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浙教版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
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时分配计划表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编码”以及信息技术三节。
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
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
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
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网上资源检索”,掌握运用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在因特网上检索相关信息资源的方法;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评价标准,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信息的加工”,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分别是信息的编程加工和智能化加工、文本和表格信息加工、多媒体信息加工。
其中,多媒体信息加工包括音频、视频、图像三个方面的采集与加工,这部分是与初中教材相关内容衔接较多的一部分,是初中内容的深化,并且更注重应用性。
第三章中信息的编程加工主要依托VB程序进行介绍,通过体验一个完整的程序设计过程,让学生懂得用编程加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客观认识程序设计的本质,消除对编程加工信息的神秘感和畏难心理。
其后,通过体验几个智能化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
感受人工智能给人类学习、生活带来的影响,并了解其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探索新兴科学技术的兴趣。
第四章“信息的管理”包括“信息资源管理及其沿革”和“数据库系统”两个章节。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当前常见的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与方法,描述各种方法的特点,分析其合理性。
通过使用常见的数据库系统,感受利用数据库存储、管理大量数据并实现高效检索方面的优势。
掌握数据库管理信息的基本思想与方法。
第五章“信息的表达与交流”,本章主要培养学生利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板等方式进行信息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同时学习表达信息的知识和技巧,增强网络法制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使自己在网上的言行符合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交流渠道广泛地开展合作,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第六章“网页的设计与制作”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信息集成、发布和交流能力。
主要依托个人网站制作这一方式,介绍信息集成和信息发布的过程,学会发布网站、传播信息;了解信息交流的多种类型和交流工具,同时强调了信息安全、文明上网的重要性,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意识,健康负责地使用信息。
第七章“信息技术与社会”包括“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知识产权”、“信息的安全和保护”和“做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四节。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增强自觉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意识,负责任地参与信息实践。
树立信息安全意识,学会病毒防范、信息保护的基本方法;了解计算机犯罪的危害性,养成安全的信息活动习惯。
本册教材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很好地衔接了初高中信息技术课的相关教学内容,也为后续各选修模块的学习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每章的开头都有简短的前言,概括地表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本章的主旨;每节学习导言包括一则有趣的小故事和学习目标简述,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思考和探索;每一节所展示的资料也贴近日常生活、易于学生理解;正文两旁的注释栏补充了很多课外知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在每章的正文中加入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的实践活动,在每章的的最后还附有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本章练习,有利于学生对每一章内容进行巩固。
总的说来,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与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相适应,很好地体现了“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课程目标。
主要特色如下:
1、教材内容和编排合理、科学,重点、难点分布恰当;
2、教材活动设计与选材贴近生活,易于学生理解、实用性强;
3、在实践活动中,很多是以专题形式呈现,通过合作形式培养整体意识和团
结意识;
4、内容调理清晰,由浅入深,可操作性强,较好地处理了内容间的联系与衔
接;
5、强调技术素养与文化素养的双重构建,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与价值
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