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一、凯恩斯国家干预理论的主要内容
20世纪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使得传统的经济理论对此束手无策。

这时凯恩斯(Keynes)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顺时应势出版。

此书的出版,标志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使得国家干预经济理论由配角变成了主角。

凯恩斯全面地论述了其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认为“萨伊定律”并不成立,供给不能自动创造需求,资本主义经济也不能自动地达到均衡。

因为,在边际消费倾向一般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人们总是把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储蓄,而不是消费,这使得有效需求经常地表现为不足,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难以自动实现均衡。

所以,为了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凯恩斯主张放弃经济自由主义,代之以国家干预的方针和政策。

国家干预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实现赤字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以公共投资的增量来弥补私人投资的不足。

增加公共投资和公共消费指出,实现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这是国家干预经济的有效方法。

由此而产生的财政赤字不仅无害,而且有助于把经济运行中的“漏出”或“呆滞”的财富重新用于生产和消费,从而可以实现供求关系的平衡,促进经济增长。

凯恩斯认为,政府通过扩大支出,包括公共消费和公共投资,可以改善有效需求不足的状况,从而减少失业,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增长。

政府支出具有一种大于原始支出数额的连锁效应,一笔政府支出可以取得几倍于原始支出额的收入水平。

这种现象被称之为“乘数效应”。

“我们称K为投资乘数,这个乘数告诉我们,当总投资量增加时,所得之增量将K倍于投资增量”。

所以,K=1/(1-b)。

其中,b为边际消费倾向,b=Δc/ΔY,Δc为消费增量,ΔY为国民收入增量。

可见,边际消费倾向越大,支出的乘数效应也越大。

也就是说,在乘数原理的作用下,政府每增加一笔支出ΔG,经济就相应增加了K倍于ΔG的国民收入。

即K·ΔG。

为了达到增加国民收入,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就一定会不断扩大政府支出规模。

凯恩斯最后得出结论:资本主义市场中不存在一个能把私人利益转化为社会利益的看不见的手,资本主义危机和失业不可能消除,只有依靠看得见的手即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资本主义国家才能摆脱经济萧条和失业问题。

为此,凯恩斯主张政府通过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有效需求来达到充分就业。

为刺激社会投资需求的增加,他主张政府采取扩大公共工程等方面的开支,增加货币供应量,实行赤字预算来刺激国民经济活动,以增加国民收入,实现充分就业。

二.中国连续六次上调银行储备金率是否有效
中国1989前后的通货膨胀明显是由于产能不足引起的。

那时候钢材涨价,电视机电冰箱涨价,出现许多官倒。

随着产能增加,经济很快好转。

长虹就是因为带头降价销售,大规模扩产而占得先机。

1993年前后的通货膨胀则是由农产品涨价引起的。

这和人民币贬值有关。

中国科技产品进口增加,需要更多外汇,于是外币升值,本币贬值。

中国本来大量进口加拿大小麦,因为人民币贬值,中国买不起进口小麦及其他进口农产品了,于是农产品价格暴涨。

农产品价格暴涨引起各行各业价格暴涨,出现恶性循环。

这种
情况延续了两三年,以至于1995年国债贴补率超过12%,引发国债期货327事件。

农产品涨价也可以说是因为农业产能不足。

随着农业更多投入,产量提高,进口增加,通涨得以平息。

看来通货膨胀如同病人发烧――是抵抗病毒的主动反应。

随着病灶消除,发烧会自行消除。

只有在发烧大大减弱体力的时候,退烧才是必要的。

相应的对策也应该主要针对病灶。

本轮通货膨胀就是对产能过剩的反抗。

我们应该减少货币投放,降低产能或减少产能的增加,减少资源浪费,而不是把抑制物价放在首位。

抑制电力和汽油柴油价格的结果是资源的更多浪费,抑制肉价粮价的结果是农业投入更少。

从长远看是适得其反。

央行的意思显然是商业银行的现金太多了,可是,浦发民生兴业好多银行的营运现金流已经是负的了,怎么能说现金太多了呢?至于中小企业和地产商,你要说他们现金太多了,他们一定会很生气的。

半年前,当股市和楼市比现在高很多的时候,我经常听到周围的人和网友趾高气扬地说,市场上(可能还有他本人)的钱太多了,但最近这种言论也听得很少了。

相反,我现在经常听到和看到的,都是在说“大小非”减持的压力太大了,市场承接力不够,云云。

甚至于“大小非”们之所以急于套现,很多也是因为手头现金不足。

如果要说现金太多了(或者说流动性过剩)的话,全世界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中国人民银行及其下属的外汇管理局。

外管局有一万多亿美元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人民银行有十几万亿(来自准备金和央票的)人民币现金。

外管局天天为天天增长的相对于人民币天天贬值的外汇储备发愁,人民银行天天为天天增长的锁在保险柜里的人民币付出天天增长的利息。

这两部分现金每年需要付出的成本接近一万亿人民币-----并且随着准备金率的上升而加速上升。

而缺乏现金(流动性不足)的企业加紧从海外寻找流动性(热钱),进一步增加外汇储备,进一步增发基础货币,再进一步增加准备金。

如此螺旋式上升。

如果算上因流动性不足而造成的GDP的损失和股市楼市的下跌,那就远远不是一万亿的成本了。

这一切都是为什么呢?为了一个谁都说不清楚的,并不存在的,梦中的“流动性过剩”?我猜还是为了那该死的CPI 吧!因为,我们一般都同意,CPI上升到一定的数字就叫做“通货膨胀”,而芝加哥大学有一个叫“弗里德曼”的老头说,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是因为货币供应太多了造成的,只要减少货币供应就可以控制有效需求,就可以治理通胀,就可以让CPI下降。

请注意,“货币供应过多”和“银行的流动性过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计算货币供应量的公式中包括银行的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这些都是银行的负债,只有当银行资产中有很多现金贷不出去的时候,才叫“流动性过剩”,目前银行显然不存在“流动性过剩”。

上回说到,美联储减少货币供应的时候,是在公开市场上卖掉短期债券收回现金,并不是规定商业银行用自己的现金资产购买这些美联储卖掉的债券。

美联储减少货币供应的结果,是整个银行系统的存款(负债)和贷款(资产)都缩水,而利率同时上升,所以能有效控制消费和投资需求。

当我们的央行提高准备金率或发行央票的时候,购买者是银行而不是银行的存户,是银行的资产中现金减少,但是对存户的负债一点没有减少,当然新增贷款会减少,货币乘数会下降,因此减缓货币供应量的增速。

当银行的贷款减少时,企业的营运和投资会受到影响,货运公司和养猪场的服务和产品供应可能会下
降,但居民的消费尤其是石油和食品的消费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中国人很少用信用卡买汽油和猪肉的。

不断提高准备金率的后果是总需求没有下降而总供给有所下降,结果是物价上升比GDP上升更快--------这与我们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非常吻合的------这是通向滞胀的道路-----“滞胀”的本意就是“流动性不足”。

货币主义或货币学派在美国之所以盛行,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和经济体系很有效率,所以只要通过货币供应控制需求,供给方面可由市场自动调整,不需要政府太多介入;另一方面,也正因为美国的资本市场和经济体系“已经”很有效率,生产要素的供需也基本达到平衡,要大幅度提高供给往往要等待技术进步或管理创新,这是需要时间的。

而中国是一个正在高速发展中的国家,需求和供给的结构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新的生产能力快速形成,现有的生产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货币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重点都在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在于提高经济效率增加有效供给,以满足快速增长的结构变化的有效需求。

美国的货币主义不能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中国需要自己的发展经济学。

相关主题