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地址》教学设计
《IP地址》学情分析
一、知识基础、经验准备
本节课是第二章“因特网应用基础”第二节“IP地址”的第1
课时。
学生虽然对IP地址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其格式和分类方法还不是很明确,所以有必要进行讲解学习。
学生通过前面章节的学习,知识基础做了铺垫,但现在高中生接触生活不多,一部分学生对IP 地址产生畏惧感。
所以,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这样才能易于学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网络知识的建构。
二、不同基础学生学习难度分析
3.一般特征: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操作兴趣,掌握了二进制
和十进制数的转换方法;
4.信息素养:学生已经具备利用教学素材自我学习等信息素养,且
具有对信息的提升能力;
三、课前学习准备
课前学习学案知识《IP地址》。
《IP地址》效果分析
在备课时应该考虑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设计了多个处理方案。
讲解过程中尽量列举了生活常见现象,更好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概念。
留出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本课堂知识看法,更有效反馈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本课采用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认真讨论并理解了IP地址的分类方法,推理了A、B、C、D、E五类IP地址的取值范围;通过最后的随堂练习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巩固本课所学的知识。
学生理解了IP地址的分类方法,和各类IP地址的特点,达到了课标要求。
《IP地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地位
《IP地址》这一课是浙教版《网络技术应用》中第二章“因特网应用基础”中的第二节。
本章主要讲述了因特网的基础知识,是后续章节因特网应用的基础。
第二节讲述了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讨论了开发IPV6的必要性。
理论性、概念性的内容较多,在介绍理论、概念的同时,注意结合实际情况、采用学生比较感兴趣、易于理解的例子组织教学内容,尽量安排较多的学生活动时间。
本课主要探究IP地址的分类,结合学案要点,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学习,掌握重点内容的学习。
五、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节的重点应该放在IP地址的分类方法和分类原则,本节的难点为如何利用一半的思想进行IP地址分类。
六、课程设置
本部分内容设置为1课时,课型为新授课。
《IP地址》评测练习
班级姓名
1.在因特网上每台主机都有唯一的地址标识,它是()
A.IP地址
B.用户名
C.计算机名
D.统一资源定位符
2.关于因特网中主机的IP地址,叙述不正确的是()
A.IP地址是网络中计算机的身份标识
B.IP地址可以随便指定,只要和主机IP地址不冲突就行
C.IP地址是由32个二进制位组成
D.计算机的IP地址是全球唯一的
3.IP地址11000000101010000000000100000011一般写成()
A.192.168.1.2
B.192.168.1.3
C.192.168.1.0
D.192.168.0.4
4.IP地址中每段用十进制描述时其范围是()
A.0-128
B.0-255
C.-127-127
D.1-256
5.下列不能作为互联网上可用的IP地址的是()
A.201.109.39.8
B.127.0.0.1
C.21.18.33.4
D.120.34.0.18
6.以下属于C类IP地址的是()
A.10.10.10.10
B.191.168.100.1
C.202.99.100.35
D.225.210.10.1
7.对下一代IP地址的设想,因特网工程任务组提出创建的IPV6,将IP地址空间扩展到()
A.64位
B.128位
C.32位
D.256位
《IP地址》课后反思
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课程有所不一样,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
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基于自我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它是学好一门课的内驱动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持续学习热情。
所以课上让学生按小组进行比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是IP地址的分类,为了然给学生充分理解IP地址的分类方法,采用讲练结合、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完成本部分的学习。
《IP地址》课标分析
本节课是信息技术课程《网络技术应用》第二章“因特网应用基础”第二节“IP地址”的第1课时,学习内容包括“什么是IP地址”、“IP地址的组成”、“IP地址的格式”、“IP地址的分类”。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
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课程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本课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技能:知道IP地址的作用;理解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了解划分网络的方法;了解IPV6及其产生的背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列举生活中的案例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对
IP地址的感性认识;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让学生掌握
IP地址的格式和分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善于动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数据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