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老子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味(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味”是中国传统的一个美学范畴。
它不同于“五味”的“味”,最早使用这个美学范畴的是老子。
“淡乎其无味”是老子对“道”的理解,恬淡的味是最高的味。
后来陶潜、王维、司空图、梅尧臣、苏轼等人都延伸发展了这种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美学史和中国艺术史的一种审美趣味和审美风格——平淡。
2.情象(北京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情象是意境系统里的一种象。
情象有别于意象、心象、言象等。
它分别对应原初状态里的象和再生状态的象。
原初状态的情象是指作者在创作准备,是灵感来临、原初状态下发生的情思与境象相容。
情是精魂,象为形质。
无情,象不生;无象,情不能附着。
再生状态的情象是指经过文字的创造而凝结成言象后新的情象,它不同于原初状态的情象就在于它更加凝练,是读者接受的新情象。
二、论述题1.中国美学中虚实相生的学说。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虚实相生”的提出“虚实相生”最早出自老子的哲学,老子认为,天地万物都是“无”和“有”的统一,“虚”和“实”的统一。
有了这种统一,天地万物才能流动、运化,才能生生不息。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影响也很大。
(2)“虚实相生”的内涵“虚实相生”,即“虚实结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一条重要的原则,概括了中国古典艺术的重要的美学特点。
这条原则认为,艺术形象必须虚实结合,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
①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气韵生动”的命题。
“气韵生动”的“气”,不仅表现于具体的物象,而且表现于物象之外的虚空。
没有虚空,就谈不上“气韵生动”,艺术作品就失去了生命。
②唐代美学家在“象”的范畴之外提出了“境”这个范畴。
“境”和“象”的不同,重要的一条就在于“境”不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虚空。
此外,中国古代诗、画的意象结构中,虚空、空白有很重要的地位。
没有虚实相生,中国诗歌、绘画的意境就不能产生。
(3)“虚”与“实”的关系①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的美好与现实的黑暗构成了对比。
从而突出了作者追求自由蔑视权贵的精神。
②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例如《雨霖铃》《月夜》《踏莎行》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阙写虚。
通过设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2.试述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
(中山大学2010年研)答:老子是道家的创始人,代表作为《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思想。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1)“道法自然”的含义“道法自然”是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
(2)“道法自然”中“自然”的内涵“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
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
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
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
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
(3)“道法自然”中“道”的内涵道法自然即道效法或遵循自然,即万事万物的运行法则都是遵守自然规律的。
最能表达“道”的一个词就是自然规律,同样可以反过来说与这里所说的自然规律最相近的一个字就是“道”。
这包括自然之道,社会之道,人为之道。
道就是对自然欲求的顺应。
任何事物都有一种天然的自然欲求,谁顺应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与外界和谐相处,谁违背了这种自然欲求,谁就会同外界产生抵触。
所以在这里蕴含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5)“道法自然”的现实意义每一件事物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
改造一个人的效果是有限度的。
人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
综上所述,老子“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范畴是形上的本体。
“自然”是“道”的存在方式或内在属性。
“道法自然”有利于宇宙和人类生生不已。
“道法自然”还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在三教合流之后基本未变,可见其影响深度和持续时间之久。
第2章孔子的美学一、名词解释1.游于艺(北京大学2011年研)答:游于艺是孔子关于审美和艺术对人的人格修养之关系、作用的美学思想。
“游于艺”出自《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中得来的。
在这里,“游”是游泳、遨游的意思,“艺”是指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孔子的教育以六艺为主,主张学习不仅要掌握各种具体的技艺,而且要从掌握技能中得到艺术创造的审美感受。
这表明了孔子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也说明孔子对艺术在实现人的全面人格理想中的作用的肯定。
2.尽善尽美(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尽善尽美”是孔子在美善关系问题上提出的具有深远意义的看法。
出自《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这里孔子首次将美与善区别开来,看到了美与善的矛盾性。
他认为,美不同于善。
因为从善的观点看是完满的东西,从美的观点却可能是不完满的。
美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
“尽善”并不等于“尽美”。
但孔子又认为,美同善相比,善是更根本的。
美虽然能给人以感官的愉快,但美必须符合“仁”的要求,即具有善的内涵,才有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因此他主张既要“尽美”,也要“尽善”,美与善要实现完满的统一。
孔子这一思想对后世的文与道、华与实、情与理等问题讨论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思无邪(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思无邪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
“思无邪”主要有两方面内容:文学创作理论上,孔子强调作者的态度和创作动机。
思想上,“思无邪”就是要归于正诚,如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所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
”孔子认为这句诗可以包括全部《诗经》意义。
邪和正,必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仁”。
4.《诗》可以兴(中国传媒大学2013年研)答:《诗》可以兴是对诗的美学作用的深刻认识。
它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
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说明了诗歌欣赏的心理特征与诗歌艺术的社会作用。
“兴”是说诗是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二、简答题1.辞达。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辞达”的出处及含义语出孔子《论语·卫灵公》:“子曰:辞,达而已矣。
”这里的“辞”,原意主要指辞令,特指“言辞”之辞,而非“文辞”。
孔子认为言辞表达应恰到好处,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言辞过分华丽其内容就会被淹没。
(2)“辞达”的内涵及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①“辞达”的内涵“辞达”是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语言和内容关系的一种观点,主张言辞表达能表达出主观意指即可。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后代的文论家根据孔子的意思,把“辞达”运用到文论中。
陆机在《文赋》中主张“辞达而理举”。
特别是苏轼,他在《与谢民师推官书》中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於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
而况能使了然於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
”苏轼把“辞达”看作是评论家、作品的最高标准。
苏轼之后,明清诗人、学者王世贞和金圣叹对“辞达”观提出新解,并丰富其理论内涵。
2.简述“兴观群怨”的基本内涵。
(南开大学2011年研)答:(1)“兴观群怨”的出处“兴观群怨”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2)“兴观群怨”的内涵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予了极高的估价。
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①“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②“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从诗“可以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出孔子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理解。
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地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征。
③“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群”,是在“仁者爱人”与“泛爱众”的基础上的群,而不是少数人以某种共同利益为基础的小宗派之“群”。
④“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孔子对“怨”的肯定,也是和他提倡的“仁”相联系的。
他允许百姓对“不仁”的现象直接通过诗歌来加以揭发,这正是孔子思想中的民主和进步因素的集中表现。
总之,“兴观群怨”的提出以及其在后世的发展演变过程,集中地反映了古代美学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表现出中国古代美学中重意味,重社会政治伦理的特点。
三、论述题1.论孔子文艺思想。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孔子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以对《诗经》的评论为主而展开的。
“诗教”源于“乐教”,即强调音乐诗歌与政治教化之间的关系。
用“诗教”来概括孔子的文艺思想是有道理的,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展开的。
下面就从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孔子字论述人的道德品质修养是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基本原则,孔子认为诗、礼、乐是人们进行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修养的几个必经阶段。
《论语·子路》记载:“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溪以为?”孔子对文艺在政治、外交活动中的作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和当时的时代风尚是密切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