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6章 荀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复习笔记(第6章 荀子的美学)【圣才出品】

第6章荀子的美学
6.1复习笔记
一、荀子的哲学和美学
(一)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
1.自然界没有意志、目的,但有其客观规律,且不以人的意志和愿望为转移
(1)荀子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荀子·天论》)”
(2)这些话都是说自然界本身是没有目的、没有意志的,自然界的规律是独立于社会人事的变化而存在的。

这是十分明确的唯物主义思想。

2.人在自然界面前并不是无所作为的,人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荀子认为,人们不应该盲目地崇拜和畏惧自然的力量,不应该消极地等待自然界的恩赐,也不应该只在自己的幻想中役使万物(“思物而物之”),而应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骋能而化之”),利用自然界的规律,改造自然界,来为人类谋福利(“物畜而制之”、“制天命而用之”、“应时而使之”)。

(二)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的影响
1.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荀子的“明于天人之分”的命题,一方面批判了宗教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的有神论、目的论和“天人感应”论,一方面又批判了庄子一派所谓“勿以人灭天”、“勿以故灭常”之类的宿命论。

这是荀子在哲学史上的伟大贡献。

2.对后代美学家正确理解审美主客体关系、艺术和现实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
荀子的这个命题,对于后代美学家正确地理解审美主客体的关系、艺术和现实的关系,
产生了十分重要的积极的影响。

清初叶燮的美学就是一例。

(三)荀子的认识论思想
1.人的认识要依赖于人的感觉器官(“天官”)和思维器官(“天君”)
人的认识开始于人的感官对于外物的感觉。

但是感觉还必须加上思维的作用,才能有对于外物的认识。

2.比起感觉器官来,“心”在认识中的作用更为重要
(1)形成理性认识时不仅要依靠“心”这个器官,就是在感知外物的时候也离不开“心”这个器官。

(2)《管子》四篇中就已经有这个思想,荀子作了进一步的发挥。

他认为“心”这个器官在审美感受中也起着统帅的作用。

(3)这一思想对后代美学家研究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的规律,提供了重要的启发。

(四)荀子的“虚壹而静”命题
1.“虚壹而静”,是管子学派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1)管子学派讲“虚”,是指“无己”、“无臧”。

“无己”,是指去掉主观欲念;“无臧”,是指去掉主观成见。

但是“无臧”也可以被理解为不要已经积累的知识。

(2)管子学派对已经取得的知识和将要取得的知识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

同样,管子学派强调“专于意,一于心”,强调心静,但对于一和多的关系,对于静和动的关系,也没有讲得很清楚。

2.荀子继承了管子学派的这个命题,并作了重要的发挥
(1)荀子认为,“虚”并不是排除已有的知识,而是“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即不以已有的知识来妨碍将要接受的新知识。

“壹”,并不是排除兼知各种事物(“两”),而是“不以夫一害此一”,即不要因为兼知多种事物而妨碍对这一事物的专心研究。

(2)“静”,并不是排除思维活动,而是“不以梦剧乱知”,即不要用一些胡思乱想来妨碍正常的认识活动。

经过这样的发挥,“虚壹而静”的命题包含了对于“虚”和“臧”、“壹”和“两”、“静”和“动”的辩证理解,它的涵义就比较全面了。

二、荀子论化性起伪而成美
(一)荀子的性恶论及评价
1.荀子的性恶论
(1)荀子认为,人性天生是恶的。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荀子·性恶》)”,“伪”是指人为,是与自然相对待而言的。

(2)荀子强调要把“性”与“伪”分开。

“性”是自然产生的,而道德学问等等则是人为的。

(3)自然产生的人“性”是恶的,只有经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才能变成“善”,这就是“性伪之分”。

(4)荀子十分强调“师法之化,礼义之道”,也就是强调后天的道德学问的修养,这是“化性而起伪”。

2.对荀子性恶论评价
(1)荀子的性恶论和孟子的性善论一样,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人性论,因为他们是脱离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来谈论人性问题的。

(2)荀子提出“无伪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认为人的美(荀子这里讲的“美”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善”混同的)不在于自然天生的容貌,而在于后天人为的道德学问修养,却有着合理的因素。

(3)荀子这个命题包含了这样一个意思,即人的美起于对人的自然本性的改造,因而
人的美具有社会性,是社会的产物。

(4)人的形相容貌也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因为人的内在的“心术”总要在外在的形相容貌上表现出来。

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并不认为形相容貌的美丑是无关紧要的。

他要求人的形相容貌、举止表情都要符合“礼”的规范。

(5)从荀子的观点来看,人的容貌举止除了有自然意义上的美丑,还有社会意义上的美丑。

3.荀子关于人的审美的理论,还是从“善”出发的。

而他所说的“善”,就是要符合封建等级制度的“礼”。

所以,在荀子的思想中,审美是严格地从属于政治的。

在这个问题上,他继承了孔子的传统。

三、荀子对墨子“非乐”的批判
(一)荀子对墨子“非乐”批判的两个层次
1.从礼乐文章共同的社会作用来批判墨子的“非乐”
(1)墨子“非乐”的主要论据,是“王公大人”喜好音乐,会造成国乱财穷的后果。

荀子针对这个论据进行了批驳。

(2)荀子认为,墨子并没有找到国家“穷”、“乱”的真正的根源
①国家“穷”、“乱”的真正根源在于“群而无分”,“人之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这是荀子反复论述的一个观点。

在荀子看来,人类要想生存,要想“胜物”,就必须合群。

但如果“群而无分”,那就会产生争、乱、离、弱、穷的后果。

②如果“群”而能“分”,就能产生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

怎样才能做到“群而有分”呢?就要靠礼乐文章。

礼乐文章并不是为了好听好看,而是为了给人的欲求以一个“度量分界”,这样就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

(3)荀子认为,要实现理想社会的图景,就离不开“美”、“饰”,离不开礼乐文章。

可是“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狭隘的实用观点蒙蔽了他,使他不懂得这个道理。

(4)荀子认为墨子“非乐”的主张实际上是十分有害的。

它将使人类社会“群而无分”,其结果便是社会的“争”、“乱”、“离”、“穷”。

2.从礼乐具有特殊的社会作用来批判墨子的“非乐”
(1)荀子论述了音乐特殊的社会作用
①在《乐论》篇中,荀子论述了音乐的特殊的社会作用
a.荀子认为,“礼”和“乐”的社会作用是相辅相济的:“礼”的作用是把不同等级的人区分开来,“乐”的作用是使不同等级或同一等级的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

b.荀子认为“分”是最重要的社会原则,只有“分”,才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才能消除社会“争”、“乱”、“离”、“穷”的根源。

②“礼”和“乐”正是为了保证实现这个“分”的原则
“礼别异”是为保证实现“分”的原则,“乐合同”也是为保证实现“分”的原则。

(2)荀子认为“乐”通过影响人的情感起“合同”作用
①荀子认为,人的“性”是天生的,“性”能产生好恶喜怒哀乐之情,这也是天生的,是自然的(无待而然的),所以称之为“天情”。

②这种自然产生的情感如果任其发展,每个人都无限制地去追求自己欲望的满足,那就会产生“争”和“乱”。

③荀子认为,像墨子那样要求取消情感欲望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必须对人的情感欲望加以节制和规范。

音乐就是起这样一种作用。

(3)荀子认为“乐”是“道”对于人情感欲望的一种节制和规范
①荀子认为,“以道制欲”,才能得到真正的美感(“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就不可
能得到真正的美感(“惑而不乐”)。

所以,在荀子看来,“乐”不等于“欲”。

即人由于自然欲望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快感并不等于美感。

这个思想是和孔子的思想相承接的。

②《管子》四篇认为人的精神是由“气”产生的
a.荀子继承了管子学派的这一思想,认为音乐对于人的精神的影响,也就是对于人的血气的影响,这表明他要为音乐对人的精神的影响寻找一个生理的基础。

b.荀子用“气”这个范畴来表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他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人也是由“气”构成的。

因此,音乐对人心的影响,实质上是对于人体中的“血气”的影响。

c.在荀子看来,乐所起的“和”的作用,实质上是血气的“和”。

有了人的血气的“和”,才有社会关系、社会秩序的“和”。

既然“乐”可以使人“血气和平”,起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这样一种特殊的作用,那么墨子“非乐”,当然是错误的了。

3.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立场出发
荀子认为“乐”(以及一般的“美”“饰”)通过影响人的精神,可以有助于形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社会组织,从而可以促进社会财富的生产,这是一个深刻的思想。

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乐记》一书中得到了继承和进一步的发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