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阁夜旅夜书怀


• 可以借鉴的句式有:
• 漫游时期, • 那时的唐朝( 我(
),那年……
• 十年长安蹉跎时期 • 长安十年,( • 长安十年,是(
十年……
) ,那时的
), )的
• 【示例】
• 那时的唐朝,朱门酒肉,路有冻死骨 • 那时的我,放荡齐赵同,表马清狂 • 那年,我与李白畅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道……
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④宇宙永恒、人生 无常的悲哀
⑤老病孤独、亲朋音 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吟我听到了

•我想到了

•我感受到了

吟咏诗韵
• 1、我看到了无边无际的霜雪洒落地面,蔓延到天边;我看到 了壮观无比的星河倒映江中,碎影摇曳不定。
• 2、我听到了五更时分,军营里的击鼓声和号角声在夜空中显 得格外悲壮;寂寂深夜,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荒芜的 边境上,渔樵的歌声在凄凉的悲唱。
• 化身杜甫,与杜甫对话
• 要求:化身杜甫本尊,写段不少于150字的文字。
• 请在文字开头注明所处的时期!!! • 文字中必须包括: • 1.杜甫此时期的代表作品,诗句可以揉进文字,也可以单独写
在开头 • 2.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杜甫的经历和遭遇,尤其是仕途上的经历 • 3.可以适当抒发诗人也就是“我”当时的情怀
阁 夜 杜

赏析诗文
• 初读:读准字音 • 再读:读出韵律 • 再读:读出诗意 • 四读:读出情感
•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 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 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时光飞逝人生短促
客居天涯的凄寒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探究二:
• 2、通过“夜”字察实景 首联颔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意境)?抒发作者什么情 感?(小组讨论作答)
探究三:
• 3、通过“书怀”悟实情 如何理解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含义?(提示:
变成陈述句,联系学过的诗体会作者思想回答。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望岳》
漂泊江湖的亲戚朋友故旧不寄一封信,年老多 病只有孤零零的一只船伴随自己。
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倚窗遥望胸怀 国家涕泪交流
诗中诗人是如何来描写他在岳阳楼上观到 的洞庭湖景象的,找出描写景物的诗句。
•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 (湖水的汪洋广阔,似乎包容了整个宇宙,连天地日月也宛
若昼夜都浮在水面之上。诗句突出了洞庭湖水势浩荡,无边 无际。)
学习目标
• 一、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 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 二、学习三首诗,从而较为全面的了解杜甫及其诗歌的意 境和创作风格,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探究中国古典诗歌不同 的风格。
• 三、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反复诵读、联想想象去置身诗境, 通过意象联缀、补充联想、炼字炼句缘景明情。
• 3、我想到了时光飞逝,人生短促;战乱频繁,哀鸿遍野;山 河破碎,民不聊生。
• 4、我感受到了诗人那博大悲悯的情怀,那忧国忧民的忠诚, 那自似宽解的思索: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不免归 卧黄土;战争无论延续多久,终会结束;生命无论受到多少 摧残,总会延续。
后乐先忧,范希文庶几知道; 昔闻今上,杜少陵可以言诗。
二、困守长安十年(公元 746——755 年, 35 岁——44 岁),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 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 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 之路深感失望,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 对于百姓生活的关注与同情,让杜甫开始关注 民生。代表作《兵车行》。
三、陷贼和为官(公元 756——759 年, 45 岁——48 岁)对战乱的厌烦,对百姓 疾苦的同情,对亲人的思念,对国家命运 的深切悲叹。代表作《月夜》、《月夜忆 舍弟》。
【吟诵杜甫,煽情激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杜甫在旅夜中
抒写的一曲灵魂之声。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沉郁的。 指导诵读:节奏上要放缓慢一些。
探究一: 1、通过“旅”字看背景
读诗,思考杜甫是在什么样的境遇下写 了这首诗?
旅:是旅居之意。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穷年忧黎元 ,叹息肠内热。” “漂泊西南天地间”
——周元鼎题岳阳楼
杜诗范记高千古; 山色湖光共此楼。
——黄道让题岳阳楼
登岳阳楼
初步感知诗歌内容——翻译诗句(提出不 懂的字词,讨论释义)(学生小组内交流)
很早听过名扬海内的洞庭湖,今日有幸登上湖 边的岳阳楼,俯仰江山。
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出国的疆 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整个的漂浮在湖水之中一般。
四、漂泊西南(公元 760——770 年,49 岁——59 岁),诗歌带有丰富的政治内容 和浓郁的时代气息: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 为代表的忠臣、名臣的崇敬;对自身命运的 感慨和对世事的感怀;隐居心境的恬淡;对 亲人的思念。代表作《蜀相》、《江汉》、 《登高》。
1.《旅夜书怀》作于765年,杜甫好友严武去世,杜甫失 去依托,离开成都。 2.《阁夜》作于766年,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 3.《登岳阳楼》作于768年,诗人自公安到达岳阳时。
• 四、背诵并默写三首诗。
万方多难成就了诗圣杜甫,时代用冷酷的眼 光选中了他,让他受尽种种磨难,让他瘦削的 双肩承受起国家的兴衰,人民的悲苦。一生贫 病交加,一生居无定所,溘死孤舟,凄凉,孑 然一世。没有人为他默哀,没有人为他送葬, 只有那涛涛的江水永远鸣奏他心中那数不清的 悲愤。
旅 夜 书 怀
杜 甫 诗 民

三 附

首 章

关于杜甫
⑴读书和壮游时期 (712—746,35岁以前) ⑵困守长安时期 (746—755,35—44岁) ⑶陷贼和为官时期 (756—759,45—48岁) ⑷漂泊西南时期 (760—770,49—59岁)
杜甫人生四个阶段及其代表作
一、读书与壮游(公元 712——745 年, 0——34 岁),20 岁漫游吴越,5 年之后 归洛阳,应举不中。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 李白。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 游,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初定理想,积极 进取。代表作《望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