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

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
摘要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存在着一些约定俗成的

行为规范,这就是大学生的从众心理。本文对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进行了具体阐述
并详细的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

从众心理;群体规范

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存在着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选就餐地点,哪儿人
多去哪儿。网上买东西,同样的物品,看哪家店销售量大就去哪家购买。选旅游
景点时,依据是哪儿人多去哪。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就属于一种从众心理,也
就是我们常说的“随大流”、“爱扎堆”。一些人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之下放弃自己
原本所坚持的意见,改变自己的意见,去采取大多数人的意见,或者是看到别人
做什么也跟着去做什么,即使所做的事毫无益处。我们总认为一个人改变不了世
界,一个人在团体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在团体中往往会产生一些无形的压力,
这样的压力就是个人在思想认识和行为方式上与团体中的大多数人的意见相一
致。
1.大学生从众现象的具体表现

1.1 从众
近年来,大学的校园里攀比、奢华之风盛行。各种各样的消费,无论大件的
手机、电脑,还是小件的衣服,亦或是许多在校园里盛极一时的消费品,比如新
百伦NB(New Balance)跑鞋等,都能在学生中找到从中消费的迹象。大学生攀
比之风已形成一定的气候,许多同学穿名牌服饰,不是名牌的衣服不能入人之法
眼,而且在各种节日时总是讲排场,邀请众多的同学、朋友吃吃喝喝,即使自己
的经济状况并乐观,但还是以小充大。其实一些同学本不是十分乐于大手大脚的
消费,但随着学校的风气的变化只好随波逐流。
1.2 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同一个宿舍或同一个班级的同学之间进行
相互的勉励,集体的进行学习,集体考研或者考一些国家承认的证书,虽然这是
积极地学习从众的表现。每个人的人生计划不同,所要走的路也不同,这种跟风
虽然是积极的,但不是理智的,学生们应该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选择的去选择考
证,这样才会集中精力术业专攻。另一种情况是消极的、懈怠的学习从众表现,
平时上课时,看别人玩手机,自己也跟着玩,看别人不看书学习,自己也不去碰
书本。临近考试时才“临时抱佛脚”,或者在考试时作弊,这是非常不好的学习
从众的现象,不值得提倡。
1.3 择业从众
在社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许多大学生的择
业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他们考虑的较多的是现在的利益、眼前利益,因此大学生
在择业时具有更大的盲目性。看别人在某一行业很赚钱,只是看到别人成功的一
面,却不知道别人为此默默付出了很多。以为别人可以自己也可以,所以毫不犹
豫的去跟风,没有什么前期计划和准备,也不管自己能力、精力能否达到工作的
要求。而且许多大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也不跟从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
么,而是仅仅选择当下热门的职业。
1.4 道德从众
大学生的从众心理还影响着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次数,这主要在于大学
生在道德上存在着一定的从众现象。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不仅仅取决于自己,有
时候还受班级、宿舍成员的影响,例如一个宿舍的多数成员喜欢做公益,那么渐
渐地影响了这个宿舍中不喜欢做公益的人。当然还是希望,公益的事能从内心感
化。而不只是为了面子上过的去。这样即使换一种环境,这种影响也能时刻萦绕!
许多大学生对学校中存在着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不以为然,保持着中立的态度,这
就是道德的负面从众现象,这对于大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值得我们思
考。
1.5恋爱从众
在各种高压的高中时,老师、家长都会和我们说,高中这两年好好努力,到
了大学以后就可以好好放松了。来到大学以后去,像是被放生的金鱼,终于可以
自由的做自己想做的事。自然地高中时被压抑的情愫,有了释放的机会。但大学
校园里的恋爱极富感染性,很多同学恋爱了,其实这其中也存在着从众现象。一
些同学只是因为身边的同学恋爱了,所以才去恋爱。这其中会包含着很多不理智、
不正确的恋爱观。真的是自己想要的爱情吗?还是只是为了证明我不比别人差,
别人有的我也可以有。这或许也可以作为“毕业季、分手季”的一个原因吧。
2.大学生从众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从众现象并不死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的原因的。美国以为社会心
理学家曾说过从众的动机是由强弱的感觉对不从感到的难受构成的。伟大的罗杰
斯也曾经说过青年的行为在极大程度上是一种妥协。虽然保持大学生的个性是十
分重要的,但为了保持和同学之间的意见一致性可以放弃自己的意见,这样在大
学生看来也是必要的。
2.1 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对大学生从众的影响
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有着极为深重的影响,所以“群体归属”的思想对大学生
的从众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造就了大学生十分注重社会和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和
定位。还有就是我们的社会文化环境决定的,在我们很小的时候,家长给予我们
教育更多的是低调,别人不做的事自己也不要去做,还时常说起所谓的“枪打出
头鸟”,这种独立性在很小的时候就被扼杀了。大家都做的事才是对的,剥夺了
独立思考的权利。
2.2 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从众影响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主义价值观多元并存,使得许
多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进行选择,这是从众就成为大学生最好的选择。我过拥有
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蕴,经济的发展也在逐步的强大,现在全球化的观念深入人心,
我国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不断地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相融合,逐渐
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价值观渐渐地侵蚀着人们的生活。传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之中,新的价值观念在不断地逐步形成之中,由于尚未明确具
体,所以,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出现了许多问题,这不是大学生能够独立解决的。
这时,社会上许多人的观念大都不相同,自己的观念不能与社会相符时,大多数
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就成为了众多大学生争先模仿的对象。
2.3自身因素
首先,自信心的缺失。自信心是人们对自己的肯定,是面对抉择是否能果断
抉择的重要因素。个人的差异性决定有些人自信心强烈,而有些人自信心缺失。
自信心强的人,在面对抉择时,能客观理智的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择,较少的受
到他人的影响。相反,缺乏自信的人,更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把很多希望更多
的寄予在别人身上,更容易相信别人的选择是正确的.从而盲目跟从。
其次,规避责任的意识。从众给个人带来一定的安全感,觉得大家都这么选
择,应该是不会错的。再者,就是大家都这么选择,即使有错误,大家都有,有
问题也是大家一起承担,这样问题责任也就不算什么了,甚至有的人觉的和一些
人犯同样的错误也是光荣的。还有就是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
最后,就是畏惧孤独的心理。人都有一种群体归属感,害怕被排斥在外。这
种心理也是造成从众的主要原因。从众了 从能和同学朋友处在同一个圈子里,
才会有共同的话题。比如说对2014年网络流行语的关注或是最近网上都有什么
事件发生等等类似的,如果自己不跟着大众一样去积极的关注,当大家突然来一
句“有钱就是任性”,还真和别人聊不到一起,这样就不能融入到大家的共同话
题中。时间长了自然也就淡出了朋友圈了,害怕这种孤独,从众也就成了必然。
根据以上大学生从众的现象以及成因的剖析,大学生是最活跃的群体,是有
创造力,追求上进的群体。在大学生群体中,应该认识到从众心理的不可避免性,
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引导,避免消极不理智的从众对其产生影
响。发挥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使大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发展。

参考文献:
[1]邬强.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2]张敏,刘雪峰,郑福胜.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J].现代教
育科学,2009(7).
[3]张靖,关于大学生从众心理及原因的分析[J]. 创新教育.
[4]全永丽,大学生从众心理探究 [J]长春大学学报 201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