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魏晋南北朝美学(上)一、名词解释1.陆机《文赋》(中国传媒大学2011年研)答: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探讨文学创作问题的论著。
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
陆机在《文赋》中用他的文学实践的亲身体会,生动地描述和分析了创作的心理特征和过程,表达了他的美学美育思想。
《文赋》首次把创作过程、写作方法、修辞技巧等问题提上文学批评的议程。
陆机写《文赋》的宗旨是为了解决创作中“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矛盾,所以以创作构思为中心,主要论述“作文利害之所由”。
2.诗缘情而绮靡(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研)答:诗缘情而绮靡是魏晋文论家陆机在《文赋》中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
陆机把当时最重要的文体——诗歌的审美特征概括为“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就是说诗歌是因情而发的,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的,这比先秦和汉代的“情志”说前进了一步,更加强调了情的成分。
陆机讲“诗缘情”而不讲“言志”,实际上起到了使诗歌的抒情不受“止乎礼义”束缚的巨大作用。
3.直寻(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直寻”是钟嵘针对五言诗提出来的创作观念。
钟嵘在《诗品序》说:“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就是从感物动情之中直接求得胜语佳句,而不是在前人典故或诗作中寻词觅句。
诗歌的创作灵感、素材和语言都有赖于“物”的感召和“情”的摇动,而不靠用事用典。
在创作过程中,将当时、当地的真情实感用简明、自然的语言表达出来是“直寻”的基本内涵。
“直寻”开启了中国诗学的新视野、新思路,显示了新的理论追求。
二、简答题1.试释“澄怀味象”。
(北京大学2009年研)答:(1)出处“澄怀味象”是南朝画家宋炳在《画山水序》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
在《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
”“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审美主体澄清胸怀,涤除俗念,陶冶出纯净无瑕的审美心胸,这受庄子“心斋”说的影响。
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超理智的审美心态中,品味、体验、感悟审美对象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生命精神。
(2)含义“味象”之“味”,即体味、品味、玩味,也即体验;“象”指客体物象、审美对象。
“贤者澄怀味象”是指“贤者”从自然山水的形象中得到一种愉悦和享受。
这是审美的关系。
“澄怀味象”是概括主客体之间的审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命题。
宋炳提出的这一重要命题,是对老子美学的重大发展。
这一美学命题也是“味”这个范畴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最关键、最重大的一步。
(3)意义“澄怀味象”体现了宗炳的“畅神说”,“万趣融其神思……畅神而已“,也就是说,观赏山水,引起无限的情思,目的只不过是让精神愉快罢了。
宗炳的“畅神”说,鲜明地突出了人的审美的愉悦功能,强调把握审美的主体意识的绝对意义,强调个体审美的自由和及其个体审美认识的价值,强调彻底摆脱“致用”与“比德”的束缚。
2.简述谢赫“六法”论的主要内容与理论价值。
(北京师范大学2010年研)答:谢赫六法是中国古代美术品评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最早出现在南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从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到用笔刻画对象的外形、结构和色彩,以及构图和摹写作品等,总之创作和流传各方面,都概括进去了。
(1)主要内容谢赫的“六法”指的是:①“气韵生动是也”,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
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气韵就指的是作为主客体融一的形象形式的总的内在特质了。
能够表现出物我为一的生动的气韵,至今也是绘画和整个造型艺术的最高目标之一。
②“骨法用笔是也”,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他借用“骨法”来说明用笔的艺术性,包涵着笔力、力感(与书论“善笔力者多骨”相似)、结构表现等意思在内。
③“应物象形是也”,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对于画家来说,应物就是刻画出对象的形态外观。
象形是对应物的要求。
表明谢赫要求画家能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④“随类赋彩是也”,是指着色,赋通敷、授、布。
赋彩即施色。
随类,解作“随物”。
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是也”,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构图须费思安排,实际把构图和运思、构思看作一体,这是深刻的见解。
⑥“传移模写是也”,指临摹作品。
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
把模写作为绘画美学名词肯定下来,并作为“六法”之一,表明古人对这一技巧与事情的重视。
(2)理论价值六法论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理论体系框架,中国古代绘画自此进入理论自觉的时期,以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
“气韵生动”,居于首位。
“六法”被前人赞为“千载不易”“万古不移”,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而“气韵生动”的影响尤为重大。
在中国古典美学体系中,“气韵生动”的命题占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们可以说,不把握“气韵生动”,就不可能把握中国古典美学体系。
3.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诗赋欲丽”,请分析说明其理论内容,并说明这一观点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2010年研)答:(1)“诗赋欲丽”的理论内容曹丕在《典论·论文》里提出了“诗赋欲丽”的主张。
“诗赋欲丽”是指诗、赋应该辞藻华丽,讲究文采。
这与以前的文论思想相比,曹丕看到了文学与其他的史学、哲学的文章的不同特点,指出作为文学的主要体裁的诗赋区别于其它体裁文章“丽”的美学特征,使文学逐渐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这对于诗歌等抒情文学的发展,有着特别深远的影响。
(2)“诗赋欲丽”的重要意义①曹丕的“诗赋欲丽”肯定了文学必须具有美感,在文学与非文学之间划出了初步的界限;②他除“丽”以外没有对诗、赋提出政治、伦理上的要求,第一次表现出将诗赋从政治、伦理的附庸地位解脱出来的倾向,是文学自觉的一个重要方面。
(3)“诗赋欲丽”对后世的影响“诗赋欲丽”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暂时告终,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
文学理论批评开始由侧重研究文学的外部规律转向侧重研究文学的内部规律。
老庄的文艺观和美学观经过玄学的改造与发展,在魏晋南北朝这四百年的文学创作与文学理论批评中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甚至超过了儒家。
4.浮声切响。
(北京大学2010年研)答:(1)“浮声切响”的出处及含义“浮声切响”出自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物宜。
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生,则后须切响”。
浮声即平声;切响即仄声。
浮声切响即指古汉语中的平仄声。
强调平仄相间才能形成声律之美。
轻重不同,实际上也是平仄不同。
不论是五字一句,还是两句一联之中,必须要做到平仄相间而不同,方能具备声律上的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沈约还提出了“八病”的问题。
(2)“浮声切响”的内涵及后世对它的理解①“浮声切响”的内涵“浮生”和“切响”是沈约关于四声在文学创作上的具体运用方法。
根据“四声”而形成的诗歌格律,是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民族传统的。
但是对格律的规定过于细密,使文学创作受到很大的束缚,反而达不到真正的目的。
沈约等人的另一问题是把声律的重要性提得超过了一切,“妙达此旨,始可言文”。
这就太过分了,甚至认为前人于此完全不懂,这也是不符合实际的。
②后世学者对它的理解“浮声切响”说明了诗文用字,必须使其声音富于变化,避免单调,既要有平声也要有仄声,以求错综和谐之美,犹如各种色彩相对比、各种乐音相配合一样。
钟嵘不满文人竟相趋于声病说说的风气,指出此种风气使得“文多拘忌,伤其真美”。
但钟嵘之间其繁琐不完善的一面和在创作中反映出来的流弊,却未能体会它企图以人工的方法追求诗文声音变化和谐之美的基本精神。
永明声律说的基本精神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他对后世诗文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证明它是富有生命力的。
5.如何理解创作中的“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现象?(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1)“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缘起陆机《文赋》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篇重要的论文。
这篇文章对文艺创作理论提出了颇为深刻的分析。
《文赋》开篇云:“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陆机认为创作中的最大困难是“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大意是说:在文艺的创作中,或者在文艺创作的历程之中,首先是创作者以自己的主观意识观察外物、感触外物,得出心象,把心象表现于文词。
在这样一个历程中,有两个关系性的阶段影响了这个创作理论。
这两个阶段分别是:①“意”与“物”的关系;②“文”与“意”的关系。
(2)“意”与“物”的关系意与物的关系,即主观意识在观、感一外在世界时,得出的心象(意)的完美程度是与外在世界的关系。
陆机既然说“意不称物”,便认为意与物是两个自存的世界,而文艺的高下标准有一部分决定于两者能否相称的问题。
但是在陆机看来,相称固然是一标准。
意与物能否相称,有两个标准:一是站在“物”上去衡量“意”能否称“物”;二是以“意”为标准,看“物”能否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