ②反语 ③对比 ④比喻
触景生情,乐景写 哀情,直抒胸臆
比较杜甫的《登岳阳楼》和李白的《与夏十二登岳阳楼》,说 说它们同是写登岳阳楼之感,但在诗境和风格方面有什么不同?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 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用典: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 是贤愚同尽之意。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庙,而引起无限感慨。 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 枭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土,化为历史的 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
诗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一份爱我 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 感如何?
颈联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象。荒野中 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的讯息,惟有渔人、樵 夫唱起的夷歌,还透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夷 歌”,一个富有时代感,反映人民的深重灾难;一个具 有地方性,显示地方风情,使忧国忧民的诗人倍感悲伤。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有人愁。
结论:
阔岸 平野 大江
——孤舟
——
何等孤单 何等渺小
诗人命运的写照
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倌、郑虔、
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感与日俱增。 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活刚刚结束,而将 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他一直患有肺病和 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时, 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 机作乱及其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 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游,其实也是不得已 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一生 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 这种心情。
全诗主旨
诗人紧扣题目,从几个侧面抒写夜宿西阁的所
见所闻所感,从寒宵雪霁写到五更鼓角,从天空星 河写到江上洪波,从山川形胜写到战乱人事,从当
前现实写到千年往迹。气象雄浑,气吞宇宙,有上 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感慨,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 情怀。
对比阅读:
将《阁夜》与《旅夜书怀》对 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 上的不同。
交融,乐景写哀情 ②反语
③写景角度:听觉、视觉
③对比
④借景抒情:首联、颔联、颈联
④比喻
登 岳 阳 楼
结合注释读诗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析诗 首联:
昔闻洞庭水, “昔闻”写从前对洞庭湖光山色的仰慕。 今上岳阳楼。 “今上”交代时间,“岳阳楼”点明地点。
意象 意境 情感 章法
艺术 手法
阁夜
短景、天涯、霜雪、寒宵、 鼓角、星河
悲壮萧瑟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危樯、独夜 舟、星、平野、月、大江
高朗壮阔
悲慨万千
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
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
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 抒怀
①善用典故: “卧龙跃马”
①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
②活用对比:以“野哭”的萧杀死气, 对比“夷歌”的田野生气;以“诸葛亮” 对“公孙述”,一贤一愚, 两相对举。
思考:这两句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悲还是喜? 明确:流露出作者人世沧桑、漂泊天涯的感伤情怀。
这两句那
颔联:
些词用得 好?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坼”,裂开,指洞庭湖把吴楚二地从中间撕裂 开来。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漂浮,指山川日月都映射倒映漂浮在湖 面上。写出了洞庭湖的宏伟壮阔奇丽,生动形象。
自己曾经交好的友人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都死 了,亲朋也无一字书信问候,人生是这样的寂寞苦闷!寂寞苦 闷也终将成为虚无,那就随它去吧。表达了诗人对宇宙永恒和 人生无常的悲哀。
回溯文本,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 赏 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思考:
写出了洞庭湖气势磅礴,宏伟、壮阔、 奇丽的自然景象。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
1.写出了洞庭湖怎样的自然景象? 划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
(即意境如何?)
是昼夜漂浮在水中一样。
2.流露出诗人什么情怀?
流露出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怀。
3.结合全诗看本联写景雄浑壮丽
有何作用?
乐景衬哀情,为下文抒情做反衬。
颈联: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本联写(山河如此壮阔)自己却举目无 亲,音信不通,年老多病,只能以孤舟 为家为伴,漂泊天涯。
这里,诗人的孤寂与上联的壮阔雄浑形成鲜明的对比,愈 益显出自已的痛苦之情。
思考:1.属何种表达方式? 抒情
2.诗人此时心中可谓百感交集,抒发了诗人那些情感?如何抒情?
抒发了作者孤苦无依、年老多病、漂泊天涯、思乡怀亲、怀才不遇之情。 直抒胸臆
阁 夜 杜

赏析诗文
(1)“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 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 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时令到了寒冬, 白昼越来越短,诗人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歇的寒宵, 诗人对此倍感凄凉寒怆。
❖ “催”字是催促之意,催字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 短,更写出时光流逝之快,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 逼人,从而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诗 文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
客居天涯的凄寒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宇宙永恒、人生 无常的悲哀
⑤老病孤独、亲朋音 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吟咏诗韵
•我看到了

•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吟咏诗韵
• 1.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到了 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
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沙鸥
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的 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效果: 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
凄凉了。
艺术手法:

_____

直抒胸臆 沙鸥
比喻的手法
全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描写孤舟夜 泊、星垂野阔、月涌江流的 场景,抒发了诗人对仕途绝 望、生活无着、漂泊无依的 孤独凄凉的感受。
旅 夜 书 怀
一、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 州折回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 满可以在成都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 去。他不得不再次离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 山)、戎州(宜宾)、渝州(重庆)、忠州(忠县), 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旅夜书怀》就是在这 次旅行中写的。
• 2.我听到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在夜空中显得 格外悲壮;寂寂深夜,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荒芜的边 境上,渔樵的歌声在凄凉的悲唱。
• 3.我想到了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战乱频繁,哀鸿遍野;山河 破碎,民不聊生。
• 4.我感受到了诗人那博大悲悯的情怀,那忧国忧民的忠诚,那 自似宽解的思索: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不免归卧 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摧 残,总会延续。
凄清 孤寂
雄浑 壮阔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你认为那些字 富有表现力?
①垂,本有低垂、垂落之意。涌,本有奔涌、涌 出之意。②在这里,“垂”字形象的描绘出辽阔的平 野上,远方的星辰仿佛垂落在这荒芜之地。“涌”字 传神的勾画出奔腾的大江流中,仿佛奔涌出一轮明 月。③这两个动词,贴切传神,恰到好处,动静结 合的将月下的平野江流写得静谧美好,又富有动感!
二、通过“夜”字察实景
1.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
细草 、微风、岸、危樯、 舟、星 、平野、月、 江流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
境)?
4.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景 景物(点) 特点














凄远舟独 Nhomakorabea及


近 平野


月 江流
涌 大
线
阔岸
孤舟
天地辽阔 月涌大江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 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颔联的妙处在于气象雄浑。拂晓之前,五更时分,军营里悲 壮的战鼓声和号角声穿越寂静的山谷在夜空中回荡,峡江中群 星的倒影随着波浪动荡摇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