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科技(华师大版)教材分析(一)第一部分教学内容和要求郭崇烈第一篇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编码一.教学内容(一)信息及其特征(二)信息的编码1、数制2、二、十进制之间的转换3、文字编码4、声音编码5、图像编码6、信息的压缩二.课时安排本章总课时数:2 课时。
其中:1.1 信息及其特征:1课时;1.2 信息的编码:1课时三.教学要求1、理解信息的初步概念;知道信息、物质、能源是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知道信息量的衡量依据;知道信息必须依附于某种载体;理解信息的四大特征。
2、知道数制的构成;知道二进制的构成;理解计算机内部工作采用二进制的原因;知道现代计算机使用二进制编码处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和影像等信息。
3、理解二进制基本运算规则;掌握100以内不带小数的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4、知道通常采用ASCII码进行文字编码;知道英文字母的ASCII码表示方法;知道汉字编码国家标准是信息交换用汉字编码字符集基本集(GB2312-80),知道汉字的ASCII码表示方法;知道新的GB1300标准包含20902个汉字。
*5、知道脉冲编码调制(PCM)是最常用的声音的编码;知道脉冲编码调制的两个工作步骤;知道音频编码方法(MIDI);知道声卡的用途。
6、知道像素、三原色;*知道像素的二进制表示;知道位图文件(.bmp);理解一秒钟的电视所要处理的数据容量。
7、理解信息压缩的必要性;知道两种信息压缩的方法;知道音乐信息、静态图像信息和视频信息的压缩标准。
注:打*号的内容为阅读内容,不属于必学范围。
下同。
四.分层目标一览表第二章信息技术与信息处理工具一.教学内容(一)信息技术(二)信息处理工具1、计算机硬件2、计算机软件二.课时安排本章总课时数:2 课时。
其中:2.1 信息技术:1课时;2.2 信息处理工具:1课时三.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信息技术;知道信息技术所包括的三项技术;知道信息技术的主体是信息处理技术;以墙报制作过程为例理解信息处理的过程。
2、知道计算机系统的两大组成部份;知道计算机系统是信息处理的基本工具;知道多媒体计算机是具有多媒体处理能力的计算机系统。
3、知道计算机发展历程;知道冯•诺依曼体系结构的基本特征及其五个逻辑组成部件;知道各个逻辑部件的作用和常用设备名称;*知道总线、主板的作用;*知道多媒体计算机中的若干多媒体部件名称和作用。
4、理解指令和指令系统;理解程序。
5、知道构成计算机网络的三个要素;知道计算机网络的目标;知道按网络规模对计算机网络的划分;知道什么是互连网和因特网。
6、知道计算机软件有三类;*知道各类计算机软件的种类,知道各类计算机软件的典型产品。
四.分层目标一览表第三章计算机安全、隐私和道德规范一.教学内容(一)计算机安全1、计算机病毒2、信息垃圾3、“黑客”(二)隐私权(三)道德规范二.课时安排本章总课时数:1 课时。
其中:3.1 计算机安全;3.2隐私权;3.3道德规范:1课时;本篇综合练习:1课时三.教学要求1、知道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影响;知道确保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和各类信息系统的安全,是摆在人类面前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解计算机安全一词的含义。
2.知道计算机病毒是一种特殊的程序;知道计算机病毒的来源、特点和危害性;知道防范计算机病毒的常规手段。
3. 知道什么是信息垃圾和垃圾邮件;知道防范垃圾邮件的常规手段。
4. 知道什么是“黑客”;知道使用防火墙是防范“黑客”入侵的手段之一。
5. 知道隐私权的内涵;知道因特网上可能侵犯隐私权的几种情况;知道匿名和加密是保护隐私的方法;知道尊重个人隐私的同时要遵守政府的法律和法规,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不受侵犯。
6、知道因特网上应该具备的道德规范。
四.分层目标一览表第二篇算法和程序设计第一章算法和算法的表示一.教学内容(一)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二)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化1、告诉计算机,第一步做什么,下一步做什么。
2、把解决问题的程序(指令和数据)存贮在计算机的内存中。
(三)算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1、算法概念和算法的五个特征。
2、算法的多种表示方法。
3、变量和变量的用途。
4、使用流程图描述算法。
5、算法的三种执行流程二.课时安排本章总课时数:8 课时。
其中:1.1 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2课时;1.2 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化:2课时1.3 算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3课时本章综合练习:1课时三.教学要求1、理解使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
2、理解必须把解决问题的方法步骤化,计算机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程序工作的。
3、知道一个程序由指令和数据两部份组成,必须事先把程序存储在计算机的内存中。
4、理解设计一个程序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5、理解算法的概念和算法的五个特征:有穷性、确定性、能行性、有0个或多个输入、有一个或多个输出。
6、知道可以用自然语言、伪代码和流程图等多种不同的方法来描述算法。
7、掌握流程图最常用的符号(处理框、判断框、连接框、流程线、开始符、结束符),以及这些符号的作用;初步学会应用流程图来描述算法。
8、理解程序设计中简单变量的特点和作用;知道简单变量的命名;理解简单变量在累加器、计数器中的应用。
9、理解算法的三种执行流程模式,即顺序模式、选择模式和重复模式;初步学会它们的应用。
四.分层目标一览表第二章算法举例一.教学内容(一)枚举算法(二)解析算法(三)排序(四)查找(五)递推法二.课时安排本章总课时数:12 课时。
本篇综合练习:2课时三.教学要求1、知道几种常用的设计算法的方法。
2、知道排序是一种算法,知道常用的排序方法;知道查找是一种算法,知道常用的查找方法;3、理解简单变量在算法设计中的作用;理解简单变量赋值的意义;理解表达式在算法中的作用。
4、理解三种函数(绝对值函数、取整函数和平方根函数)在算法中的作用。
5、理解算术运算符、比较运算符和逻辑运算符在算法中的作用。
6、理解顺序模式在算法设计中的作用。
7、理解选择模式在算法设计中的作用,一道题中判断框最多出现二次,选择条件可以是数学表达式或逻辑表达式,可以是多种运算符的组合。
8、理解重复模式在算法设计中的作用,循环嵌套最多二重。
9、按照问题要求,给出流程图执行结果、选择正确的运行结果、填空完成流程图、选择正确的流程图。
10、知道三种模式在高级语言中都有相对应的语句,建议选择某种高级语言指导学生上机验证。
四.分层目标一览表第三篇网络基础架构及其应用第一章因特网的基础架构一.教学内容(一)因特网是个什么样的网络(二)什么是TCP/IP协议(三)因特网的IP地址和域名(四)因特网的连接设备(五)怎样将计算机接入因特网二.课时安排本章总课时数:8 课时。
三.教学要求1、知道什么是因特网;知道因特网的基本特性;知道路由器在网络互连中的作用;知道通信线路的作用;知道线路上数据传输的计量单位bps。
2、知道计算机网络协议的作用;知道OSI名称与层次数。
3、知道TCP/IP是传输控制协议和网际协议的合称,知道TCP/IP在网络传输中的作用。
4、理解IP地址的作用和构成;理解域名的作用和构成;知道域名服务器的作用;会使用指令Ping来查看网络连通情况、验证IP地址和域名关系。
5、知道主要的网络连接设备名称和作用;会使用指令tracert查看网络连通中的路由器情况。
6、知道接入因特网的几种方式和主要设备名称。
四.分层目标一览表第二章因特网的基本应用一.教学内容(一)电子邮件的奥秘(二)什么是万维网(三)万维网的奥秘(四)怎样在因特网上进行信息搜索二.课时安排本章总课时数:6 课时。
三.教学要求1、知道因特网提供的基本应用。
2、知道电子邮件是因特网上使用最广泛的通信类应用;知道使用电子邮件的条件和实现电子邮件的两个协议名称;*知道上网申请电子邮箱;会收发电子邮件。
3、知道万维网是由因特网上网页所组成的网络;*知道用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编写的超文本。
4、知道通用网络地址格式组成,知道浏览器的作用;会使用统一资源定位符上网浏览。
5、知道搜索引擎作用和常用搜索引擎网站;会使用逻辑运算符和关键词进行高级搜索。
四.分层目标一览表第三章因特网的其他应用一.教学内容(一)网上聊天(二)*网络电话(三)*流式音频和流式视频二.课时安排本章总课时数:2 课时。
三.教学要求1、知道电子公告牌(BBS)的用途;会使用在线网上聊天软件。
2、*知道网络电话是一种网上通信的方式,*知道实现网络电话所要解决的问题;*知道实现网络电话的两种方式。
3、*知道网络实时播放所要解决的问题;*知道流媒体文件播放方式。
四.分层目标一览表第四篇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案例案例1 探索宇宙之谜 4课时案例2 走进秋的世界 4课时第二部分教材分析第一篇信息技术基础朱林强一.教学内容二.本篇内容概要学生通过第一篇的学习,要求理解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特征,知道当今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知道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知道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及其组成;了解在使用计算机时的有关安全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通过对信息科技的学习、实践、应用和探究,从而使学生提高学习、研究和交流的能力,继而发展他们的思和学会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科技和在信息化社会中生活的正确态度、情感、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2004年信息科技等级考试试题中,有13道选择题是出自本篇内容,占分值的26%。
三.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要求能上因特网)。
四.教学素材教师上课用演示文稿;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网站网址;课外参考用书和相关补充资料。
五.教法研讨本篇内容涉及的是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以概念的实际理解和应用为主,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讲授;讨论交流;通过上网查询资料、参考有关书籍进行自主学习等方式。
六.学习评价用“基础型课程学科学习评价表”对每位学生作过程性评价,在本篇学习过程中始终贯彻信息技术的应用,完成一个基于网络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案例。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编码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什么是信息;2、理解信息的几个特征;3、知道人类社会的三大资源;4、知道信息的编码;5、掌握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方法。
技能目标:通过网上搜索,复习并巩固上网浏览的有关操作,查询与信息有关的内容。
情感目标:1、相互认识,学前教育;2、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二.教学重点正确理解信息的含义及其特征。
三.教学难点十进制数与二进制数的相互转换方法。
四.教学建议建议课时:2课时。
本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第一节课,开始上课时,老师先作自我介绍,然后请部分学生作自我介绍,同时请他们谈谈对学习信息科技课程的一些想法,通过相互认识活动,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
接着,教师有必要讲解有关课堂教学管理要求,还可以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教材中的有关章节内容、学习方式、过程评价的方式等,鼓励学生好好学习,端正学习态度,共同完成教学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