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
有时候,我们身处的环境会阻碍、限制我们的能力和事业的发展。
这个时候,我们有两种选择:一是改变环境,使之适应我们能力和欲望的发展需要;二是调整自我,使自三适应环境。
识时务者为俊杰常言道:识时务者为俊杰。
一个人要想求得发展,并非一日之功,而是一个积累的过程,需要与时代的节奏同步。
也就是说,在时势变化时,你必须跟上“节拍”,以变应变,寻找出路,不然你会处于被动地位。
所以,我们必须能顺应时势,善于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行动方案,这是我们适应现实的一种方法。
在这里我们以曾国藩为例,从他一生“三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成大事者“善识时务”的人生策略。
曾国藩的为人处世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灵活辩证的处世态度和方法。
虽然他勤于功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恪守仁义的宗旨未改,但在为人做事上却是一生“三变”。
有记载说:“曾国藩一生‘三变’:书字初学柳宗元,中年学黄山谷,晚年学李黄海;而参以刘石,故挺健之中,愈饶妩媚。
”这是说习字的“三变”。
“其学问初为翰林词赋,即与庸镜海太常游,究心儒先语录,后又为六书之学,博览乾嘉训诂诸书,而不以宋人注经为然。
在京为官时以程朱为依归,至出而办理团练军务,义变而为申韩。
尝自欲著《挺经》,言其刚也。
”这是学问上的“三变”。
纵观曾国藩一生的思想倾向,他是以儒家为本,杂以百家通用。
各家思想,几乎在他的每个时期都有所体现。
但是,随着形势、处境和地位的变化,各家学说在他思想中体现的强弱程度又有所不同,这些都反映了他深谙各家学说的“权变”之术。
曾国藩的思想一生有“三变”:早年在京城时信奉儒家,治理湘军、镇压太平天国时转为法家,晚年功成名就后又采用了老庄的道家。
曾国藩扎实的儒家功底,是在做京官时期打下的。
他用程朱理学这块门砖敲开了做官的大门之后,并没有把它丢在一边,而是对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同时在理学素养上也有了巨大的飞跃。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发挥了儒家的“外王”之道,主张经世致用。
曾国藩对儒家,尤其是程朱理学的深入探究,是他这个时期的重要思想特点,而对于这一套理论、方法的运用,则贯穿了他整个一生。
太平天国起义后,曾国藩返回故里,组建了一支湘军。
在对待起义军和管理湘军的问题上,他的一系列主张措施表现出他对法家严峻刑法思想的极力推崇。
他提出要“纯用重典”,认为只有采取烈火般的手段才能处理好一切事情。
而且,他还向朝廷表示,即使由此而得残忍严酷之名,也在所不惜。
他设立审案局,对所捕农民严刑拷打,任意杀戮。
同时还规定,不纳粮者,一经抓获,就地正法。
在他看来,儒家的“中庸”之道,在这个时候是行不通的。
曾同藩在为官方面,恪守的却是“清静无为”的老庄思想。
他常常表示,于名利之处,须存退让之心。
太平天国败局已定,即将大功告成之时,这种思想愈加强烈,一种兔死狗烹的危机感时常萦绕在心头。
他写信给弟弟说,自古以来,权高名重者没有几个能善始善终,而要将权力推让几成,才能保持晚节。
天京攻陷之后,曾国藩立即遣散湘军,并做出了功成身退的打算,以免除清政府的疑忌。
曾国藩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倾向,说明他善于从诸子百家中吸取养分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在曾国藩身上,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基因,正是这些基因,才使曾同藩成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三个不朽”人物之一一。
当今社会,各种事物都在飞速发展变化,因此深处其中的人,必须审时度势,顺势而变,才能取得成功。
在磨炼中完善自己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我们必须经受社会和环境的考验,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
如果人们不能承受一时的挫折,或者不能重整旗鼓的话,那一个人的一生就会在悔恨和痛苦中度过。
去过人才市场的人都知道,虽然是不同的公司招聘,但他们都需要应聘者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也就是说,只有在严峻环境下磨炼、打拼出来的人,才可以做一个好员工、好领导。
因为一个人经过一定程度的磨炼之后,在各方面都会发生一些变化,而这些变化通常对以后的发展是有利的。
只有通过磨炼,我们才能放弃以前所拥有的陈旧的东西,才能培养和提高适应新岗位的能力。
对于为人处世来说,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有可能在实际操作中得心应手,待人接物时避免偏激和极端。
当然,这里所说的磨炼,并不是鼓励人们在某个地方待一段时间之后就马上跳槽,而是要求人们在磨炼中更好完善自己、突破自己固有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从而改进自己在工作中的态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法。
我们从索尼公司的招聘制度上可以了解这一点。
“如果你想进入本公司,就拿出你的忠诚来”,这是每一个到索尼公司应聘的人经常听到的一句话。
索尼公司采用的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序列工资制,也就是在公司辈分越高、越有功绩的人,工资越高。
一旦进入公司就要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公司,任何人都会以此为荣,对公司忠心耿耿。
索尼公司认为,一个不能忠于公司的人,即使他再有能力也不会被录用,选择只有一次,要么成为公司的终生员工,要么彻底被排除在这个组织之外。
他们对“忠诚”是这样诠释的:在这里衣食无忧,但你必须积极进取,努力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积累自己的工作经验,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得到一份“奶酪”。
这就需要依靠个人从以往的磨炼和学习中获得知识和经验。
磨炼是一种不可多得、无法取代的经验,只有经过磨炼的人才能担当重任。
人生的磨炼就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学习过程,需要每个人都能正视每次挫折和失败,从中找到失败的原因,进而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
磨炼,可以使一个人成长和成熟起来,《中庸》说:“学习更多的知识;认真考证所学的新知识;用心去思考它;清醒地辨别是非;在实际工作或为人处世中应用它。
”这就是一个磨练的过程,只有不断地从日常的学习、工作中获取新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才会有足够的信心和资本去应对前面的挑战。
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直接的影响,任何一个环境都有可供发展的机遇。
紧紧抓住并且利用这些机遇,不断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自己的观念、行动和目标,我们就能在社会竞争的舞台上站稳自己的脚跟,开辟一片天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寻找适合自己的环境”。
环境影响着人的命运,人也能反作用于环境。
环境是可以改变的,即使大的社会环境是我们普通人无法改变的,但是我们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自己所处的小生存环境。
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事例。
一个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被分配到一家企业的工会做宣传工作。
最初的时候,他很苦恼,认为自己的工作与所学的专业不对口,在这里长时间工作下去,不但自己的专业会荒废掉,而且前途也被耽误了。
于是,他开始四处活动,想到一个适合自己发展的环境中去。
可是,几番折腾,都是无功而返。
他发誓要改变“英雄无用武之}也”的状况,就找到工会主席提出了自己要为企业筹建乐队的计划。
此时这家企业刚从低谷中走出来,扭亏为盈,为了谋求发展,想大张旗鼓地宣传企业形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所以对于这位大学生的提议,领导们欣然同意。
之后,这个大学生开始跑基层、寻人才、买器具、办培训,不到半年,乐队已经初具规模。
两年以后,这家企业乐队的演奏水平已经在全市属于一流了,而这位大学生也成了全市知名度很高的乐队经理。
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位大学生完全改变了自己所处的环境,化劣势为优势,不但开辟了自己施展才能的用武之地,也培养了自己的管理才能,为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身处适合自己的环境,我们自然可以大胆前行、大有作为,但若身处不利的环境,我们也应该明白,有时候,单纯地适应环境并不是我们利用环境资本的最好方式,适应环境大多是我们无法改变现状的一种无奈选择。
天地万物都是环境选择的结果,但是人类的进步使我们能够主动选择和改变环境,前人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能够选择的范围内,积极主动地选择对个人发展有利的发展环境才是掌握机遇的明智之举。
可以这样说,一个人对环境的认知、选择以及创造环境的切人角度和力度,决定了他一生事业的最高成就。
在你的一生中,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你都要不惜一切代价,选择进入能够激发自己潜能的氛围中,选择和打造最适合自己的环境,获得人生的最好发展。
这对于你着手的事业,对于你一生的命运变化,都有着莫大的影响。
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兵法云:“能相地势、能立军势、善以技、战无不利”,意思说创势、造势、依势就能成就自己的江山,顺势才能造势,顺势而为才能“水到渠成”,唯有水到渠成才能理所当然。
因此做人要顺应形势的发展而变化,随时以变应变,在关键时刻选择有利于自己的最好形势而进行调整。
如果执迷不悟,不识时务,可能就会离我们所追求的目标越来越远。
下面以一则有意思的古希腊寓言来说明这个道理。
一头驴听了蝉的叫声,觉得很好听,便头脑发热,要向蝉学习唱歌的方法。
在驴的苦苦哀求下,蝉答应教它,并告诉它:你必须首先学我一样,每天以露水充饥。
驴照着蝉说的做了,结果饿得只剩下一口气,倒在地上再也起不来了。
我们必须根据自身的条件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事业,如果忽略自身的特点,就会像这头驴一样落得一个可笑而又可悲的下场。
所以,我们在误入歧途时,能够及时地加以反省,总结经验教训,根据自身的条件来设计自己人生发展的方向,那么就有可能取得所期望的成绩。
歌德年轻的时候,立志要成为世界知名的画家。
为此他一直沉溺于变幻无穷的色彩世界里不能自拔,他付出了长达十年的时间,但收效甚微。
在40岁那年,他游历意大利,在欣赏了真正的艺术杰作后,恍然大悟,发现自己在绘画方面是难有成就了。
最后他做出了抉择:放弃绘画,转攻文学。
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和摸索,歌德最终成为一名伟大的诗人。
晚年他在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时,感慨道:“要发现自己多不容易,我差不多花了半生光阴。
头脑发热的青年们千万不要盲目相信兴趣。
改变自己的初衷需要神志清醒,只有通过欢喜和苦难,才能学会什么应该追求和什么应该避免。
”众所周知,放弃自己的追求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半途而废总是让人觉得遗憾。
但是,当你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而一无所获时,你就应该重新估价自己追求的价值了。
歌德就是意识到十多年的劳动毫无价值才断定自我设计有误的。
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是一个痛苦的探索过程,但是这个过程是每一个成功者必须经历的。
有人说这是一个不确定的年代、多变的时代,要懂得如何适应变化,掌握变化,才能在每次挑战来临前做好准备。
世界的变化是有规律可循的,不是乱变、善变、诡变,只要清楚到底有哪些变化,就可以掌握变的主体,只要掌握“变”的核心,就可掌握“变”的准则。
因此,做人要善于因势利导,择势而为,这才是为人处世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