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戈公振的新闻思想

论戈公振的新闻思想


54
新闻三昧 2 006.12
・充电乐园・
刷俱佳,而不善于分配是永与读者无 谋面之机会也。[7]当时报纸发行的主要 ” 方式有直接发行和批购代发等,凡直 接订阅者,本地区的由报馆本部派人 专送, 外地的则由邮局寄递 间接订阅 ; 者, 本地区由报贩批购, 外地由分馆或 “代派处” 发售。 戈公振分析了我国报 纸销售中的很多缺陷,比如报纸上没 有设置新闻导读,偏远地方没有售报 处, 对现有客户没有跟踪服务, 服务态 度不好,报社本部不对分馆进行指导 等。同时,戈公振还对 “报纸之销数, 名馆常秘不以告人, 否则即以少报多, 更不可信” 的不良现象提出批评。 从长 远来看,要培养稳健有序的报业发行 竞争体系, 就得要建立透明、 诚信的报 纸销量的监督核查机制。 校里学知识, 然后再去报馆实习, 学校 教育所传授的新闻业务知识和技能必 须经过实践的检验。 此外, 他认为, 做 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记者,必须有良 好的修养,先给采访对象一个良好印 象 要走进火热的生活, ; 才能得到第一 手的新闻资料。戈公振还主张新闻学 应该成为一种国民必修课,因为报纸 是一个国家总括的文化现象,每个中 国人, 特别是每个中国青年, 都应该懂 得报纸的性质、 作用以及读报方法。 这些见解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和提 高国民的媒介素养,依然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 以讨论报纸之最高目的,期合乎人群 之需要。[12] 这种观点较早地从受众层 ” 面考察中西近代报刊的差异,在他看 来, 报纸本身是为公众而刊行的, 因而 报纸应该承担陈述、评议公众事务的 义务。 但当时报纸只重视所谓的 “名 人”“要人”的文电,大半是“私见” 、 而非 “公论” 戈公振呼吁报界多关心 。 社会问题,尤其是主持笔政者要胸襟 开阔, 把目光转移到普通民众身上, 给 予平民抒发意见的机会, 这样, 才能避 免固执己见,寻求真理。 (三) 舆论引导需与强固的职业结合 中国的政党报刊对政治派系的依 附关系, 让报界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 戈公振主张报纸应该像西方国家那样
[3] 收入十分之九而强。 当时我国报业因 严重缺乏资金支持,不得不依附于各
告虽为商人所登载, 亦由商人自负其责, [4] 然一经报纸宣布, 遂影响于社会” 所以 。 他指出, 广告既为商业发展的历史, 也 是文化进步的记录,不仅是工商界推 销产品的一种手段,更负有宣传文化 与教育群众的使命。即使是维持报纸 生存的广告,其内容对大众的影响也 不容小觑。他还主张报纸特别是商业 报纸, 可特辟专栏, 研究广告学, 以引 起商人对广告的兴趣,认为这是报纸 经营的“天职” 。 (三) “合作化”重视发行工作 经营 , 戈公振比较了当时中西方报界的 实力,认为中国报业发展现状与西方 发达国家差距太大, 目前不宜做 “无谓 的竞争”而应该寻求合作, , 集中资本, 开发资源,才能争取到民族报业的生 存空间。他主张, “一、毋竞争。所谓 毋竞争, 似与目前报界情形相矛盾, 因 为报馆和报馆, 记者和记者, 为推广销 路, 招揽广告, 刺探新闻, 无一不在钩 心斗角, 互相争胜, 但是我以为中国的 报纸如与欧美日本比较,尚觉相差太 远, 我们自己只可携手相扶同向前进, 但求目标不错, 自有达到之一日, 不宜 作无谓的竞争,以致互相掣肘。 [ 5 ] ” “二、 现在要说合作化了, 报馆和报馆, 记者和记者, 彼此竞争当然很激烈。 但 是于全体有关系的方面,没有不合作
一、报刊业务观
(一)版式艺术化,副刊“兼收并 蓄” 戈公振认为, “文义有深浅, 而图 画则尽人可阅 纪事有真伪, ; 而图画则 赤裸裸表出。 盖图画先与文字, 为人类 天然爱好之物。 虽村夫稚子, 亦能引其 兴趣而加以粗浅之品评。[1]就副刊革新 ” 而言,他主张: “吾意副刊之材料, 必 以文艺为基础,如评判、小说、 诗歌、 戏曲与新闻之类,凡以引起研究之趣 味者, 皆可兼收并蓄, ……报纸为力避 单调之弊, 与迎合各方面读者计, 每周 供给以专门之材料,亦时势之所要求 也。[2]在他看来, ” 副刊既可以是提供知 识, 讨论和指导学问的专门周刊, 也可 以是以趣味为主的综合性刊物。 戈公振特别强调报纸的编排、印 刷质量。 他认为摄影和图片, 是构成一
条好新闻的 “新式武器” 1920 年, 。 他 首创 《图画时报》 内容以中外大事为 , 主, 用道林纸铜板精印, 图文并茂, 开 我国画报之先河。 从1930 年开始, 申 《 报》 由戈公振任主编, 出版了一种 《星 期画刊》 随报赠送, , 采用外国先进影 写技术, 铜版纸套色, 极为精美,《图 比 画时报》 更胜一筹。 它将新闻时事与图 画摄影有机结合, 很受读者喜欢。 戈公 振将他在新闻编排上的艺术审美观念 广泛应用到工作实践中,逐步得到社 会普遍认同,对中国报业产生了深远 影响。 当今报界出现 “读图时代” 、 “图 文并重”的口号再次印证了新闻外在 形式美的重要性。 (二)广告与新闻同其价值 戈公振的报刊生涯经历了中国政 党报刊的逐渐衰退和商业化报纸的勃 兴。 在这个过程中, 西方报刊的现代化 经营模式深刻影响了中国报人。 其中,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对广告的重视。戈 公振说: “广告费之消耗, 以报纸为最 巨;而报纸之支出, 亦多仰给予广告。 故在欧美发达之报纸,其广告费常占
・充电乐波●
戈公振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 著名的报人, 是一位集记者、学
者、社会活动家于一身的爱国知识分 子。 他的多重 “角色” 均以新闻为轴心, “与新闻事业相始终” (于佑任语)。 戈公 振一生编辑和创办了 《东台日报》 时 、 《 报》 、 《图画时报》 申报》 、 《 等主要报刊, 曾先后在上海的国民大学、 南方大学、 复旦大学等高等学校新闻系任教。 他的 译著 《新闻学撮要》和 《新闻学》 、 《中 国报学史》 等专著是中国最早的新闻学 著作。 特别是 《中国报学史》 被公认为 中国新闻史研究方面的奠基之作。 他还 于1927年和1932年前后两次出国考察, 总结出 《世界报业考察记》 从东北到 、 《 苏联》 等成果。 他在长期的新闻实践和 新闻教育工作中, 形成了丰富的新闻思 想。
[14] 民族新闻业得以勃兴的思想源泉。 戈 ” 公振作为20世纪初我国民族新闻业者
的杰出代表, 曾在西方多国深入考察, 受西方 “大众化报刊” 思潮特别是新闻 自由主义、 早期专业主义理念的影响, 回国后在指导新闻实践、形成自己的 新闻思想等方面, 多多少少沿用、 借鉴 甚至照搬过许多西方模式。 一方面, 他 本着报纸以 “新闻” 为本位的思想, 提 出报人应以经济自立达到政治上的独 立,使报业成为其理想中服务于整个 社会的“公共机关” 。另一方面, 他所 具有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和爱国精神,让他在借鉴西方 发达国家的理论过程中保持清醒头脑,
政治集团势力,一方面当时的中国商 人缺乏竞争意识和广告意识,报馆也
没有认识到报纸与广告“同其价值” ; 另一方面由于广告内容本身质量低劣, 的, 所以有报馆公会、 报馆主人协会和 鱼龙混杂。 所以, 广告在中国报业商业 某种记者俱乐部等,讨论超过个人或 化初期普遍被轻视。 一个报馆的问题。[6] ” 戈公振当时就曾 在他看来,广告为报业发展提供 了经济保障,也是报纸重要的信息内 容, 广告一经登载并公开发行, 便会对 社会、 对公众、 对文化产生深刻、 潜在 和长远的影响, 决不可等闲视之。 “广 预言, 中国的报纸, 现在已经达到商业 化的境域, 初步形成了资本化的雏形, 并且极有可能变成团体化。 戈公振在论述报纸发行对于报业 发展运营的重要性时说“报纸编辑印 :
新闻三昧 2 006.12
55
・新闻语丝・
油水与汗水
●胡四海●
有的通讯员写稿,光想从别人那里捞油水。一种 人是利用网络信息,在网上下载资料、整合资料;另 一种人是在报刊上寻章摘句, 东抄西凑, 据为己有。 这 两种人从媒体上捞 “油水” 是侵犯著作人知识产权的 , 违法行为。还有一种人具有很强的合作意识,他们写 文章总爱与人合作,靠与别人合作过日子,从他们发 表的文章来看,多数是与别人合作署名。这里也有两 种情况:一种是利用自己的地位优势,自己负责这项 工作,规定下面通讯员的稿子,必须要经过单位“审 查” ,否则就不能评奖评先,这是设卡捞“油水” ;再 就是从公文里捞“油水” 靠会议简报、 , 工作总结、 先 进事迹材料等“现成饭”生活。一种是新闻单位的编 辑记者,基层通讯员为了上稿,将自己采写的稿子送 上门请求指导,于是“指导”变“合作” ,署名越来越 多。诸如此类,花样不少。不管那一种,全是不劳而 获的懒汉。 通讯员写稿子尤其是新闻稿,送领导审查,与被 报道对象见面,是党报通讯员的老规矩。在提倡文责 自负的情况下,对一些特别重大的典型宣传、重要的 事实报道, 送领导审查是必要的, 但是不能一审查, 就 多了一个或几个署名, 层层审查署名 “加榍儿” 这就 , 有问题了。 如果说, 你确实参与稿子的采访与写作, 或 者真的修改了,添上自己的名字也无不妥,问题是改 了几个字,有的一字未改,惟一改的是多了自己的名 字,原封不动地发给报刊, 署名打 “榍” 揩通讯员的 , “油水” 我们应该以辛勤劳动为荣, 。 以不劳而获为耻。
三、报纸舆论观
(一) 言论自由为报界切肤之问题 在经济上独立, 才能保证言论的独立。 戈公振是 “新闻自由” 的积极提倡 “吾意服务报界文字方面之人, 既以先 二、新闻教育观 者, 认为拥护言论自由是国民之天职。 觉自命, 为争绝对的言论自由, 应先有 1918 年,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成 “言论自由, 为报界切肤之问题, 此问 一种强固的职业结合。纵报馆之主持 立, 标志着我国新闻教育的开始。 作为 题不解决, 则报纸绝无发展机会。[9]他 ” 者以营业关系,不得不屈服于非法干 中国第一代新闻教育者之一,戈公振 在著作中揭露了袁世凯对报馆、报人 涉之下 而自主笔以至访员, ; 为尊重一 应邀在南方大学、上海国民大学主讲 采取的威逼、 利诱、 收卖、 打击等种种 己职业计,则不必底首下心,同一步 《访事学》 、 《中国报学史》等课程。他 行径。他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不发 骤。[13], ” 但是, 他的新闻理念, 在当时 借鉴了美、 英等西方发达国家新闻 德、 达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内压外迫的势 社会动乱、 民生凋敝、 教育尚未普及的 教育模式,提出中国的新闻教育应该 力所造成的。 舆论不振, 报纸无法发挥 历史条件下,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因 有自己的主张。戈公振与同时代其他 监督政治、 改善社会的功能。 因此, 他 此,戈公振主张各大报馆只有联合起 资产阶级报人一样,强调传统知识分 在《中国报学史》自序中说: “军事扰 来, 组织专门的新闻采集机关, 形成固 子的道德品性, 主张应从 “道德理想” 扰, 岁无宁日, 吾人欲挽此危局, 非先 定的职业, 这样才能相互支持, 整合资 [10] 上来造就报业人才。 他说: “从国家利 造成强有力舆论不可。 他认为舆论 ” 源,有效克服新闻的同质化。 益出发,防止报纸出现不负责任的稿 可以挽救危机的政局。至于舆论是如 “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成为20世纪初 件, 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危害。 因此, 记 何形成的, 戈公振的理解是, 舆论是根 者必须接受大学的新闻教育,除此以 外, 没有捷径可走。[8]在他看来, ” 报纸 是面向社会的,它影响着千千万万的 群众,如果学校教育只重职业技术上 的养成,就会导致学生思想素质的不 足, 也不会产生理想的记者。 而合格的 新闻记者应当具有高度的思想水平和 文化修养, 能够主动挖掘新闻, 而不只 是 “等米下锅” 也不会盲目地服从于 , 某些错误的观点,整天用他人的观点 作为自己的意见。 因此, 戈公振主张, 新闻教育应该 有明确的目的, 给学生一种 “精神上的 立足点”在处理课堂知识学习和报馆 。 实习的关系问题上,学生应该先在学 据全民的公共意志而产生的,而报纸 又是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 所以, 记者 的 “天职” 是要代表舆论, 客观公正地 传达民众心声, 表达他们的喜怒哀乐。 (二)报纸应是民众的耳目喉舌 戈公振综合前人对报纸的定义, 提出“报纸者,报告新闻, 揭载评论, [11] 定期为公众而刊行者也。 他从中西 ” 社会历史文化层面分析中国报业不发 达的原因, 是因为西方的 “官报” 是办 给普通民众看的, 而中国 “官报” 的主 要阅读者是官员,传播范围狭窄。他 说, “今报纸渐成社会之日用品, 人民 之耳目喉舌寄之 于是采访有学, ; 编辑 有法, 学校列为专科, 书肆印为专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