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晚期希腊哲学一、填空题1.伊壁鸠鲁的学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
2.伊壁鸠鲁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性质上,又增加了这一性质。
3.伊壁鸠鲁认为快乐有两种,它们分别是和。
4.斯多亚派认为有些元素是主动的,有些元素是被动的。
和是主动元素,和是主动元素。
5.斯多亚派认为、、和是四种主要的德性。
6.皮罗主义的口号是。
7.普罗提诺认为、和是三个首要的本体。
8.普罗提诺把“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比喻成。
二、名词解释1.斯多亚派的普纽玛2.皮罗主义的悬搁3.普罗提诺的“太一”4.普罗提诺的“流溢”5.伊壁鸠鲁的快乐即善6.斯多亚派的不动心7.普罗提诺的“灵魂”8.前定观念三、简答题1.伊壁鸠鲁对原子论的继承和发展。
2.解释斯多亚派的按照自然生活。
3.简述皮罗主义的基本要点。
4.简述斯多亚派的世界公民的思想。
5.简述普罗提诺关于灵魂的上升之路的观点。
四、论述题1.试论斯多亚派的物理学。
2.试论斯多亚派的德性论。
3.试论新柏拉图主义的流溢说。
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准则学、物理学、理学2.重量3.动态快乐、静态快乐4.火、气、土、水5.正义、智慧、勇敢、节制 6.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7.太一、理智、灵魂8.流溢二、名词解释1.普纽玛是斯多亚自然哲学的中心概念。
它是由火与气两种能动的元素构成的精气。
斯多亚派也称之为“技艺性的”或“理智的”普纽玛。
因为普纽玛有两个成分,它便有一种独特的张力运动,使其不断地活动。
它是一种结构稀薄精致的物质本体,但也像一种凝聚力或能量般贯穿整个宇宙,说明后者的变化和持续。
它作为自然,作为神,作为普遍的逻各斯,而作用于质料,即土和水的元素,将它们相结合。
普纽玛既在宏观宇宙,也在每个个别物体中起作用。
2.皮罗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还是假的。
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
皮罗的口号是:“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悬搁”的意思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
皮罗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不可判别的。
由于这一原因,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此,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而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
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皮罗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做判断而来。
3.普罗提诺把最高本体叫做“太一”,在普罗提诺那里,“太一”有肯定和否定两重规定性。
肯定地说,太一是神本身,是善本身。
太一既是无所不包的统一性,又是单一、唯一的神,它是先于万物的源泉,它自身是无限完善和圆满的,它不能与任何一个有生命、有力量的东西相等同。
否定地说,太一不是一个东西,也不是性质,也不是数量,也不是心智,也不是灵魂,也不运动,也不静止,也不在空间中,也不在时间中,它先于一切形式,先于运动,先于静止。
太一虽然不运动,但却能生成其他本体,这一生成过程被喻为“流溢”。
“太一”通过“流溢”生成“理智”和“灵魂”,这样便产生了普罗提诺的三大本体。
4.普罗提诺把“太一”生成其他本体的过程叫做“流溢”。
“流溢”并不是主动的创造,创造是一种外求的活动,但太一却是完满自足的,因为它既不追求任何东西,也不具有任何东西,更不需要任何东西,这些流溢出来的东西便生成其他本体。
或者毋宁说,流溢是善的自然流淌,普罗提诺说,物满自溢,这个道理甚至连无生命的事物也要遵从。
另外,流溢是无损于自身的生成,正如太阳放射出光芒无损于自身的光辉一样。
5.伊壁鸠鲁的伦理学被称为快乐主义。
按照感觉主义的准则,快乐无可辩驳地具有崇高的价值:感觉证明了快乐为善、痛苦为恶这一常识的正确性,感情显示了趋乐避苦的自发性和自明性,另外,视快乐为幸福也是在人类生活中形成的前定观念。
因此,快乐的伦理价值是显而易见的真理。
伊壁鸠鲁虽然把快乐与幸福相等同,但却坚决反对把快乐与享乐相等同。
他说:“每一种快乐由于其自然吸引力,都是某种善,但并不是每一种快乐都值得选择。
”伊壁鸠鲁区分了三类不同的快乐:第一种是自然的和必需的,如食欲的满足;第二类是自然的,但却不是必需的,如性欲的满足;第三类是既不自然又不是必需的,如虚荣心、权力欲的满足。
他又区分了强烈但不能持久的快乐与平静而长久的快乐,还区分了动态快乐和静态快乐;前者是欲望的要求和满足,如娱乐和高兴,后者是痛苦的消除,如无饥无渴、无痛无求的轻松状态。
伊壁鸠鲁认为静态快乐高于动态快乐。
6.不动心意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上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
不动心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因为情感是非理性的,所以,不动心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很不一样。
对斯多亚派而言,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
他们的理由是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既然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情,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对付世界的万变。
斯多亚式贤哲的特征是分离了情感,其行为纯粹出于理智。
这种观念在蔑视世俗快乐的许多宗教和贬低情感作用的许多哲学体系中引起了共鸣。
7.普罗提诺认为灵魂从理智中流溢出来。
作为第三本体的灵魂即柏拉图所说的世界灵魂,它是一种能动力量,它的能动性表现在变动不居,活跃于各个领域,即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相一致的理智和太一,也可以作用于与自己本性不一致的低级对象。
或者说,灵魂既是一,又是多,但不像理智那样,是一和多的统一。
当它与理智和太一相通时,它复归于原初的统一,因而是一,当它被分割在个别事物之中时,作为推动事物变化的内部动力,它是多。
8.前定观念是伊壁鸠鲁及斯多亚学派认识论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指一种从不断重复相似的影像和经验中得出的一般概念或心的图像,预先概念记录和分类了我们的世界经验,是判断的基础。
例如,当我们听见“桌子”一词时,我们便预想有一类这个词所指的事物。
预想概念也被看作是真实的知觉陈述的标准。
它们可互相联结,作为推理的基础,可用来构成关于并非在经验中遭遇的事物的新概念。
三、简答题1.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他坚决维护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他认为感觉就是推理的基础,原子和虚空虽然是不可感的,不能被自明的感觉所直接证明,但如果不设定原子和虚空,那么自明的感觉将被推翻,因此,感觉的自明性证明了原子和虚空的真实性。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做了重要的补充。
他认为,原子除有形状、次序和位置之外,还有重量这一性质。
他说:“原子永远不断在运动,有的直线下落,有的离开正路,还有的由于冲撞而向后退。
”原子的运动原因有二:一是由于原子自身的重量,原子在无限的虚空中下落;二是由于原子相互碰撞,造成原子碰撞的原因是某些原子在下落运动时产生偏斜,碰撞沿另外垂直方向运动的原子,产生出横向和斜向的运动。
原子相互碰撞组成了原子团,所有的事物都不过是大大小小的原子团,都是无序的碰撞造成的结果。
伊壁鸠鲁指出原子的重量和偏斜所造成的运动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
用这种方式,伊壁鸠鲁否认了目的论、宿命论和神意,甚至神本身也被当作原子运动的结果。
2.斯多亚派认为幸福的生活,就是符合自己的本性的生活。
他们的口号是“按照自然生活”。
这里所谓的自然指世界的本性,即“逻各斯”、“正确理性”或“共同法”。
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按照理性生活,按照自然律生活。
塞内卡说:“斯多亚派人都同意这一点,我们要尊重自然,明智的意思就是不违背自然,按照自然的规范进行自我修养。
”按照斯多亚派的严格的决定论,按照自然生活也就是服从命运。
他们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命,人不能改变或控制命运,但却可以控制对待命运的态度。
斯多亚派认为,不顺应命运的态度是非理性的情感,这样的情感有四种:忧伤、恐惧、欲求和快乐。
他们有如下定义:“忧伤是非理性的压抑,恐惧是非理性的退缩,欲求是非理性的扩展,快乐是非理性的膨胀。
”“压抑”、“退缩”、“扩展”和“膨胀”指示不足和过度的心理状态。
与此相反,理性的态度的特点是“不动心”。
即使面对死亡,也要不动心。
马可·奥勒留说:“有理性的人不要以烦躁、厌恶和恐惧心情对待死亡,而要等待这一自然动作的来临。
”不动心即他所推崇的坚忍。
不动心指不关心快乐或痛苦,情绪上不受外部感性世界的影响,获得心灵的安宁或平静的状态。
不动心是理智对情感的正当控制,因为情感是非理性的,所以,不动心与普通的冷漠或麻木很不一样。
对斯多亚派而言,不动心是最高的德性。
他们的理由是幸福归根到底是一种心理感受,人们既然不能控制外界发生的事情,就应该排除外在事件对心灵的影响,以心灵的不变对付世界的万变。
不管什么样的命运,不管外界发生了什么,有智慧的人都能保持平稳而又柔和的心情。
3.皮罗认为,万物一致而不可分别,因此,我们既不能从我们的感觉也不能从我们的意见来说事物是真的还是假的。
所以我们不应当相信它们,而应当毫不动摇地坚持不发表任何意见,不作任何判断。
皮罗的口号是:“不作任何决定,悬搁判断。
”“悬搁”的意思是中止,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皮罗主张悬搁对事物的判断,其理由是事物本身的不确定性。
皮罗声称,事物都同样是没有差别的、不可测定的不可判别的。
由于这一原因,我们的感觉和意见都不告诉我们真理或错误,因此,我们一点也不能相信它们,而应该无意见、不介入、不动摇,对任何一个东西都说它既不是也不非,既同为是和非,又不同为是和非。
真正采取这种态度的结果首先是沉默,然后是没有任何烦恼。
皮罗主义认为,哲学的目的是获得安宁,而安宁由悬而不决、不作判断而来。
如同当时的其他哲学派别一样,怀疑论的最终目的也是寻求幸福,也是要达到不动心或宁静的心境。
恩披里柯指出,怀疑论的起因是希望获得安宁。
在各种相互矛盾的事物中做出判断,必然会引起争论,使心灵不得安宁。
无论什么样的判断,都会引起困惑,因为“对任何一个命题都可以说出相反的命题”,因此,只有悬搁判断,才能避免争论和困惑。
皮罗也说:“最高的善就是不作任何判断,随着这种态度而来的就是灵魂的安宁。
”“悬搁”不仅是一种认识论的态度,而且也是一种生活态度,皮罗的怀疑论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皮罗所说的“不动心”指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完全消极的状态,既无思想和情感的冲动,又无积极的作为,另一种是随遇而安的心境。
4.芝诺根据理性统一性的宇宙图景,提出有理性的人类应当居住在统一的国家之中,因此,他提出了“世界城邦”的理念。
“世界城邦”是完善的国家,它的法律是由自然颁布的“正当律”或“公共法”,而不是人为约定的、在各城邦实施的法律。
在芝诺看来,自然律是宇宙理性或“逻各斯”的无声命令,无条件地被人类理性所接受。
芝诺以自然律的名义,摒除希腊城邦不合理的法律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