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导学案:扬州慢

导学案:扬州慢

《扬州慢》导学案
编者:审核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写法。

2、体味忧国伤时的情感及“清冷”的意境。

二、预习指导
(一).知识链接:
1.走进作者:
姜夔(约1155-约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南宋婉约派代表词人。

他屡试不中,布衣终生(一生没有做过官)。

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工诗,尤以词著称。

他的词格律严密,字句雕琢,词风清空峭拔。

2.写作背景:
在姜夔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长江以北的淮河一带已成为荒芜的边地。

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享乐,不思恢复。

词人21岁时路过扬州,目睹扬州破败荒凉的景象,联想起了昔日的繁盛,不禁思绪翻滚,感慨万千。

3.扬州简介:
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90年的历史。

扬州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

扬州曾沿用过广陵、江都、维扬等名称。

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之说。

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三、自主学习
1、填写有关扬州的诗句:
A,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

《题扬州禅智寺》
B.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

《赠别二首》(其一)
C.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

《遣怀》
D.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寄扬州韩绰判官》
E.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2、序作为词的一个部分,起了什么作用?小序中有一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词的感情基调,你找到这一句了吗?
明确:
四、合作探究
3、扬州在隋、唐、北宋期间曾经是著名的繁华之地,如今的扬州城又是怎样的呢?上阕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扬州城现在的特点?请结合作者的所见所闻具体分析。

作者眼前所见空城之景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4、下阕中,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他会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5、“名都”是作者联想的,非眼前之景,有何特点?又在写作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作用?
6、赏析名句
综观全词,有情有景,有虚有实,回环反复,跌宕生姿,读来确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步是理解想象,这就需要紧扣关键词语,把握主要意象,注重修辞效果,善于联想想象。

只有做好了这一步才算真正理解了诗歌。

请你选出体会较深的两个诗句,进行理解鉴赏。

(1)赏析:“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2)“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抒发了什么情感?
五、拓展延伸
《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①
姜夔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

数峰清苦。

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②,拟共天随住⑤。

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

注:①吴松:即今吴县,属江苏省。

晚唐隐逸诗人陆龟蒙生前隐居之地。

②第四桥:即甘泉桥,在吴江城外,以泉品居第四得名。

③天随,天随子,唐代诗人陆龟蒙号。

陆龟蒙,苏州人,居松江甫里。

辛文房《唐才子传》谓其时放扁舟,备书籍、茶社、笔床、钓具等,优游于太湖之上。

1“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写燕雁之远去,旨在表明什么?
答案:
2.试分析“今何许。

凭栏怀古。

残柳参差舞”一句的意境。

答案:
3.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述此词“无穷哀感,都在虚处”,即哀感通过景物写出,试结合词句评析。

答案:
《扬州慢》导学案参考答案:
1、A.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题扬州禅智寺》
B.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一)
C.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遣怀》
D.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寄扬州韩绰判官》
E.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2、(1)交待了词作的时间(淳熙丙申至日),及眼前所见所闻扬州景色(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四顾萧条,寒水自碧。

暮色渐起,戍角悲吟),写作的缘由(感慨今昔),概括了写作的主旨(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2)“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中的一个“悲”字,奠定了本诗悲切伤感的感情基调。

3、(1)“空城”——破败荒凉。

(2)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

赏析:词人“解鞍少驻初程”,站在扬州城边,看到了青青的荠麦、废旧的城池、高大的树木、孤独的二十四桥、无声的冷月、寂寞的芍药,听到了寒气中传来的凄清的号角声。

一个“空城”,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结住上片,领起下片,实为全词关眼。

(3)实写的手法。

4、明确:“惊”。

因“空”而“惊”,返照现实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

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

5、明确:(1)繁华热闹。

(2)虚写的手法,这些景象词人和我们并没有看到,而是通过杜牧的诗句想象得来。

(3)词中化用杜牧诗句让人想起昔日扬州的繁盛情景。

今昔对比,一边是繁华热闹,一边是萧条冷落,一边是虚,一边是实两副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6、(1)A.作者使用了拟人手法,B.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

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

C.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A.当日落黄昏之时,悠然而起的清角之声,打破了黄昏的沉寂,B.这是用声来衬托宁静。

同时化景物为情思,将景中情与情中景融为一体,C.来突出“黍离之悲”。

拓展延伸
1.参考答案:暗喻自己漂泊江湖之感。

随云而无心,则喻示自己纯任天然之意。

2.参考答案:这几句怀古伤今,今世如何?只有衰残柳枝当风舞。

柳本纤弱,哪堪又残,故其舞也参差不齐,然而仍舞。

“舞”字执著有力,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此一自然意象,实为南宋衰世之象征。

3.参考答案:此词通过眼前之景来抒发身世之感、家国之悲。

上片写燕雁随了流云,沿着太湖西畔悠悠飞去。

湖上数峰清寂愁苦,黄昏时分正酝酿着一番秋雨,饱含自己漂泊江湖之意。

到结尾处又用衰残柳枝当风舞象征南宋之衰世,苍凉之中,无限悲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