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22课孟子三章课件
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 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 悖,不攻自溃。
合作探究
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那么“人和”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 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谈。
示例:在抗震救灾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渡难关; 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终于盖起新楼房;拔河时大 家劲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
整体感知
富贵不能淫 指有大志、有作为、 难道。 有气节的男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
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真正,确实。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译:景春说:“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 的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吗?他们一发怒,诸侯 就害怕,他们安静下来,天下就太平无事。
整体感知
知识备查
纵横家
战国时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汉书·艺 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人物有苏秦、张仪 等。“苏秦合纵,张仪连横,南与北合为纵,西与 东合为横”(《淮南子·览冥》高诱注)。他们分 别代表合纵(六国联合拒秦)、连横(六国分别事 秦)两派,故有纵横家之称。《战国策》所述皆纵 横家的活动和合纵连横之术。1973年长沙马王堆出 土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该书内容相似。
合作探究
“人和”对一个国家至关重要,同样也给我们的生活带 来很大影响,那么作为个体的我们,能怎样获得“人和”呢?
一个人拥有“人和”无疑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极 大的利益,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人和”。只要你有一颗宽 容、仁爱、向善之心,你就能获得“人和”,就可以获得无 穷的正能量,成为一个强大的人。
引用名言。如“人心齐,泰山移”“兄弟齐心,其利 断金”“一支筷子易折,一捆筷子折不断”“团结就是力 量”等。
精读细研
6.作者从两方面阐述了文章的观点后,为什么还要写后面的 内容?
首先,这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这一观 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 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这。
你。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
告诫。 教导、训诲。
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
指丈夫。
同“汝”,你。
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准则,标准。
整体感知
译:孟子说:“这哪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 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 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 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 违背丈夫!’把顺从当作准则,是妇女之道。”
整体感知
居住。
住所。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
遵从。
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
使动用法。使…… 惑乱,迷惑。
使动用法,使……改变,动摇。 使动用法,
之谓大丈夫。”
使……屈服。
整体感知
译:“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 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 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 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自己的 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 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 志气、有作韧,锋利。 粮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
充足。
泛指武器装备。兵,兵器。革,甲胄。
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限制。
放弃。 离开。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凭,靠。
使……巩固。
震摄。
以兵革之利。
兵革之利,比喻武力的强大。
板书设计
得失 道道 多寡 助,助
提出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举例说明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战争事例
类推
再次强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治国道理
第二课时
富贵不能淫
整体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 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 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 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在孔子之后,继续 将儒家学派发扬光大的是孟子。孟子把孔子“仁”的 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 文章,了解孟子及其主要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22 《孟子》三章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第三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三篇文章结构严谨、层层推进的论证方法及 条分缕析、环环相扣的论说特色。(难点) 2.掌握古今异义词,学习文中的排比、对比等修辞 手法。(重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 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含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人 才要在艰苦中造就。 (素养)
攻方
地利
败 委而去之
池深 地利不如人和
人和
精读细研
3.孟子认为治理国家主要依靠什么?
封疆之界不足以域民,山溪之险不足以固国, 兵革之利不足以威天下,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 不能凭借这些客观条件上的优势,最关键的是需 要“人和”。
精读细研
4.一个国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
一个国家若能做到“得道”,即“实施仁政”, 便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如果帮助它的人多到极点, 天下人就都归顺于它,这就是“人和”的最佳状态。 反之,若是“失道”,不实施仁政,最终会导致自 己众叛亲离。
精读细研
5.一个拥有“人和”的国家会有怎样的优势呢?文 中是如何阐述的?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也就是战无不 胜。由此可见,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其它的客观条 件,而是“人和”。而实施仁政,就可以得到人和, 就拥有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战无不胜。
精读细研
说一说:为了体现“人和”的重要性,除用事例说明外, 还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说明这一点呢?
整体感知
译: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 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食(供给和储备) 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 为)地理上的有利条件比不上内部人民团结一致。 所以说,(君王)统治人民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 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 能只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知识备查
知识链接
《孟子》 《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 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载了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 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为研究孟子及 思孟学派的主要材料。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 《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共二百六十一 章。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 为“四书”。《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 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
诵读课文时,注意读对字音,把握节奏,留意 停顿、重音、语气。
结合注释,反复诵读。
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节令、时机等。 人心归向,同心同德,齐心协力。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
外城。 地理上的有利条件。
内城。
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
知识备查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期思想家, 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邹 (今山东邹城东南)人。他把孔子“仁”的 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 说,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阐述了儒家重民 思想。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 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其学说对后世儒者 影响很大。被认为是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 “亚圣”之称。著作有《孟子》。
整体感知
诵读指导
首先把握节奏,准确停顿,准确把握句子之间的 关系,根据不同的句子做好句内的停顿,只有把握好 句内的停顿,才能把握文章整体的节奏。
其次要注意那些语气词,疑问语气声音要上扬, 感叹语气声音要下沉。读好语气词就能把握文章的语 气。
注意读音的轻重。像“富贵不能淫”,重读不同 的词语表达的效果不同,要整体把握,确定好重音。
合作探究 通假字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同“叛”,背叛。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
古义:放弃。 今义:把事情交给别人去办。
池非不深也 古义:护城河。
今义:池塘。
亲戚畔之
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 成员。
合作探究 一词多义
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条件
知识备查
写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 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以事 父母,俯不足以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面对 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 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提出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 翻他的观点;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 能统一天下。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 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个希望寄托在统治者发“仁心” 上,力图维护西周的井田制度,从而使天下归顺,达到成就王业, “黎民不饥不寒”的目的。
精读细研
1.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又是怎样来说明这一观点的? 本文列举了两个有关战争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