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摘要目的:对当今大学生从众心理进行分析,以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方法:文献综述法。
结果:影响大学生从众的影响因素包括:整体环境因素,大学扩招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教育资源不足,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情境的模糊性;群体因素,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影响;个体因素,知识经验和个性特征对大学生从众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1.引言1.1提出问题: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其中从众心理是讨论的热点之一。
对从众现象的科学研究最早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 )于1935年所做的被称之为“波动效应”(auto kinetic effect)的实验。
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界一直将从众行为看成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行为或态度的变化。
我国学者宋官东(2005)根据从众客体的性质,从“狭义从众”和“广义从众””两个角度作了论述。
他认为,狭义从众即“个体因多数人的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而广义从众则是“主体因客体影响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
李昱星(2003)将从众心理定义为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个人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
大学生从众是大学校园中的常见现象, 如考研、考级的形成; 过度消费、谈情说爱的蔓延; 择业的他控性等。
大学生从众有时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如学习上的从众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 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通过对模范人物行为的遵从, 可以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行为品质。
但大学生从众有时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如使学生压抑自己的思想和创造力, 影响个人潜力的发挥; 大学生对他人不良行为的盲从,也会导致个人行为扭曲。
因此, 大学生需要树立正确的从众观, 学会科学的理性从众, 克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和盲从, 接受从众客体正确的影响, 发挥自身的潜力, 挖掘自身的创造力, 培养自己正确的从众行为。
2.大学生从众心理表现及影响因素2.1大学生从众心理的表现2.1.1 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进入大学后, 每个学生都在探索大学环境新的学习方法, 寻求新的学习动力。
班级、宿舍每个成员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以及平时学习时间的利用都成了其他成员最直接的参照物。
他们在形成自己的学习特点的同时, 在某些方面也不同程度地与班级、宿舍大多保持一致。
不仅如此, 作息习惯、生活情趣、业余爱好也易趋同和从众。
大学生的学习从众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种是同班级、同宿舍的同学之间相互鞭策、相互鼓励的积极的从众, 一种是消极懒散、考试抄袭作弊的消极从众。
在高校常有这样一种现象,进校时实力相当并且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在一年左右时间, 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 出现明显的不同步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 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 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 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 曾有不少关于整个宿舍考取研究生的报道, 其积极的从众效应让人振奋。
除此之外, 在大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 集体迟到旷课、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不良现象也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出现于同一宿舍成员或相对集中群体。
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 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 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 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地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 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2.1.2生活从众。
大学生的从众现象在生活中更是有多方面的表现。
2.1.2.1消费从众。
当前的消费市场中,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 阅历尚浅, 群体较特别, 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
当代的大学生在消费方面有着强烈的从众心理, 相当一些大学生崇尚品牌, 讲究品位, 尽管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 却向往白领般舒适的物质生活, 攀比、模仿性的消费日趋明显。
名牌服装在身, 手提电脑不离,吃得高档, 玩得够派, 这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所羡慕、仿效的社会形象。
因此, 在一些学生中, 盲目消费、攀比消费、赶潮消费、媚俗性消费、面子消费、超前消费等高消费甚至浪费现象非常普遍。
其所占比例虽然不大, 但其绝对数不小, 而且对他人的负面影响也非常大2.1.2.2恋爱从众。
恋爱从众也是大学里常见的现象。
大学时期的学生正处在一个恋爱的季节, 成双入对的男女们形影不离。
但大学校园的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因盲目从众而产生了不理智、不正确的恋爱观。
同读一本书、同吃一碗饭在时下的大学校园里已是公开风景。
有的班级在某一阶段没有几人谈, 而另一阶段则出现了一群谈恋爱的; 有的寝室无人问爱, 有的寝室全在爱中。
大学校园内也不乏舍友或者同学怂恿某人追求某人的现象, 而这种怂恿往往发挥作用, 尤其是在宿舍熄灯之后的卧聊, 舍友之间交流各自心得, 未恋爱的羡慕恋爱的, 恋爱的鼓动未恋爱的,如此相互地激励便会出现恋爱传染、盲目从众现象。
很多谈恋爱的同学直言, 自己是因为别人都在谈, 自己感觉应该谈一个才谈的。
这些盲目从众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到了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行为, 有的甚至因为有这样的从众心理但现实中又难以实现而产生心理障碍。
2.1.3择业从众。
择业不仅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 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从众思想。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 毕业生就业日趋市场化, 许多大学毕业生常常受到外部就业压力和自身的心理因素如缺乏主见、自信不足、感情脆弱、抗挫折能力差、创新意识不够等的影响, 在求职择业时往往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 容易产生从众的心理和行为。
许多大学生的择业观带有较明显的功利性, 他们更多地考虑眼前的、现时的利益, 很大一部分大学生的择业意向还是面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城市, 认为理想的职业还是稳定的收入、安宁的生活、广泛的保障等。
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项统计显示, 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 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 这也是就业中很严重的从众现象。
一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基层需要人才, 最能锻炼自己, 却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 而且大家都往大城市涌就更加剧了大学生对大城市的向往, 根本就不考虑实际可能。
一些大学生在择业时始终抱着大都市情结和铁饭碗即公务员不放, 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学生在择业时对自己没有明确的把握和准确的定位, 一些人甚至在被某些企业单位已录用的情况下, 仅仅因为身边的好友或同宿舍的、同班的同学报考公务员、考研而盲目随从, 放弃了更适合自身将来发展的机会。
近几年公务员职位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目光, 千军万马挤独木桥, 据人事部对89 个城市的一项业统计显示, 虽然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 的就业岗位, 但却吸引了30% 大学目光。
许多大学生在就业中多盲目追求好岗位, 好地方,而忽略自身的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职位是否学以致用, 也不管是否是自己的专业特长、兴趣能力所及, 只是一味的选择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 结果高不成, 低不就, 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有调查显示将近一半的同学认为择业时有从众心理在作怪, 学生没有以冷静的头脑来明辨是非, 随波逐流地跟着别人走。
因此, 在就业中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会给大学生的择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2.1.4道德从众。
从众心理还影响着青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表现为大学生道德行为上存在着普遍的从众现象。
大学生参加献爱心募捐、青年志愿者、义务家教、手拉手互助等活动也有班级、寝室的差异。
许多大学生对别人损坏公物、考试作弊、旷课、夜不归宿等不文明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我们可以称之为“道德的负面从众”。
2.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分析2.2.1整体环境因素。
2.2.1.1 传统文化中的“群体归属”意识对大学生从众的影响.从众现象存在着重要的文化差异,罗德·邦德和彼德·史密斯用有关方法在17个国家作了133次试验,结果发现在集体主义社会(如挪威、日本、中国)比在个人主义的社会(如美国和法国)人们更容易从众。
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和“孝”的异化、导致了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着人格依附,个性在中国社会中一向没有地位。
人们把个体看作群体的一个细胞,一个极微弱的部分,个人应该绝对地遵从群体。
人的才能和价值表现在他人的评价上,是群体给予的,而不是本来就有的。
这使中国人尤其注重周围人的评价和社会的舆论。
从某种程度上讲,社会舆论和公众评价对中国人的性格的形成起了定向的作用。
有学者还提出中国文化是与西方“罪感文化”不同的“耻感文化”的观点。
罪感实际上是一种过错感,依靠对行为的理性判断,认识到自己某些行为中的过错,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
相反,在耻感文化中,人们则是依赖别人的反应引起自己的羞耻心,再由羞耻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控制。
这种通过羞耻感实现个体社会化的手段,不利于个体独立判断能力的培养。
一项中国青年价值观的本土化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 中国青年的价值选择总是与他人、特定的情境紧密相连,其‘个人’或‘自我’的概念总是与团体或他人相互依赖。
”2.2.1.2特殊的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的从众影响。
转型期社会价值观念的紊乱和多元并存,使大学生茫然而无所适从,从众成为最和道德转型的现实进程之中,加上全球化浪潮的涌动,各种文化流派呈现,多元的价值文化冲击着传统伦理道德的支点,复杂的社会现实侵蚀着价值体系的底线。
各种传统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正处于解构和重构之中,新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尚在明确化的过程中,出现许多新问题,是父母和家庭所解决和应付不了的。
此时,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观念,特别是自己群体中流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就成为大学生模仿的标准。
另外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情境的模糊性,从众心理的发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从众者所面临的问题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可能是客观存在的,也可能是人为造成的。
从众“在客观或心理上模糊的情境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以他人的确定行为为准则做出与他人一致的行为或行为反映倾向”。
情境的模糊性增强了人们对他人确定行为提供的信息的依赖程度,从而导致了从众心理的发生。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受教育机会,但大学生的学习目的、高校的培养方式、教学理念以及师生关系的变化,促使大学生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从而导致了大学生行为决策情境的模糊性。
2.2.1.3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师资力量不足也是导致大学生从中的原因之一。
大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生源质量下降。
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大规模扩招,使得精英教育被大众教育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