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教学课件

《旅夜书怀》《阁夜》《登岳阳楼》教学课件


旅夜书怀
(唐)杜甫
1、通过“旅”字看背景
旅:是旅居之意。
杜甫在唐代宗广德二年(764)的春天携家人自阆州折回 成都,入严武幕。本来有这位好朋友的帮助,他满可以在成都 住下去,却不料严武在第二年四月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 开成都,乘舟东下,经嘉州(乐山)、戎州(宜宾)、渝州 (重庆)、忠州(忠县),于九月到达云安(四川云阳)。 《旅夜书怀》就是在这次旅行中写的。 这一年,杜甫已满53岁,杜甫的思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 热.他一直患有肺病和风痹,不时发作。两年前,当安史之乱初平 时,他曾有返回长安或洛阳的打算,但因地方军阀乘机作乱及其 他原因未能如愿。这回严武之死,他决心离开四川,转作潇湘之 游,其实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一路上心情十分沉重,不知 一生漂泊何时才是个尽头。这首诗就集中的表现了他这种心情。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 首联以登楼能偿宿愿为喜。“昔闻”与 “今上”构成流水对。“昔闻”指诗人青 年时代,正值“开元盛世”,到处歌舞升 平。闻洞庭之名,可惜未能一游;如今呢, 祖国山河残破,而诗人也到了暮年,历尽 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颔联赞颂洞庭湖的波涛浩荡,气 势磅礴。只10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无边无 际的巨大形象逼真地描画了出来。 联想到曹操咏海的名句:“日月之 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 里。”壮阔相同而心情各异。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如此人生落拓,到处飘泊,像个什么?就像那天 地之间到处飘飞的一只孤零零的沙鸥。
尾联:诗人自况,以什么自况的呢?
效果:
沙鸥
以”飘飘”喻己则有一种自伤漂泊之感,然后又以广阔的 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作比. 茫茫的天地和一只孤独的沙鸥作比,就更显得孤独和 凄凉了. 艺术手法: 天 地
_____
思考1:写了”名著””官休”二事,概括了诗人后半生 的生 活.那么“名著”和“官休”的原因是什么呢? 明确: “名声”不是因为”文章”而”著”的,不做” 官”是因为”老病”而休的。 思考2:那么作者为什么还要说这样呢?
明确:这很明显的是激愤之语,既然“名声”是因“文章”而著 的, 那么,“官休”也就不是因为“老病”了. 理解:联系杜甫一生的经历可知:杜甫一生不受皇帝的重用, 又遭到了同列的排挤.所以在这儿所写的仍是激愤之词.
诗歌主题思想:
诗歌意境十分宽阔雄伟,不仅表 达了自己个人机遇的感伤,也表现 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
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 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 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 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 催人泪下。 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 越关山。其世身之悲,国家之忧,浩浩 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 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
杜 甫
阁 夜
“阁夜”,即西阁之夜。这首七 言律诗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冬 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是诗人感时、 伤乱、忆旧、思乡心情的真实写照。 当时,蜀中发生了崔旰(gàn )、郭英 乂(yì)、 杨子琳等军阀的连年混战, 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加之杜甫好友 郑虔、苏源明、李白、严武、高适等 人相继亡故,所以杜甫深感寂寞悲哀。
诗人命运的写照
明确: 诗人这时已到了垂暮之年,他的好友李白、房倌、 郑虔、高适、严武等在近几年里相继去世,使他的孤独 感与日俱增。现在,“五载客蜀郡,一年在梓州”的生 活刚刚结束,而将来的生活如何又难以预料。
艺术手法: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通过“抒怀”悟实 情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有点名声,哪里是因为我的文章好呢?但官职的确是 因老且多病而不得不永远休止了。
赏析诗文
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白帝 庙,而引起无限感慨。卧龙先生神机妙算一 世英名,跃马称帝的公孙述叱咤风云一代枭 雄,这些成就千秋功业的人最终都掩埋于黄 土,化为历史的尘埃,今日你争我战的各路 人马也终将淡出历史舞台,表达了诗人对宇 宙永恒和人生无常的悲哀。
《阁夜》的主旨:
• 写诗人在夔州西阁中独对 长夜之所见,所闻和所感, 表达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
赏析诗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颈联真实刻画了夔州的偏远、凄凉的景 象,荒野中多少人家的恸哭声中,传来战争 的讯息,惟有渔人、樵夫唱起的夷歌,还透 着一点生命的声息。“野哭”、“夷歌”, 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使忧国 忧民的诗人倍感悲伤。
写“野哭”而多至“千家”,这是战乱造成的, 何至“千家”皆哭?反映了人民的深重灾难;“夷 歌”,显示了地方风情。 上下句形成对比,有人忧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 颈联亲朋音信皆无,自己寄居一叶扁舟。 (沉郁之叹) • 不是登临的喜悦,而是寄托着怀才不遇、 漂泊天涯之感。政治生活坎坷,但他从未 放弃“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的抱负。 哪曾想最终一事无成。昔日的抱负,都成 泡影……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中, 一“无”一“有”,曰“一”曰 “孤”,具有怎样的表现力?
沙诗通篇围绕由于受排挤而被罢官,客旅之 中飘零、孤寂、失意、愤懑以及自觉渺小, 无力回天的失落的心情。漂泊无依的孤寂, 却正是对社会的评价,那个时候,那皇城, 如此之大,却无他容身之处,辗转来到成 都,却因为严武的离世,被迫离开,因为 无重用他的人,无他的伯乐了,那是一种 怎样的无奈。如此,全诗也从侧面烘托了 当时朝廷政治的腐败,以及,自己内心怀 才不遇的愤懑与无奈。
赏析诗文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传》: “徐庶shù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 也。’ ” 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 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 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 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 尽之意。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星:
垂 ——低垂
平野: 阔 ——辽阔无边 月: 明朗的月光 江流:汹涌澎湃
星空低垂愈显 三两星盏衬托着 原野辽阔无边 无边荒凉的平野 明朗的月空下 月似乎不堪滚滚东 江水汹涌澎湃 流的大江的压逼而 一下子涌了出来 奔流不息
结论:
阔岸 平野 ——孤舟 —— 大江 何等孤单 何等渺小
2、通过“夜”字察实景
夜:指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是在夜 晚。诗句有: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找一下其中的意象有哪些? 细草 、微风、岸、危樯、舟 星 、 平野、月、 江流
微风习习,吹拂着江岸上如丝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 的小船在夜里孤独地在水面上漂泊着,不知所往。星星 垂挂在天际,显出平野的辽阔、孤寂;月光随波涌动在 汹涌奔流的大江中。
赏析诗文
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宵 作者描绘了一幅寒冷孤寂的图景:时令 到了寒冬,白昼越来越短,我浪迹天涯,在 这霜雪初歇的寒宵,诗人对此倍感凄凉寒怆。
赏析诗文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 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 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 音 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 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登岳阳楼
杜甫
写作背景
大历三年(768)冬,杜甫从公安 (今湖北公安〕到达岳阳,到达之时正是深 冬。此诗为诗人晚年作品,是年(769)诗人已五 十七岁。当时,诗人处境艰难,这时杜甫身患肺 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离去世只 有两年。当时吐蕃进攻,京师戒严,战争频繁, 处于多事之秋。全家人寄居在一只小船上,沿 着洞庭湖向南漂泊。杜甫抱病登上岳阳楼,凭 轩远望,忧国伤时,悲从中来。
亲朋音讯阻绝,只有年老多病的诗人泛着 一叶扁舟到处漂泊!一无一有,曰一曰孤, 感情色彩特别浓厚,练字遣词十分精确, 准确刻画出已五十七岁﹑年老多病、飘零 无依、晚景孤独凄凉的诗人形象,读后令 人肝肠欲断。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尾联凭栏遥望北方,忧国忧民。 • 作者开阔的胸襟与颔联自然界宏奇伟丽的 气象上下衬托。诗人在凄苦万状的情况下 登楼观景,想的仍是国事,为之流涕。这 样的结尾使得全片境界更高,格调更高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