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难点解决的教学案例
——逍遥游(节选)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诵读,背诵。
积累重点文言字词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绝对自由”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三段
1、学生齐读第三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以杯水类比事物必须有所待。
2、语言教学:
①本段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补出哪一种虚词?
本段前三句要补出4个“若”,解释为“如果”,这是由于句子里有3个“则”,解释为“那么”,补出后文意连贯。
例如:且夫(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②而:水浅而(连词,表并列)舟大也;而(连词,表承接)后乃今培风;而(连词,表承接)后乃今将图南;背负青天而(连词,表承接)莫之夭阏者
3、内容理解:
如何理解本段的论证方法?
类比论证。
以水喻风,以杯水可载草芥,不可载大舟喻大风可负大鹏,结论就是成功必须有所依赖。
对比论证。
有二重对比,一是不厚之风与九万里旋风对比,不厚之水载大物与载草芥对比,都是为了鲜明的指出凭借外物的重要性。
二、学习第四段
1、学生齐读第四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以比喻批驳蜩和学鸠无所待的说法。
2、语言教学:
时则不至:时则,有时就;不至,意译为飞不上去。
之:奚以之(动词,到)九万里而南为;之(代词,这)二虫又何知
南:以之九万里而南(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为
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奚以(介宾倒置,为什么,凭什么)之九万里而南为;之二虫又何知(知何,懂得什么)
3、内容理解:
①蜩与学鸠为什么嘲笑?
他们自以为得到逍遥,进入自由的境地。
②作者如何批驳蜩与学鸠?
以比喻批驳,“适莽苍”“适百里”“适千里”属于三个不同层面,当然凭借有不同。
蜩与学鸠至多属于“适莽苍”一类,根本无法理解鲲鹏,所以直斥其无知。
三、学习第五段
1、学生齐读第五段,并指定学生概括大意:例证寿命短的无法理解寿命长的。
2、语言教学:
及:小知不及(动词,比得上,意译为了解)大知
其:奚以知其(代词,他们,即小知、小年;这里作然的主语,俗称小主语)然也而:而(表转折的连词,可是)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内容理解:
①本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小知不及大知”承上文,小结第四段内容;“小年不及大年”启本段下文。
②如何论证“小年不及大年”?
例证:小年(朝菌、蟪蛄)――众人
大年(冥灵、大椿)――彭祖
本段作者深入阐述的是蜩与学鸠嘲笑鲲鹏的原因,全在于生命之短暂,其自身生命的局限性决定必然见识短浅。
可见“小知不及大知”与“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并列关系,而是深入一层。
作业布置:
1.文言句式
(1)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2)《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3)莫之夭阏者。
(宾语前置)
(4)之二虫又何知!(宾语前置)
(5)奚以知其然也?(宾语前置)
(6)彼且奚适也?(宾语前置)
(7)彼且恶乎待哉?(宾语前置)
2.古今异义词
(1)果然:古义:充实之状,文中为食饱之状;今义:表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2)虽然:古义:虽然这样;今义:转折连词
3.固定句式
(1)奚以……为?(表示反问,译为“哪里用得着……呢?”)
(2)其……?其……?(表示选择,译为“是……呢?还是……呢?”)
板书设计:
逍遥游庄子
2、世间万物皆有小大之辨:(自然界)
(1)小知不及大知(客观存在差别)
(2)小年不及大年(生命决定差别)
(3)汤之问棘(以史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