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姜夔《扬州慢》学案鉴赏宝典虚与实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具体说来,诗歌中的“虚”包括以下三类: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
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仙境就是一个虚象。
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之境。
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现时却不在眼前。
例如李煜《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存在,但此时并不在眼前,也是虚象。
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颇有故国凄凉、物是人非之感。
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
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也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
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
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
再看看在诗歌中中的“实”。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
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黑暗现实;《虞美人》中的“春花秋月何时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阕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与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充实人们的审美趣味。
诗歌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
例如姜夔《扬州慢》中的虚景是指“春风十里”,写往日扬州城十里长街的繁荣景象;实景是“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
由这一虚一实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虚景和实景的关系,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中心。
如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上阕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
下阕写虚。
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
妻思夫,夫想妻。
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
基础自主学习一、字音初霁.( )怆.然( )豆蔻.( )荠.麦( ) 戍.角( ) 窥.江( )二、词语释义①夜雪初霁.:___________②予怀怆然..:________③荠麦弥望:______________④自度..此曲:___________⑤杜郎俊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⑥纵.豆蔻词工:___________三、名句默写①_________,__________解鞍少驻初程。
②自胡马窥江去后,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赋深情。
④二十四桥仍在,_________、__________。
四、文学常识姜夔(约1155~1209),______词人、音乐家。
字______,号____________,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寓居_______。
一生未仕。
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当时诗人词客交游,卒于_______。
工诗,词尤有名,且___________。
词重格律,音节谐美。
多为写景咏物及记述客游之作,《扬州慢》等作品,感时伤事,情调较为低沉。
词集《_____________》中,其自度曲注有旁谱,琴曲《古怨》中并注明指法,是现存的一部____________的合集。
又著《______________》,未见传本。
其他著作有《______________》、《诗说》、《_________》、《续书谱》等。
文脉·探究1.扬州的路上,词人心中的扬州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用词中的话回答) 2.进入扬州城后又是怎样的图景?3.简要分析本词“对比鲜明”的艺术特色。
细剖·深析淳熙丙申年(1176年),姜夔22岁,他也像许多前辈一样,远足遍访神州,但此时扬州已接近他此行的北限了,因为不远处就是金人的占领区了。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来到了梦牵魂绕的扬州城,眼前景象震撼了他的心灵,痛苦凄怆之情不能自已。
姜夔用类比联想将“镐京遗址”与“扬州废墟”联系起来,从而导出“胡马窥江”与“黍离之悲”的因果关系。
这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呢?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毁灭者亦即文明的破坏者,都是由外部的夷狄扮演的,一个是来自西北的犬戎,一个是来自东北的女真。
他们贪婪,残暴,肆无忌惮,烧杀抢掠,带来巨大的灾难,造成了可怕的后果。
然而,这股力量过于强大,难以制服。
还有一个相似点在于过失者都是灾难发生时当朝的君王,但他们在诗人追述历史时又都已辞世,一个是昏庸无耻的周幽王,一个是贪生怕死的宋高宗。
他们置国人利益于不顾,不能及时地阻挡、抵御入侵者,给臣民带来灭顶之灾。
两首诗的作者,都是灾难后果的目击者和叙述人,并试图扮演民间话语的代言人角色。
他们都对废墟的过去存有美好的回忆,都感慨今昔巨变而又无可奈何。
他们心中的苦衷恰恰是全民族灾难后的隐痛——“黍离之悲”是历史的伤疤。
艺术特色鉴赏1.虚实相济,情景交融分析:一开头使用虚写:“淮左名都”说明扬州是人们向往的大都会,“竹西佳处”使人联想到杜牧的诗句“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这是写词人想象中扬州昔日繁华的图景。
接着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昔日花团锦簇的繁华长街,已面目全非,呈现出一片荒凉景象,在这种昔盛今衰的景物对比描写中,抒发了词人对国事的痛惜伤感之情。
下阕仍以“空城”为主线继续展开,分两层写:先是虚写,以杜牧的“重到须惊”和“难赋深情”返照出今日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哀痛。
后是实写,写扬州著名的景点二十四桥今日更是满目凄凉,使人不忍目睹。
这是寓情于景的写法,然后词人又将目光凝聚在桥边的红药上,并直抒胸臆:“年年知为谁生?”2.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综观全篇,布局严密,由少驻,写到观景,由景的荒芜写到原因,由眼中所见到耳中所闻再到心中所思所想,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采用点染法渲染,揭示主题,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进一步深化主题。
音调谐婉,语句精美。
3.清雅空灵,伤感清幽分析:清雅空灵不但表现在词语上,如“清”“寒”“空”“波心”“冷月”,而且还表现在造境上,如用“犹厌言兵”表现兵燹之后的残破,用杜郎名句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用“二十四桥”“波心荡”“冷月无声”表现清幽伤感的气氛,用“桥边红药”表现“寂寞开无主”的荒凉。
技法借鉴今昔对比用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
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杜牧《赠别》)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
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
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
借“杜郎”史实,反衬“难赋”之苦。
“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
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
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
“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
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随堂练笔请展开想象,运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将“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扩写成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素材积累1.课内素材开发姜夔少年丧父,曾随姊生活。
得亲友介绍,就学于诗词名流千岩老人萧德藻,得其赏识,并娶其侄女为妻。
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
终其身为布衣,但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藉此谋取生计。
姜夔为人清高,荦荦不羁。
曾与抗金主战的大臣名将张浚之孙张鉴结为至交,并长期得其资助。
鉴死后,夔生计日绌,但仍清贫自守,不肯屈节以求官禄。
当寓居武康时,与白石洞天为邻,有潘转翁者号之曰:“白石道人”。
夔答以诗云:“南山仙人何所食,夜夜山中煮白石,世人唤作白石仙,一生费齿不费钱。
”用以自解其清苦。
他在饱经颠沛转徙的困顿生活后,病卒于临安(今杭州)。
幸得友人捐助,始获就近安葬。
姜白石一生命运多蹇,怀才不遇,但却给我们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学艺术遗产。
[适用话题] 这则材料适用于“兴趣爱好”“执着”“淡泊名利”“精神与物质”等相关话题。
美文佳作欣赏冷香飞上诗句——试论姜夔词的特色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
他的词在南宋自成一家,历来备受推崇。
张炎《词源》评为“古雅峭拔”,“读之使人神观飞越”;范成大说白石词“有裁云缝月之妙手,敲金戛玉之奇声”;陈郁《藏一话腴》也说白石“意到语工,不期高远而自高远”;戈载《宋七家词选》更称赞姜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真词中之圣也”;王国维虽觉姜夔词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但也说,“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人间词话》)。
姜夔精通乐理,作词刻意求工,反复雕琢,推敲字句,追求格律。
张炎说他“句法挺异”,并“删削靡曼之词”,在南宋独创一格。
影响所及,当时就有史达祖、张炎、王沂孙、周密等,号为“姜派”词人。
到了清代,朱彝尊倡导“浙派”词,更推姜夔为其宗师,姜夔在词史上的地位,于斯可见。
历来评论姜词的人很多,但论者对姜词的特色却莫衷一是。
南宋张炎指出姜词“古雅峭拔”,“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其特色是“清空”;而沈义父《乐府指迷》则说“姜白石清劲知音,亦未免有生硬处”,其特色是“清劲”;清代周济《宋四家词选》又说“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其特色是“清刚”;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则云“姜尧章词清虚骚雅”,“白石词以清虚为体”,“白石郁处不及碧山,而清虚过之”,其特色是“清虚”;郭麔《灵芳馆词话》还说“姜张诸子,一洗华靡,独标清绮,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磐”,其特色是“清绮”。
上述诸家的看法可综合成三种意见:其一为清空,亦即清虚;其二为清劲,亦即清刚;其三为清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