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作者简介]张教,刘雪峰,郑福胜,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在群体生活中,个体在从事某一活动时,经常会按照 群体大多数人的意见行事,自己不搞另一套。这就是从众 现象,也称从众行为。以往我们在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 生管理中,通常把这种现象简单地理解为“学生对大学生 活的适应过程”,而很少从更深层面去认真分析这个“过 程”对大学生思想、心理、人格发展的影响,以及这些影 响的利与弊。2007年10月至12月,由于课题研究的需 要,我们在大学生中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 回收有效问卷670份。调查的主要问题是大学生群体问题, 其中多项问题涉及到的大学生从众心理和从众行为,由此, 引发了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 一、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表现 大学生的从众表现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恋爱从众。在大学期间,同学之间年龄相仿。文化 程度相同.男女比例适当,时间和环境稳定,接触的频率 高,便于异性同学的接触和了解,这在客观上为大学生创 造了比较好的恋爱环境。所以,不少学生认为大学是恋爱 的最佳场所。虽然学校和家庭都不提倡大学生恋爱,但是 这丝毫不能阻挡大学生对恋爱的向往和行动,而且逐渐呈 现出低年级化的趋势,表现出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在问 卷调查中,大学生在回答谈恋爱的最初动机这一问题时, 仅有36%的学生选择彼此被对方的某些优点所吸引。而选 择看到大家都有男朋友(或女朋友),觉得自己单身没面子 的占12%,因为觉得大学生活单调,寻求精神寄托而谈恋 爱的占32%。当问及为什么用恋爱的方式充实生活时,有 相当一部分同学坦言,很多同学都这么做,所以自己也选 择了这种方式。可见,大学生恋爱从众较高,在这种心理 基础上的恋爱,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爱情”,就连他们自
响,大学生也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知行不统一”和意志品
ooo元比例达39.4%,月消费1
ooo
元以上的比例达27.01%,月消费300元以下的比例占 5.99%。按照目前全国高校的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在25% ~30%之间,这些学生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奖学金、勤工 助学等途径解决学费和生活费,但是这种收入是非常有限 的,基本上是专款专用。很显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消 费是不合理的。另外,有手机的为6 024人,占调查人数 的89.4%,有MP3或MP4的占47.82%,有电脑的学生 占33.1%,有数码相机的学生占15.51%。即使是经济困 难的学生多数也都有手机,理由是“别人有,我没有不方 便”,这就加大了他们的经济支出。学生对。你月底若有余 额会怎么处理?”的回答:选择。存人下一个月的生活费” 占50.2%,选择。存人银行以备后用的”占36.2%,选择 “马上花光”的占9.5%,选择“做点小买卖”的占4.1%。 尽管大学生每人的生活费用支出不同,但他们中的大多数 生每月生活费基本没有盈余,而其中的很多消费都存在着 从众的倾向和心理。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分析 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总是隶属于某个群体,成为群体中 的一员。生活经验告诉人们,与他人或更多的人在某些方 面保持一致,会为个人的生活带来益处。同时,众人提供
己也说不清楚。所以,很多学生戏称他们的恋爱是在。练 爱”。这种缺乏心理准备、缺少真挚感情和理性选择的恋 爱,自然经不起任何挫折。这也是大学生恋爱成功率较低
的重要原因之一。
2.就业从众。大学生就业从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就业信息的从众。伴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和就业市场 的完善,社会和学校都尽可能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服务。 大学生就业信息服务不仅渠道多,而且也很畅通。但是我 们在调查中却发现,在就业信息的选择上,46%的学生首 选同学之间的相互传递;其次选择学校通知或校园就业网 的占41%,第三选择浏览其他网站的占35.8%。而向辅 导员或老师询问的只占15.8%。由此可见,大学生的信息 来源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客观和不准确的。如果毕业生 能够比较客观和认真地分析就业状况时,信息的可信度就 高。但是,当一些毕业生因个人原因遭遇就业挫折时,往 往会以专业不好、社会不需要等理由来解释就业形势。以 掩饰自身的不足或要求过高.这就会给其他人传递错误信 息。在就业压力大和学生的心理处在焦虑状态的情况下, 这种错误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快,从而使许多学生都会受 到不同程度的干扰而作出不够冷静的选择。二是职业选择 的从众。在问及。本科毕业会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吗?为 什么?”有22%的学生选择了“大家都考,考了再说”。对 “如果您现在距毕业只有一年或更少的时间,您身边的人都 忙着考证,您会选择什么”这个问题时,有21.6%的学生 选择了“跟着大家走,别人考什么我就考什么”,22.1%的 学生选择了。无所谓.到时再说”,而只有7%的学生明确 选择了。不考”。在回答。现在高校中流行‘考证热’,你 或你身边的同学考证主要是因为”时,。自身有兴趣”的占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群体环境中大学生思想和心理教育对策研究”
(项目编号
ZC0087)的研究成果.
一123—
万方数据
26.5%,“因为大家都去考,不考无形中就少了一份资本” 的占27.8%,。都说有用,为以后作准备”的占59.2%。 3.违纪从众。大学生违纪行为一直是我们高度重视的 问题,其中考试作弊已成顽疾,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学 生道德意识的淡薄和缺失。我们在调查学生存在考试抄袭 和舞弊心理中发现,认为学校监管不严的占32%,认为看 到其他同学作弊心理不平衡的占36%,认为只要技术高、 肯定不会被抓的占22%,对此问题说不清楚的占28%。在 另一项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 “学术道德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很多同学写论文以抄 袭为主,东拼西凑。你的看法是”,持坚决否定态度的仅占 17%,而表示。这样做是错误的,但同学们各有苦衷”的 高达49%。甚至有12.5%的学生表示这种现象“很正常, 应付作业都这样”。我们必须承认,当前大学在管理、教育 体制和社会价值判断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但这不 应成为大学生违纪的理由。因为大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达 到了可以辨别对错和真伪的水平,他们也有能力掌控自己 的行为。但是,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中有相当 一部分人对作弊的行为是持同情态度的。以往我们经常用 “知行不统一”来对大学生的行为进行判定。而群体的思维 和行为的影响也是其重要的原因。 4.消费从众。2006年10月至2006年12月,我们就 大学生消费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涉及吉林大学 40个学院,124个专业。大一到大四的本科学生7 800人, 收回有效问卷6 74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86.45%,其中 生源来自城镇的占50.99%,来自农村的占49.01%。通过 调查我们得知,有86.8%的学生主要经济来源靠父母。学 生月消费额在500
现代教育科学 高教研究
MoDERN EDUCATIoN SCIENCE 2009年第4期
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与分析’
张敏 刘雪峰 郑福胜
[摘要]群体环境和群体氛围对大学生会产生各种心理压力,为了求得心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 冲突,很多大学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选择从众的行为。大学生的从众主 要表现在恋爱、就业、违纪行为及消费等方面。对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独特的视 角认识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众行为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123--03
和实效性。
件往往特别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关注,如果我们抓住时机, 积极开展有效的宣传,造成一种社会舆论,形成一种积极 的氛围,使大学生感受到一定的心理压力,再附之积极有 效的引导,会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正确的行为。久 而久之,学生会逐渐提高其认知水平和判断能力,形成科 学的思想观念,选择正确的言论和行为。 2.在思想教育中融入群体心理教育与引导。以往我们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心理教育时,比较注重学生个 体心理的教育和引导,而对学生群体心理的研究和重视不 够。对这个问题我们也进行了分析,其主要的问题是,大 学生群体行为产生的过程、群体行为的激烈程度等诸多问 题都与其群体心理的发展、演变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 群体的规模越大,群体对个人的压力就越大,个人就很容 易产生从众行为。所以对大学生进行群体心理教育和引导, 不仅对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而且也是 我们思想教育工作中一项不可忽视的内容。 总之,大学生从众行为是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一个比较独特的视角认识 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从
质薄弱等问题,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对于学生 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如不加以阻止,任其泛滥,也会使更多 的学生感到负面压力而不敢坚持正确的观点和行为。如此 下去,不仅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以及人格的形成产生负面 的影响,而且还会导致学风校风乃至社会风气的败坏。
三、大学生从众心理与行为的教育与引导
对大学生从众行为的研究也不都是局限在消极方面的,

的各种信息不仅多而且可能更加全面可靠。这使个体能够 参与更多的社会活动,保持与社会生活更多的了解与接触。 尽管现代化的通讯手段非常便捷,但是离开了众人提供的 信息,个人几乎难以活动。这在大学生中表现得相当突出。 因为大学生群体比较稳定,个体要和群体中的其他人共同 生活、学习,从学习、日常生活到选择参与各种活动,他 们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他人的看法和意见,特别是他 人对自己的评价。这就会使人在心理上感受到一种无形的 压力。在压力面前,个体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考虑其他人 的意见或群体的要求。也有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内心自卑, 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场,独立承担相应责任,选择从众就代 表了与众人一起进行责任分担,更能让他们避免窘境的出 现。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处于成年早期的人的社会化 需求主要是在家人之外寻求归属对象,大学生有强烈的被 他人理解和尊重的需要,他们特别重视群体评价。因此为 确保所采取行为不被排斥惩罚,很多大学生在大多数人的 意见面前通常会选择“随大流”。如果按照多数人的意向行 动,虽然不一定符合自己的个性和想法,但是。随波逐流” 是安全的、不担风险的,而且容易受到群体内成员的欢迎。 社会心理学认为:。个体在群体中常常会不知不觉地受到群 体的压力,从而在知觉、判断、信仰以及行为上,表现出 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行为倾向。”①许多大学生也像现实 中的不少人那样,在一些问题上采取从众行为,以求得心 理上的平衡,减少内心的冲突和压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一定的心理与行为习惯。 另外,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是比较规范和严格的。 由于共同生活和活动的需要,大学生群体中就形成了一些 规范,主要包括国家法律、学校的校纪校规,以及大学生 根据校园生活的特殊性和未来社会对他们的要求而约定俗 成的一些行为规范。当某些规范在不断得到认可后会形成 一种力量和心理尺度,成为大学生对自己和周围的人进行 道德和行为判断的标准。“群体规范在群体中一经形成。便 具有一种公认的社会力量,并不断内化为人的心理尺度, 成为对各种言行的判断标准一。而群体要保持其稳定与协 调,也需要利用一些规范来调解群体中的各种关系、规范 个体的行为。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事务变化的复杂性, 价值取向的多样性,使大学生在很多问题上无法作出准确 的判断,他们面对多重选择难免会产生许多的困惑和不解。 就总体而言,大学生群体的行为规范和遵纪守法的思想意 识都是比较高的,但是由于受到社会风气和其他因素的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