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_邬强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_邬强

2009年第1期总第177期黑龙江高教研究H e ilong jiang R esearches on H igher EducationN o .12009seria.l N o .177收稿日期:2008-07-12作者简介:邬 强,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党总支副书记,讲师,主要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邬 强(惠州学院经济管理系,广东惠州 516007)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形式,剖析了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提出要针对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客观实际,发挥从众心理在当代大学生中的积极影响,抑制从众心理对当代大学生的消极影响,引导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关键词:大学生;从众心理;对策中图分类号:G 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2614(2009)01-0097-03从众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中受某个群体的影响,最终放弃自己的意见,转变原有的态度,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现象[1]。

通俗地说,从众就是 随大流 、 人云亦云 。

如遇到意见分歧,本来你有自己的态度和想法,但当这种想法与大多数人不一致时,你可能会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迫于多数人 无形的压力 ,最终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随大流。

一、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外在表现1.消费从众。

高校校园里不乏 穿衣戴帽各有一套,抽烟喝酒各有所好 ,大学生讲名牌、讲排场、比阔气已形成风气。

有些大学生无视自己的经济基础,下餐馆、赶舞场、览名胜、春游、秋游、过生日、会朋友、吃奖金、喝补助,名目繁多,五花八门。

这是一种消极的从众行为。

2.学习从众。

学习从众是大学生中最常见的从众现象。

据调查,入校时随意安排的学生班级之间、宿舍之间,一年左右时间,便在各个方面显示出不同层次,出现明显的 不同步 现象。

大学校园里常会看到一个宿舍集体活动的景象:一同吃饭,一同上自习等等。

优等生、英语过级、研究生录取等相对来说,班级、宿舍都比较集中,如某高校有个班5名考上研究生,竟都是同一舍员。

除此之外,在大学生中还存在着一些消极的学习从众现象,如学生的考试作弊。

有的学生从主观上并不赞成作弊,但是看到少数原来不如自己的同学通过作弊取得了好成绩而且没被发现,就会对自己的信念产生动摇,进而带着一种不正确的理性从众观或盲目从众也参与作弊,以致对自己各方面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的大学生甚至还说: 大家都作弊,不作弊的学生反而是傻瓜。

3.恋爱与性观念的从众。

一方面,大学生随着生理上性的成熟,逐渐产生了接近异性、追求爱情的渴望,加上西方 性解放、性自由 思潮的冲击,更触发他们较强烈的性体验想法;另一方面,校园恋爱极富感染性。

一些大学生认为谈恋爱或被异性朋友追求证明自己有魅力、有能耐,而一些无人问津的同学则会感到寂寞、失落和低人一等,很容易形成一种心理压力。

据某高校进行的一项最新大学生性观念抽样调查显示,近40%的大学生不介意自己的伴侣是否是处女(或处男),约50%以上的大学生认为性行为可增进爱的发展[2]。

正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一些同学在思想和行为上才趋同于同宿舍、同班同学或老乡的恋爱观和性观念。

4.入党从众。

对大学生入党愿望的调查结果显示,85%的学生有入党的愿望并主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如此高的比例,经过分析,不难发现部分学生的入党愿望来自于父母的压力,但更多的学生则从众于周围的同学或老乡,看到别人递交入党申请书,自己不递交好像不合群、不积极要求进步似的。

5.择业从众。

择业不仅是大学生关心的问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严重的从众行为。

追热门,随大流是择业中的常见现象。

现在的大学生在就业中多盲目追求好岗位、好地方而忽略自身的条件、职业特点和社会整体需求。

近几年公务员职位吸引了很多大学生的目光,千军万马挤 独木桥 。

据人事部对80多个城市的一项就业统计显示,虽然公务员职位只为大学毕业生提供1%的就业岗位,但却吸引了30%大学生的目光[3]。

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考虑职位是否学以致用,也不管是否能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只是一味地选择高薪高酬、福利好的职业和单位,结果高不成、低不就,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另外,据国家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一项统计显示,许多学生求职的理想地点是北京、上海及沿海发达城市,稍偏远的地区就不予考虑,这也是就业中很严重的从众现象。

一些学生虽然意识到基层需要人才,最能锻炼自己,却又怕基层条件差,埋没了自己的才能,而且大家都往大城市涌就更加剧了大学生对大城市的向往,根本就不考虑实际可能。

因此,在就业中大学生的从众心理会给大学生的择业带来很多消极的影响。

二、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1.大学生从众心理的原因探讨大学生从众心理原因必须深入到主体内部,挖掘从众行为发生的心理根源。

根据从众新论的观点,我们可以发现群体环境、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

群体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及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有句古话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群体环境常常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群体易使个体产生对其的信任。

对群体越信任,个体就越容易改变自己的行为而从众。

调查表明,部分大学生把 信得过 的老生、老乡作为他们学习的 楷模 ,盲目从众。

在学习上表现为 老生老乡怎么学就怎么学 ,在遵守校规校纪方面表现为 向老生老乡看齐 ,如此容易导致 从良则良,随莠则莠 [3]。

二是群体的压力大,容易超过了个体的心理承受力,个体就会对偏离群体的行为感到不安,从而产生从众行为。

如有的大学生假期里本来自己有安排,但同宿舍的许多同学都相约去旅游,感到自己不去不好,于是放弃了自己的主意,只好随大家一起去旅游。

三是群体意见的一致性程度很高,使个体不得不与群体保持一致。

如在一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众中,如果赞成某一观点或采取某一行动的人越多,个体所受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就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

如果这个班级、小组、同伴群体很有吸引力,内部很一致,也容易使个体遵从群体的意愿。

四是群体的规模和内聚力也影响个体的从众心理[4]。

群体规模越大,内聚力越强,个体就越容易从众。

个体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产生从众心理的另一主要原因。

如果个体的自信心不足,缺乏决策能力,就难以形成自己的主见,从而产生从众行为;如果个体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正义感不强,缺乏原则性,则容易随大流。

多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经过多年的扩招,使得精英教育被大众化教育所取代,由于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判断力和自信心,没有自己的主见,人云亦云,加上现在大学生基本是独生子,他们事事依靠父母,这种依赖心理在短期内依然存在并导致依赖他人,盲目从众。

2.大学生从众心理的作用大学生从众心理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其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容易达成共识,有利于增强集体意识,同时也有利于良好作风、习惯的养成。

如大学校园中的各种社团的招新;学习上的从众可以在大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风气,创造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其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依赖性强,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变成思维相对迟钝、准确性差,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无主见和墨守成规。

总之,我们要积极发挥 从众 的积极影响,避免 从众 的消极影响,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研究大学生从众心理,对于优化群体结构,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影响,防止其消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从众观的对策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是客观存在的。

为了使当代大学生能健康成长、成才,我们必须了解大学生从众现象,研究与分析大学生从众的原因,正确引导他们合理利用从众心理的积极作用,防止其消极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从众观、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使他们遇事和看待问题时,既要慎重考虑多数人的意见和做法,也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分析,从而使判断能够正确,并以此来决定自己的行动。

1.积极营造和谐的群体校园文化氛围。

加强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

民主和谐的群体校园氛围,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学生在情感上感到认同,依赖于这个团体,从而增加团体凝聚力。

首先,积极倡导公平竞争和谐校园氛围。

倡导公平竞争和谐校园氛围,就需要一个宽松、民主、身心开放、畅所欲言的教育、学习环境。

据调查,当代大学生容易从众者的个性明显存在下列特征:对事物辨别、判断能力差,缺乏主见,重视权威,墨守成规,缺乏自信。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科学管理,保持与学生的平等地位,不以权威者自98当代大学生从众心理分析及其对策居。

在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既要注重激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倡导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对他人意见提出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独创性见解。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对他人意见的容忍态度,群体成员之间相互容忍他人观点、相互碰撞、补充和启发,共同解决难题,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和群体成员在解决问题中的各自不同的作用,从而建立相互支持的和谐群体校园氛围。

其次,我们要积极发挥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正向激励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对非正式群体自发形成的良好舆论、行为规范应加以鼓励和引导。

教育者在活动指导过程中,通过 角色期待 、 兴趣诱变 等积极的心理暗示法,达到制止大学生消极从众的目的,使其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对不良的舆论、规范,则应通过说理、说服等形式加以转化或制止。

再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帮助学生增强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及意义。

一般来说,高创造力者都具有自我承认、自我统一、自信甚至自负的气质特征。

他们往往能从内在精神活动中获得力量源泉,能妥善处理自我内在的感受和情绪,也就是说,他们能充分肯定自我潜能的存在,并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它。

如开展迎新生系列活动,通过活动使新入学的大学生尽快调整自我,融入集体,找到归属感,防止依赖心理;又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参加大学生各类挑战杯竞赛等活动,使大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对不盲目从众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实践证明,积极向上、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活动是帮助大学生丰富内心世界、扩大人际交往、增强自我意识的重要载体。

在组织活动中,要做好活动前的各种准备工作,要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参与为目标,内容应不断更新,形式应活泼有趣,使参与的学生有施展才能的空间[5]。

同时,我们积极探索真理,营造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的灵魂。

在德育宣传工作中,一方面加强宣传的方向性和说理性;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积极向上的学习、科技活动,努力创建一个充满学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文化氛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